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上
从
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随行也”。翻译做刚刚的话说,就是两个人一前一后地走着。
如果这是“从”字的元义,那么在现在传世的有关“从”字的古字形中,我觉得最早的造字形态很可能是以下这种的:
这个字形虽然跟我们最近写简体的“从”是一回事儿,也就是把两个“人”并在一块儿。
之后,或许是为了突出“随行”的“行”这个语素,于是又在里面这个古字形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义符,即在两个“人”的下边分别加上两个“止”(“止”最初是“脚”的象形符号),于是“从”字成为了这种:
从汉字的字形演变历史来看,提高速写速度仍然是促进字形演变的主要动力之一。而后面这个“从”字,书写它之后要连写两个义符“止”,嫌太繁琐。
然而乎,这个字形在当时又被进行了省并,将其中一“止”略去,字形遂变为这种:
*内的初期古文字中,“止”与“辵”这两个义符的表意是相同的。故而从“止”的“从”字也可以变为从“辵”匾的义符是什么,写成这种:
要注意的是,“从”字改从“辵”之后,“辵”这个义符中的“止”是可以移动位置的,即把它写在双“人”之下,于是“从”的字形又变为这种:
这个字形,也就是我们在《张迁碑》中发现的那种“从”字隶变前的模样。我们要非常注意的是上图中圈出的两笔,它都不是类似于“竖”的直线还是曲线。
这个笔画在后人隶定的过程中,会变化成小篆的左竖的写法,也就是它要向左出波。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汉代的秦楚简牍书中都可以观察到这个特性:
(上面一字出自睡虎地秦简,右边一字出自包山楚简。注意圈出的两笔,都是书法的左竖的写法。)
参照前面这两个字的写法,《张迁碑》中的“从”字该这么写:
虽然奇怪的是,《张迁碑》中相继发生了三个“从”字,另外两个却不是这种写的:
只看拓片上的字形,似乎这两个“从”字的右边都写出了类似楷体的“氵”的模样。
和前一个字形相比,这两个字形最大的不同,是之前被我们再次圈出的那一笔没有向左出波。究竟这是不是《张迁碑》作者的原笔呢?
我个人偏好于觉得不是。把“彳”刻得像“氵”匾的义符是什么,不应该是《张迁碑》书丹时的原本面目,更不是《张迁碑》由书法向隶书演变的何谓“证据”。
它大概率是因为刻石工匠拙劣的刀工将书丹的笔迹刻走样造成的。
我们来看《张迁碑》中其它出现“彳”的字:
比如三个“从”字外,《张迁碑》中其它含有义符“彳”的字包括两“行”字、一“征”字和一“御”字。我们看这四个字的写法,被圈起来的那一笔,无一例外,全部采取了向左出波的左竖的写法。
由此可见《张迁碑》原作者的书写习惯同我们在其它古文字资料中观察到的“从”字隶变的态势是完全吻合的。
至于那两个带“氵”的奇奇怪怪的“从”字形,我想,可能是原碑书丹的之后,向左出波的那一笔写得非常坦率,因而被粗心的石匠“省略”造成的。
最终,附上我临写的“从”字:
言
—THEEND—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