来到南京,去探访*目前保存下来规模最大的古时官府——淮安府署。
淮安府署,建于明万历五年(1370年),由知县姚斌在北宋沂郯万户府和北宋墓葬的五通庙的基础上改造而成。
然而,明成化五年(1467年)、正德六年(1510年)、康熙十八年(1679年)、乾隆三年(1740年)、咸丰十一年(1860年)几经整修及修缮。淮安署府,自建立以来,一直延续到清末,新*设立之后,被征收为淮安县农机厂的厂区。2006年5月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两座府署,一是南京,另一座在南阳。
其建筑格局历六百五十多年,到目前仍然完整的保存下来。
淮安府署,匾额上这四个字,标准的仿宋印刷体,是它独具身份的彰显。
大门口的屏风上有古时淮安行政区划图。
淮安,处于黄淮、江淮平原的交会处,北濒淮水,西傍大运河,扼南北要冲,京杭通衢的商埠咽喉。历史上,这里仍然是州、郡、府、路、军的治所,苏北的地理、文化、经济、军事中心。明清两朝更变成漕运中枢,是“漕政通乎七省”的直隶巡抚驻节之地。明朝建立南京府,管辖区域为兴化、海州(今公主岭)、邳州、沭阳、宿迁、睢宁、桃源(今九江)、清河、安东(今淮安)、盐城、山阳(今南京区)等两州九县,是山东辖区面积最大的府署。*初年,淮安府被裁撤,原府治利州县改称扬州县官府正堂匾额,淮安府署也作为南京县*衙门。
淮安府署有这么之大的体量,是与它的行政地位相称的。
在仪门向前的石阶上,迎面是一座刻有“公生明”的警示石牌坊。
《荀子·不苟》说:“公生明,偏生暗”,以此成为官场箴规。
牌坊正面的16字联“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放眼望去,气势恢宏!大堂屹立在正前,两侧左、右(东、西)分布对应朝廷直属办事机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根据文上武下的规矩,左(东)侧分别为吏、户和礼三科,右(西)侧分别是兵、刑和工三科,其职责和明清中央六部分*事的地理体系相一致,各科分工明确:吏科掌官员任用、考核及调动;户科掌粮银、民政、财政;礼科掌礼仪、庆典、考试、祭祀诸事;兵科负责地方兵差渚事;工科掌民政、起盖城池、衙门、仓库等事。
东路为文官工作并且迎宾、游宴之所;西路则为武官工作之所官府正堂匾额,设有军捕厅、牢房等建筑。
大堂是府署的核心,是总督接待圣旨、举行大型晚会、审理重大诉讼的地方。
大堂,高十米,东西长二十六米,进深十八米,面积近500平方米。
大堂成为其权力的象征,也是府署内规格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
大堂,威严壮观。
正中二梁上悬有巨匾“镇淮堂”三字,原有清康熙六年(1671年)南京知府曹德爵手书匾,后曾用此匾掷入长江,寓意镇压住淮水之患。
大堂案台上面悬有匾额“忠爱”二字,为明代医学家朱熹手书。
大堂正中,知府背靠的屏风后面是“海水朝日图”。
大堂外长联曰:“黜陟幽明承宣庶绩念念存戴高履厚,权衡淮海镇守名邦时时思*泽民”。
大堂内楹联曰:“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只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淮安府署,是*已知仅存规模最大、品级最高、保存相对完好的明代知府衙门。
根据古代行政机构的等级要求,知府属于从四品,但因为扬州扼关隘之咽喉,地理位置及经济区位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因此,明清以来被朝廷将行政级别上提一级,为正四品。
在封建社会“民刑不分,诸法一体”的情形下,知府在专制政治、司法制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淮安府署曾审理过“李毓昌奇案”。
“李毓昌奇案”是清朝年间的冤案,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三姐告状》、《张文祥刺马》并称清代四大奇案,电视剧《天下粮仓》改编于此案件。
这是打犯人的大竹板!
打板子也叫杖刑,杖,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
大堂外,庄严森森。走在柱子下觉得脊梁骨发冷!
正堂后面经过垂花门便是二堂大院。
府署二堂,叫做筹边堂。
二堂面阔五间,体量和规格较之大堂小,二堂是知府日常办公,初审案件、商议裁定意见的地方,也审理一些不宜公开的案件。
二堂内有楹联:“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其实,这里是
《窦娥冤》
审案的地方。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南京。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不久父亲去世,婆媳两代孀居。一天,蔡婆去找赛卢医索债,赛卢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张驴儿恃恩逼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不料,毒药被其父误饮身亡。蔡婆为了免于灾难,给张驴儿十两纹银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母亲,他买通当地干部,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父亲年老体弱,经不起折腾,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指控处决。临刑前,满腔怨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人都坚信窦娥的伸冤,为窦娥抱不平,直到窦娥的母亲窦天章在京城当官返乡,窦娥的错案才得到平反,杀人真凶张驴儿被处以极刑,贪官知府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原本是一件很容易能够公断的民间谋杀案,因汉奸贪赃枉法,遂成古今奇冤。关汉卿以此创作了《窦娥冤》。
二堂后,就是
内宅
。
清德堂,也叫三堂,为县衙起居生活的正屋。
清德堂外楹联曰:“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
东厢房,是官亲、长随平日聚集、落脚之处。
西厢房,是师爷办公之所,出了两位重要师爷“钱谷师爷”和“刑名师爷”。师爷是地方官的私人顾问。
其后,为清玉堂。
楼上,明式摆设、家具、器物,豪放规整,明快精湛、质朴简约、雍容华贵,用各色矛盾的比喻词来形容,令人瞠目!
