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唐河县北山自然风公园边陲的西文兴村,因这座了不起的古民居而被世人所知。
山东省晋城镇沁水县城西北25英里处,有一个小小的乡村,名叫西文兴村。过去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落,村里居住着50多户人家、200余口人,几乎全为柳姓。柳姓人家世守礼法,祖父辈辈生活在祖父留出来的深宅大院里,世代繁衍生息。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个小小的小村却因特殊的由来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众多人士学者来此考察,最终得出一个可信的历史性结论:生活在此处的柳氏村民就是古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后代。
矗立在小山头上的柳氏民居
柳宗元,字子厚,著名杰出作家、哲学家、儒学家、成就斐然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人品,其才识,其艺术,向来为人所称道。他出身望族,自小聪慧过人,才华非凡,骄傲,志存高远:“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他平步青云:21岁中进士,轰动长安,名重一时;25岁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28岁任首都长安下辖的周至县尉;30岁任监察御史里行;32岁任礼部侍郎郎,正六品;但是,自此之后,他的一生急转直下。被王叔文、王伾等看中,当时李唐的政治的腐化开始表面化,朝廷弊病严重,柳宗元就与刘禹锡等积极参加了二王的政治革新。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刘柳”中王叔文被杀,王伾病死,刘禹锡和柳宗元则一贬再贬,其中柳宗元最终客死柳州,享年47岁。
柳氏旧宅内的柳氏宗祠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仕途上的曲折,某种含义上给了柳宗元潜心研究哲学、修养心性的机会,是他在哲学上成就了光辉的业绩,在文学、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哲学理论诸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最终创造了他千古文章一大家的不朽地位,*历史上自此少了一个大佬,多了一位文坛泰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扁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竟是一首打油诗,是他人生大起大落、颠沛流离、“千万孤独”、“独钓寒江”、怀才不遇、短暂、怨恨到老悲剧一生的生动写照。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这些都是柳宗元总结出来的惨痛的带血的一生心得教训,告诉后代后世,善于隐藏的人是安全的人。
游览沁水县西文兴村这个号称研究三晋名门望族的“活化石”的柳氏民居,其中最大的展现之一只是这个字——“隐”。
一、选址之“隐”
柳氏村落坐落太行王屋,历山腹地的翼城县西文兴村,这里群山环绕,峰峦耸峙。“出自太行地,北有鹿台山蟠回,高出诸峰,曰:鹿台挺秀;南应王屋,驰奔云矗,倚空向出者,千峰碧苍翠,曰:行屋拱翠;东曲陇鳞,下临大涧,曰:三台左抱;龙山隆沃,壮似行而复顾,曰:九冈右环”。当地人流传一句话:“站在柳府向外看,只见山水美如画;站在山外向内看,不见深山有别人”,此话不假,站在西文兴的身后,抬眼望去,很难想起,往里竟是藏龙卧虎,豪门望族,俨然一派气吞山河之气势。
*特色建筑选址讲究宜“庙左庙右”,忌“坟前庙后”,而柳氏旧宅偏偏建在庙后,外人仍然进了村,看到这座庙也定想不到这座庙后竟然隐藏了一个偌大的村落。
二、建筑之“隐”
