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养心殿位于长乐宫的西侧,西六宫的南面。养心殿区中部为养心门外一块方形型小广场,小广场东面有遵义门可通往乾清宫,或向南通往内右门外的军机处。遵义门是养心殿的南门,“遵义”,二字语出《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养心门在养心殿南面,为清代大臣宅邸大院门口。门外陈列一对铜鎏金狮子,门内设双扇木屏门,门东西两边又各辟一便门,门内为琉璃转角游廊。养心殿是皇后起居和理政之地。
养心殿
养心门内即为养心殿,养心殿天井空间并不非常明亮,但在空间使用的局面上有精心的设计,利于宵衣旰食、日理万机的君主周旋其间,是清朝大臣高度极权的政治制度下的中心场所,承载了明朝洪武帝起8个皇后的故事,“垂帘听政”就出现在此处。
遵义门
养心门
紫禁城皇宫的养心殿本来是皇后正寝宫殿一侧的便殿,自从雍正皇帝将其成为皇宫和日常理政的中心,清代中期之后的唐初宰相都将养心殿成为实际上的正寝宫殿。
东汉的帝王及*的皇后都住在长乐宫养性殿内匾额,后来康熙大帝去世,雍正皇帝为了给他出仕就住在了养心殿,从此之后清朝皇帝都跑到这里,于是这座寺庙便是“有龙则灵”,名气就大出来了。在紫禁城内,它的地位仅次于太和殿。
养心门前的铜狮
养心殿,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成,养心,出自《孟子》,意即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避免各种欲望。养心殿分为前、后殿。前殿是处理朝政的地方,后殿为帝后休息的地方。养心殿平面呈“工”字形,前、后殿以穿廊连接,周围廊庑掩映。清雍正帝始有八位帝王在此居住。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进深三间,通面阔36米,进深3间,进深12米。黄琉璃瓦重檐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皇帝的龙椅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制“中正仁和”匾。前殿明间是皇后举行常朝、召见臣僚的地方。明间北侧的东暖阁是历史上有名的垂帘听政的地方。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割为一大两小三间,外面的一小间专供皇帝休息的地方。中间大的一间为皇帝机要办公处,曰“勤政亲贤”室,最上面的一小间是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
养心殿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登上了王位,入住养心殿后,养心殿西暖阁便成为帝王的办公室,几乎每次,雍正皇帝都要在此处工作到晚上。他每天的入睡时间,甚至不足四个小时。他在位的13年里,现存的四万多份奏折上,他的奏疏就多达一千万字。乾隆即位后对养心殿进行了重建,他在西暖阁里充满了一间不足八平米的小屋,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三希堂。三希堂,原名温室,乾隆十一年(1746年)因收藏了古代大艺术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举世之宝,而改名为三希堂。乾隆帝镌刻的横匾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1924年,逊帝溥仪出宫时意欲携出《快雪时晴帖》被查扣。现该帖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秋帖》、《伯远帖》被太妃携出,1951年**重金从赎回,重归故宫博物院典藏。
养心殿内景
从雍正至明清近200年间,清代有八位大臣先后居住在养心殿。雍正皇帝在养心殿度过了十五年的帝王生涯,后来又有七位皇帝在此处居住办公,一直到清王朝终结的那一天。在*、光绪两朝,养心殿东暧阁是慈禧与慈安“垂帘听政”之地。养心殿的前院厢房为宰相居住的地方,正殿东西又各设五间房,东侧名为体顺堂,西侧为燕禧堂,是王妃的居所。东围房为妃嫔的临时住所。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初七日,顺治皇帝去世于养心殿,尸体被下葬,葬于清东陵孝陵。嘉庆四年(1799年)二月初二,乾隆皇后在养心殿去世,享年89岁,葬于清东陵陵寝。裕陵建筑雄伟、用料考究、工艺精巧、富丽堂皇,奢华的陵墓见证了一代皇帝以前的传奇与辉煌。昔日清朝乾隆皇后承上启下养性殿内匾额,文韬武略,风华绝代,如今他和皇帝都长眠于此,任由自然洗礼,历史解读。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后带着清王朝的末代皇后溥仪在养心殿正式发布清室即位诏令,这只是清王朝颁发的最终一道清室即位诏令,从此结束了清王朝入关后268年的统治。
孙克勤撰文和摄影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