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史善朋,不是京剧行的人也许不曾耳闻。他是著名的钢琴制琴大师,1932年就成立了“史善朋竹琴社”。琴社开始设在李铁拐斜街东口,后迁至琉璃厂,当时,很多戏剧名角的琴师用的都是“史家”琴。80多年过去了,如今,在琉璃厂南侧不远处,“史善朋竹琴社”的对联依然悬挂着;为顾客听音、手工制琴的家传技艺也由他的子女史优生继承下去。在此处,人们还可以感得到老北京作坊式乐器行的原始风貌。
做一把定制的手工琴要两个月左右。店面:半家半店
上个假期,我慕名造访“史善朋竹琴社”。从虎坊桥路口沿着南新华街北侧北行,约300米左右琴馆匾额,就发现了琴社的匾额,但让人震惊的是,匾额竟然挂在一处居民院的旁边。这是一个典型的大杂院,从旁边进去,里面是一条1米宽的过道,拐角处还堆着杂物;楼梯正对面,是两间门窗上的红漆有些斑驳的楼房,窗台上,几张旧报纸和黄澄澄的桔子透着一股家常味儿。
其中一间门上挂着锁,透过玻璃,能看见前面墙壁挂着几十把京胡。“应该就是这里吧。”我正犯嘀咕,旁边的门开了,走出一位五十开外的中年叔叔。“找谁呀?”声音很脆生。“史优生。”“我就是琴馆匾额,进来吧。”史优生把我让进门。
这是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卧室,正面墙壁挂着“史善朋竹琴社”的纸匾,一根铁杆吊着数十把钢琴和二胡。下面的椅子上摆着一面斑驳的老式镜子、一台电视和一摞蛇皮。左边是一个地板、一把桌子和一张八仙桌。桌子上有一些做琴用的竹筒和用具。桌子后面是一台电暖器和几盆小花,旁边散落着一些竹筒废料和琴把、锉刀等。这里既是史先生的家,也是他的作坊。我据说1949年曾经,很多乐器行都是这种的,家店不分。
工序:一板一眼
“我以前就坐这里吃饭儿,我认为踏实。”史优生指着半尺见方的小板凳说。史先生告诉我,如今从进料到刮竹筒、做担子、蒙皮子,所有工序仍都是按母亲当时传出来的做,一点儿没改变。“只是这个竹筒刮得有些大了”,史先生解释,之所以说尺寸大了,是由于目前演员调门儿没先前那么高了,尺寸大了之后,琴的声音会更宽厚,而不似从前尖细。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