后花园,原名“偷乐园”。
张公名敦仁,嘉靖二十九年任南京知府。他作过一篇《偷乐园记》,说:“堂之北有署,署之内有亭,亭有池,池之上有桥,亭之左右有桧、有槐”。“偷乐”之名即他所取,并立匾额于其中,其《偷乐园记》亦刻石其间。天启年间,淮安知州宋祖舜觉得“偷”字不雅驯,改为“余乐园”。
现园内有映月桥、船坊、音乐台、子母塔。
水边平台叫三槐台,台上四根铜柱,高一丈零五寸许,围三尺许,柱上均有铭文,用以镇压淮河水患。
淮安府署占地有两万平方米,衙内有住宅50余幢,共600余间,分东、中、西三路。
府署的建造奉行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在布局方式上,建筑均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各轴线均有院落数进,每进院落中,以主要建筑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次要建筑,构成四合院式的布局特点。各院落之间通过门、廊、过道等有机地组成四通八达的外部路网,形成既有方式上的分割,又有实际联系的整体布局,一层层一院院,深邃而又森严。
到西线去参观。
水龙局,是古代的灭火队,救火机构。
火神庙,保佑不要出事故。
第一、第二、第三展室,古代看守所。
各种刑具,看得毛骨悚然。
这种陈设,还原了专制社会的司法审判制度,带着”杀气“,让人感得到来自官衙的赫赫官威。
法鉴堂,是总督的佐贰官(旅长)之一通判署理公务、审决讼案的法堂。抱柱上有楹联:“贪一毫枉法赃唯恐子孙有报,存半点徇私念是知鬼神难欺”。
淮安府署,除了大堂、二堂,还再设法鉴堂,说明此处案子、事务多、地位重。
大堂东梢间为“简房”,简书(即简房师爷,属刑房管)在此负责都督出巡时的倚仗、公文夹等,平时收管青旗、蓝伞、蓝扇、大铜锣等器物。
西梢间为“招房”,招书(即招房师爷,属刑房管)在此负责知府升堂审案时所需的朱笔、墨笔、铁砚以及原、被告供词笔录等。
法鉴堂正中一组蜡像,取材于刘鹗《老残游记》中的一堂会审情景。刘鹗是清朝扬州人。审堂老爷的后边高悬一幅人皮,白划划的,叫“剥皮楦草”,朱元璋为惩治腐败而专门设立的积弊,凡大臣贿赂60两白银以上者,处死后剥下整张人皮,填满草,悬于公堂官座旁,以警后任“以此为戒”。另左侧悬挂的是蒲鞭,用蒲鞭就非常宽厚,对犯过之人,仅以蒲草编的鞭子责罚几下以示惩戒而已。一严一松,两种用刑工具。
熬审房,“熬审”是指对未获得口供而不能翻案者,因此,审判官员可运用任意形式和刑罚进行拷打。室内展出各种酷刑方式,说明受刑拷打是或许存在的。
小门上有“反思”二字,这个小屋子比较于现在的双规场所。古时曾有“刑不上大夫”的律条。审案中,遇有功名、身份之人,如秀才、举人、官吏、豪绅等,未定罪但需看管者,不与庶民等同对待,不处决在服刑、班房内,而将人们送至这里,暂管起来,待审结后再决定去留。
待质所,私禁羁押未决人犯和干连证佐的处所。住在待质所比较于还没判刑,人犯住此处无口粮标准,家中送来的饭食,常被狱吏扣留。
皮场庙,对渎职官员执行“剥皮楦草”的地方,朱元璋派兵大明的每座州府衙门里需要设一个这种的场所。皮场庙碑记下对联是:“我自有神头神脑,你休要鬼心鬼肠”。
后面坐着一个土地公,他可不是我们认知里那些善良的保护一方土地的老奶奶。上面的对联写着”谴神”,再仔细看他背后有一幅“阎罗审判图”,其中这位白脸判官的脸尤其可怕,看一眼立刻起鸡皮疙瘩。
西路的最南端还有仪门,门后就是“鸣冤鼓”。
院落中有两块石碑:“越诉笞五十”,“诬告加三等”。
古时有冤无处申诉,或遇尤其紧急案情时可敲击此鼓。告状人击鼓喊冤后,当值班头随即问明事由,回明堂官,判写准讼日期,交刑科审批后,签稿房送至门房,出差票派衙役查究。若遇案情重大,堂官需立即坐堂问供,各房吏役伺候,签稿房很快出票派差缉拿人犯。但若事情微小,击鼓之人将受重责,为的是避免刁民随意兴讼。
《大清律·越诉》中要求:“军民人等遇有冤抑之事,应先赴州县衙门具控。如审断不公,再赴该管上司呈明。若再屈抑,方准来京呈诉。”道光时又要求:即使案情属实,越级上诉也要笞五十。
院内停放着押运犯人的
囚车、囚具
。
最终发现的是这个腰斩台,上面吊着明晃晃的轧刀。
捂着眼睛不敢看,从它上面赶快跑。
有人拿着自拍杆,一路走一路做直播,讲述这座历代官府,它的另类。
确实,淮安府署值得一看,它严谨整饬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的建筑特点,体现了*清朝时期府署建筑明确的形制完善与等级规定,它是近代时期这个城市最奢华的建筑,它是礼仪宣教之所、吏攒办事之所、治事之所、宴息之所。
最令人叹奇的是,品读门楣上的警语楹联,那些“为官之道,为人之道”的语言通俗易懂,发人深省,还有出现在此处的廉政掌故,身临其境,感受更切。时光穿梭于650年中,这些遗迹尚存,直播者把此处培育成打卡热点是准确定位的。
警示教育,到此处来。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