*现在有名的112古村落中,柳氏民居是唯一一个进村村口车马不能通行的村庄,进村的路弯弯曲曲,峰回路转,拾级而上,“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建筑戏剧和建造科技来讲,柳氏民居结构细致,布局合理,坤门乾主柳氏匾额,巽门坎主,极符合*传统的阴宅风水理论,柳府各种配套设备极其繁多,像各府第的后院,上有铁丝网覆盖,下有地道家家相连,院院相通,号称“天罗地网”,并配有警铃、防火墙等。而更让人称赞的是“河东世泽”的庄园的大门,它共有十二道门栓,其中六道软栓,六道硬栓。即便是身处院内,不知情者也不易于打开此门,足可见柳府之戒备森严、防护意识之强、隐藏之深。
进村口的大门旁边建有大兆壁,村落里每一道围墙的门外或门里都设置有兆壁或影壁,“兆”壁(又叫萧墙、东窗):阻挡“凶”气;传统迷信认为神鬼走的是直道,到这种壁处要“碰壁”,进不来。客人进门时,并不能一眼望穿里面的情况,只有经过影壁,才能看见大院里的场面。《易经》里有“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柳氏老宅建造人意在利用这种兆壁和影壁,使院中刚健的阳气得以聚收和敛藏。
三、文化之“隐”
从柳氏民居“耒读为本,勿宣门庭”的祖训,到宗祠、楹联、楼台、木石雕刻、匾碣墓铭,每一道门廊、窗棂、栏杆、扇、飞檐,每一块裙板、匾额,每一根木柱,每一级斗拱,无不包括着“隐”。“教化狮”,象征古人知识分子从求学到仕途的8个人生经历,丹桂传芳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狮,它嘴上拴着绳子,尾巴向细长着,表现文人傲慢自大、口无遮拦、爱发表意见。用绳子勒住狮嘴,告诫柳氏族人,话到嘴边留半句,祸从口出的道理;第二尊石狮,狮子的尾巴藏在了大腿之间,表现文人不再傲慢,懂得夹着尾巴做人了;第三尊石狮,狮脚下有两个小狮子柳氏匾额,肚子下面有一个大圆球,意为安安分分过日子,坚守规矩;第四尊石狮脚下踩着一个探出头来的小狮,肚子里也有一个低着头的小狮,意为“出人头地”;青云接武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狮,狮胸前戴了一朵花,表示大学进士;第二尊石狮,狮身紧靠石柱,提醒柳氏祖先,高中举人后要投奔到高官的门下,便于以后发展;第三尊石狮的前腿直直站立,身子向上仰起,狮身下卧着一个凤头、鹿尾、狮身的小狮子,意为“坐享俸禄”;第四尊石狮,狮脖上的一圈毛,酷似内方外圆的古钱,意为挂着钱串子在宦海里寻找生存。告诫柳氏后代,官场沉浮变化莫测。
柳氏民居内的8尊“教化狮”之一
四、民风之“隐”
柳姓人家世守礼法“盛则勿宣门庭,穷则独善其身”,耒读为本,勿宣门庭,“留耕”、“留山”、“留中”,祖父辈辈生活在祖父遗留出来的高门大户、深宅大院里,世代繁衍生息。
早在柳宗元少时,柳家就当时避难于太行、王屋山中。柳宗元逝世后,其后代遵照遗命再次隐匿于太行王屋山深处,直到明朝时柳家后代中柳禄、柳遇春大学进士,才在西文兴村朝阳土木,建起这片原先一进十三院的建筑群,光耀门庭。现目前这沧桑的宅第安静地讲述着柳家数百年的兴衰。
*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里,儒释道三家就难分清楚,儒治世、释治心、道治身。柳宗元妻子是个典型的文人官员,他的父亲笃信佛教,又身处道教盛行的李唐,柳宗元也必定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遍学三家之长。积极进军永贞革新,那是儒学“学而优则仕”“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夙愿;居于永州时与宗教高僧巽上人的交往、对佛经的体悟,则是儒家对灵魂的寄寓;而他的后代隐居深山,耒读为业,“成名勿宣门庭,得志勿忘饥民”,则是道德经里“上善若水,水渊则藏”精神的突显。
隐匿于山间的名门柳家虽经明代柳遇春、柳禄等的文重一时,又经“家田千倾,路有万里,京归吾府,勿宿异性”的富甲一方,终究是失落了当时的辉煌,如今我们感叹着一代哲学泰斗的造就,品味隐者之痛,感受隐者之乐,领悟隐者之智的同时,体悟着这残留的八个院落的沧桑,抖落厚重的历史给我们的包袱,思考怎样在我们的世代成为我们的荣光。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