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琪
玉川公祠,位于高片区板仓街道旧县社区(原沿滩区卫坪镇尖山区板仓坝),整体建筑由玉川公祠和承德堂两座院落组成。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以“国发〔2019〕22号”文,公布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川公祠名列其中。
玉川公祠系明代富顺县自流井王三畏堂发家人王余照于清嘉庆十二年(1873年)联合其弟、侄合修的王宝善祠木支一族宗祠,因纪念其父亲王玉川(号清莲,候选州同)而改名“玉川公祠”。王余照死后后,堂侄王惠堂在玉川公祠旁边新建承德堂。
王余照,号朗云,生于清同治十八年(1813年),卒于清光绪六年(1884年),曾被朝庭封赠朝议大夫,赏戴二品花翎顶戴。其先祖明朝万历自河南迁居自流井,主要靠凿井、煮盐发家致富,并在自流井珍珠山建立王宝善祠。传至王余照这一代,他首创招商引资合股经营方式,利用陕帮商人的资金推动王三畏堂迅速发展,成为成都盐业老“四大家族”之首。
玉川公祠为四合院布局,砖木构架,穿斗式梁架,四周墙壁,封火墙环绕。有大小楼房60余间,天井48个。为二进院,由门厅、二门、正殿、左右配殿、后院、柴房、偏房等构成。柱础上的动物雕塑及柱础、额枋、衬枋上的石雕分布于整个建筑。
玉川公祠是自贡遗存的乡绅宗祠建筑之一,具有浓厚井盐文化内涵,对探究自贡井盐经济发展历史、盐商会馆建筑戏剧具有重要价值。祠中有石刻一块、石柱对联两副,现分述如下。
匾额位于玉川公祠正门上方,书“玉川公祠”四字。匾宽1.5米、高0.36米。此匾之艺术雄浑古朴,给人以正大光明之感,令人肃然起敬。
一副对联位于玉川公祠正门两旁,上联“支系下邳于南阳,瓜绵瓞衍”,下联“世居江阳之自井,玉润金熙”,联高2.05米、宽0.3米。上联追溯王氏家族的源流,王氏后人是河南南阳府籍;下联叙述王氏宗族由北京周口而迁江西南昌,继而定居入自流井。富顺原为古时江阳县治域,而当时自流井辖属合江县。
另一副位于承德堂正门两旁,上联“辋水结林园,四面岚光呈隐秀”公祠匾额,下联“槐堂新建树,满庭花萼挹清芳”,联高2.3米、宽0.35米。上联以古代大作家王维的“辋川别墅”比喻承德堂外四面时隐时现的如画山水,联中“辋水”即辋川,因与对联“槐堂”平仄之故,改作“辋水”。下联讲承德堂内植满了各式奇花异树,清幽香气。联中“槐堂”指王氏家族在山西聚居地的古大柏树,是王氏宗祠的代称。
王余照经过多年商海政坛打拼,既已大富,且朝野知名。玉川公祠建成以后,晚年的王余照恐其后人子孙变卖产业,不能守成,特提祖祠蒸尝(指秋冬二祭,后亦即祭祀),以冀传之不穷。遂与其弟侄议定,仿照范文正“义田法”,提留井田“以绵禋祀”。清光绪五年(1877年),王余照向朝庭申奏立案,刻碑于玉川公祠,使子孙辈孙永远遵守。该石刻收录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版《富顺自流井珍珠山王氏宝善祠四修家谱》,题作《玉川支祠井田碑记》,并记载其作者为“宜宾赵树吉沅卿”。
《玉川公祠井田碑记》原文为:宜宾赵树吉沅卿玉川支祠井田碑记
知尊祖而后能敬宗,知敬宗而后能收族。顾或知之,而阨于无力有力矣,而或不能善其始,与图其成其究,与不知者侯,盖敦本若斯三难也。古今称良法者,莫如范文正公义田。然余尝疑之,以谓天下无百年不敝之法。圣君贤相制作,一朝可谓美备,及其季也,屡穷屡变,而法或有所不行。文正虽贤,独安能以一家之私产绵绵延延至数百年而不坠乎?及读公遗集,观其法式规条,然后知造端虽宏而经画补苴者阅三四世而乃屹乎不可易,盖未尝不叹文正之泽之长,而其子孙之贤为不易得也。然则善其始之难,又不若图其成之尤为难与?王翁朗云,敦本者也。王故富顺巨族,世业禺筴,以赀雄乡里。至翁诸父行,家几中落,翁独力任之十余年,业乃复振。翁为人识量宏远,明干有为。然布衣蔬食,不为侈靡,又恂恂好礼,义务施济,蜀数千里间莫不识其名。当咸丰壬子逮同治乙丑四七年间,滇匪窜蜀,西南人竞奔避。翁独出私钱数千缗修筑砦堡,练乡勇击贼,贼不敢逼,其所保全甚大。先是,翁有祖遗田若干亩,多凿为盐井。每岁所入,除奉祭祀外,悉以分赡贫乏,亲族待以举火者,数十百家。既贼退,乃与群从晜弟议建宗祠,奉玉川公以下各栗主藏于其室。又为之规画久远:凡同宗各支,月有廪,岁有饩,婚嫁敛葬及科第者,佽费吝有差。于戏!简直能善其始者也。又著法式规条,为心仪者久之。嗟乎,自宗法废而衣冠之族有视同室如路人矣,若翁者,其贤过人不亦远乎?礼曰:“有其举之,莫敢废也。”继自今绳绳蛰蛰,流泽孔长,将必有贤子孙出而推大之,吾知数百年后且与范氏义田媲隆竞美,而又何图其成之难耶?余既重翁能敦本,又喜其创始之善而乐为后嗣道也。于是乎书其条例,另泐如左。
