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匾又称招牌、匾额,小小的一方匾额,融入了*的辞赋骈文、书法绘画、建筑等戏剧,集字、印、雕、色为一体。对于老字号品牌来说,每个字号牌匾背后都暗含着一段奇特故事,匾额以其独有的商业语言,极富意境的文化符号,述说着上千年的汗青。如今,无论历史爱好者而是艺术喜好者,都在研究这种牌匾带来的文化价值。可以说,对老字号企业的研究著名匾额,牌匾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买卖开张需名人站台
老字号和牌匾历来有着不解之缘,老字号的牌匾也多出于名人之手,用目前的话说就是“名人效应”。
无论过去,还是今天的商家,对招牌都是非常看重。如今,一个品类想要宣传自己,渠道五花八门。但在过去,一块牌匾可能就是顾客给路人最为直接的第一印象。
然而著名匾额,老上海商铺对自己的字号和牌匾多要耗费大量心思,如何能做到他们看一眼就清楚上面是做哪些生意的?怎么能让人们更好地记住自己?并且最好能够在取名里富含吉祥之意,想想都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然而,往往在买卖正式开张之前,便开始琢磨起什么字号。其实,早年间许多做买卖的人并没有多少文化底子,但这并不耽误他们起字号。因为那会儿的文人墨客跟一些买卖家都维持着紧密关系。开买卖的人自己不会起字号,可以向文人墨客去求个字号。
而大字号一般在开业时才会请名人、名艺术家来书写牌匾。尤其是一些老百姓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品牌,类似于张一元、吴裕泰、永安饭店等茶叶品牌,牌匾肯定都要由名人题写。而且后来即使是行业知名字号、大商家,很多文人墨客甚至达官显贵,也乐意留下墨宝。
字号起名题字讲究多
商业牌匾早期大多用于表明商号的经营性质,所以这些名称仍然有文人墨客的参与,但仍离不开与行业有关的吉语,或者显示店铺性质等词语。而随着商业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提升,文化观念逐渐提高,在文人的参与下,商号的名称越来越文雅含蓄,常有俗语出处。尤其是经营长久的老字号,牌匾多出自名人名家手笔,虽然各自风格神韵不同,但大都带有浓厚的造诣。
老北京的字号,除了有吉祥如意等文化内涵,还有直接以人的姓名做字号的,如“王致和”、“王麻子”、“馄饨侯”、“烤肉宛”等。此外,还有以地名和名胜史迹做字号的,如“丰泽园”、“玉华台”、“柳泉居”等。另外,也有顾客叫起来的字号,如“砂锅居”最早的字号叫“和顺居”,取和和顺顺之意,因为它用一口明代的大铁锅煮肉,肉味奇香,食客盈门,一来二去的,北京人几乎都明白这里有个大砂锅,称其为“砂锅居”,后来店主索性把字号改成了“砂锅居”。
起好名字,剩下的就是书写了。牌匾艺术*画、装饰和建筑美术于一炉,呈现出丰富的方式。题匾的书画,一般称为榜书。榜书字大,鲜明显眼,又要方便识读,故而常用楷书体,也有篆书、隶书、行书等。榜书字大,因而笔毫也要大,执笔和运管均与平时写字不同,要腕肘运笔,下笔要有力。此外,字大之后,结构、运笔都起了变化,因此需要写得结构紧密又有意趣,对书家的要求很大。
牌匾背后是厚重历史
牌匾文化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中一道绝佳的景色,自秦汉以来绵延二千多年,体现了中华老字号品牌和中华艺术的双重魅力。老字号本身代表历史,提起同仁堂、全聚德,总让人无法感得到历史的厚重。老字号牌匾的艺术品味,更是悠悠岁月的历史见证。
另外,一些老字号牌匾与名人的故事,随着他们口口相传也变为了佳话。如今,数十年、数百年过去了,“老字号”和它的牌匾已是老上海的文化标志。对于现在仍在经营的老字号企业来说,牌匾文化也有很多品牌商业文化的一部分。“百年老字号,名家书名匾”,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也是特色文化在现代企业的延展和展现。
老字号门楣上那一方方各具风韵、古色古香的精巧牌匾,字体或高贵细腻,或可爱俊雅,或古典拙正,或潇洒脱俗,无不令人流连欣赏。它既是一幅美好绝伦的书画作品,更是一个文化的标识性符号。
爱上一方水土,不必是大楼大厦,也可以是一块牌匾。面对这次牌匾多为机械制作,人们愈觉得得这些手写墨迹老字号牌匾的珍贵。
这些我们熟知的老字号
“全聚德”创始人是杨全仁。最初其主要是在前门外做生鸡鸭买卖的小本生意。由于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红。每天到肉市上开店售卖家禽,都要经过一间名叫“德聚全”的干果铺。到了同治五年(1864年)“德聚全”濒临破产。杨全仁抓住这个机会,拿出他多年的积攒,买下了“德聚全”的店铺,改名为“全聚德”,并礼请曾经的秀才钱子龙题写了匾额。
“东来顺”是一位名叫丁德山的回民于1903年所成立,有着“京城涮羊肉之冠”的美称。至今已产生集爆、烤、炒、涮于一体的清真系列菜肴,成为上海知名的老字号。其题字为知名工艺艺术教育家陈书亮先生所书。
“同仁堂”可以说是“中药”的代名词。1669年成立,历经八代帝王。同仁堂最早的一块匾额是康熙四十四年(西元1705年)由乙未科的状元孙岳颁题写,现在的碑文则是由知名艺术家启功先生所题写。
“都一处”烧麦馆的匾额据说是清乾隆皇后所书,都一处烧麦馆开馆于清乾隆五年(西元1738年),不但字号为乾隆所赐,而且目前其店内所摆虎头匾也为乾隆皇后御笔。
“张一元”茶庄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店名取自“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寓意茶庄“开业大吉,不断演进创新”。张一元匾额最初由清朝举人冯恕所题,1982年张一元茶庄特请书法家董石良重新题写了匾额,也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张一元匾额。信报记者姜子谦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