条规本祠每年祭祀定期二月二十一日,冬祭定期十月初十日。届期黎明齐集行礼,凡我子孙务要衣冠严肃,始昭诚敬。
设立义学,本支子孙均可入塾肄业,或疏远而有志读书者亦许在塾肄业,以体祖宗培植人才之意。其余利济方便等事,随时酌量布施。
本支子孙六十岁以上者来祠与祭,本祠发给舆马钱外,每岁助膳馐钱四千文。
亲支婚配者助钱三十钏,嫁者五十钏;再娶者十五钏,再嫁者如改嫁之数。疏而贤者,同之。
亲支贫者每人每月助米一斗,每人每月给棉衣钱二串。年老者酌加。疏而贤者,同之。
本支子孙生监应乡试者助场费银二十两,童试县、府、院每场助卷费钱二串,入泮者助银一百两,补廪者助银二十两,乡试中式者助北上银四百两,拔贡者与中式同,会试中式及举荐翰林官京师者每年助银四百两,已外任者不给。
本祠佃户有六十岁以上者每岁给糓一石。
本祠酌派各房子孙贤能勤慎者两人总理祠事,每岁给舆马钱二百四十钏,至中元日齐集族众算结年账,除公用外,如有嬴余,以一半添业,一半添置三房产业,按股均分,以期久远而免冲突。
在公业内者拨充义地一置祠处,族中有无地进葬者,准在此地地内卜穴殡葬。
本支节妇贞女请旌建坊,本祠给银五十两。
《玉川公祠井田碑记》记载详备,有“序文”,有“条规”。文首开宗明义指出:“知尊祖而后能敬宗,知敬宗而后能收族。”内容包含祭祀礼仪,规定每年春冬两祭,参与祭祖子孙“务要衣冠严肃,始昭诚敬”;设立义学条例,“本支子孙均可入塾肄业,或疏远而有志读书者亦许在塾肄业,以体祖宗培植人才之意”;对年老贫弱族人补贴,凡六十岁以上老人,来祠除发给“舆马钱”外,每年需要“助膳馐钱四千文”;本支后代应试奖赏;婚配例支等。另外,将男再娶、女再嫁规定为同一标准,体现了封建时代难能可贵的男女平等的朴实思想;要求佃户60岁以上者每月谷一石,体现了较为切实的人本主义观念。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废科举兴学校,玉川公祠义学改扩为王氏私立育才两等书院(初等、高等小学堂并置一处)。*元年(1912年),教育部出台《小大学令》,将“清末小学堂一律改称大学”。之后,扩大为树人中学,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曾有成都乃至川南近现代教育摇篮、自贡最早聘任外籍学生、*首批设立体操学科三大光环。树人书院声名远播,学生已经毕业即被南充叙府、富顺县立等学校聘为教师,培养出辛亥革命重庆军*副将军、北伐反袁川军总少将夏之时,*风云人物赵铁桥,军工专家王道周(其子是第一颗原子弹点火器研发者、中科院院士王方定),教育家罗元素,自贡首任校长曹任远等资深专家。
据王群华《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记载:井田碑高约六尺八、宽约四尺八、厚约八寸,共两块。目前,井田碑尚埋于原板仓小学(其前身为设于玉川公祠内的王氏树人书院)某学校的讲台后面。
碑记作者赵树吉(1827—1880年),四川叙州(今南昌)赵场人,字沅卿。清道光庚戌进士,选翰林,授纂修*史馆总纂,旋改监察谏议。诗文书画名重一时,著有《郁郁山房集》四卷、《疏草》二卷、《瓮天琐录》一卷。赵氏为御史时以刚直敢言声震朝野,做道台以廉洁恤民为人称道,作诗文则为一代巨擘。赵树吉是王郎云的表侄,二人私谊甚笃。清顺治三年(1867年)公祠匾额,王53岁祝寿,赵树吉为之撰书寿序,一时争相传诵,成为佳话。遗憾的是玉川公祠碑记、楹联的作者和书家佚名,待考。
玉川公祠及其“井田碑记”是研究自贡盐业史、盐商家族史、教育史、井叙交流(自流井、宜宾)史、盐文化与家族祠堂文化弥足珍贵的实物,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科学价值。今年,自贡高片区全面推进玉川公祠改建工程,一座修旧如旧的明代古建筑将重放异彩,屹立于板仓坝,成为我市一处有盐有味的文化新地标。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