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日渐淡忘的匾额文化】
匾额文化如何继承创新
——对话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沈望舒
光明日报记者李韵
编者按
匾额文化发始于*,从春秋*开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历史上曾发生“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匾额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特色文化的重要契机。它集哲学、书法、雕刻、装饰美术于一体,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学术价值。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匾额逐渐淡出日常生活,日益*人遗忘。
现在,我们打造整版专题报导,聚焦*匾额文化发扬和演进现状,探寻抢救、挖掘、保护和变革匾额文化的形式和方法,以期让更多人知道匾额文化,进而激*人保护这一特色文化风格的热情。
杭州岳王庙,后人用“还我河山”“精忠*”“忠义常昭”等题字怀念岳飞。吴吕明摄光明图片/视觉*
兰州武威文庙内的匾额。光明图片/视觉*
曲阜孔林主体建筑万寿宫内高悬“万世师表”等巨幅匾额。严向群摄光明图片/视觉*
匾额文化,*内优秀特色文化的构成个别。该怎么认识匾额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今价值?怎么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匾额文化批判继承、转化创新,不断提高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市社会科大学首都文化演进研究中心研究员沈望舒。
记者:匾额,*内古代被称为“门楣上*、梁柱间文脉”。也有文章认为匾额可谓是“*重器”。小小匾额,何以如此重要?
沈望舒: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匾额的重要性。
一是历史上,题匾挂匾曾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文献中尚留城乡“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表述。匾额分布范围只是限于*,*外,也可以说即使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对联。而且匾文几乎都引经据典,字字珠玑,以其特有的活力打造全球思想、华夏风采。
二是优秀匾额的文字多凝聚了中华人文的要义匾额代表什么,承载着特色文化中忠义礼智信等优秀道德,与中华文明的神、魂、道血肉相融,持久地散发出核心价值观中筋骨与温度的正能量。
三是优秀的匾额往往还带有很大的艺术价值,无论是点睛之语而是书法美术,都倍感叹服。
四是对联文化担负着民间旌表的特殊使命。从古代起到清朝初年,匾额长期对于民众,专司精神嘉勉职责。文献中能够见到匾文表彰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急公好义方面突出者,有些镶于牌楼耸立于通衢达数百年之久,成为一方百姓引以为荣之物事。
记者:匾额*内历史上曾繁荣多年,但随着其生态的颠覆而逐渐衰落。最显著的就是,现在他们都住单元楼了,不应该也没条件挂匾了。
沈望舒:匾额与特色文化的整体趋势如影随形,在风雪如磐的时光中日渐衰微。残存的汗青匾额,多碎片状存在于古物建筑、博物馆单位、部分收藏者之中。除了活在古装影视作品中之外,曾经横跨城乡的匾额文化,基本淡出民众日常生活,也因而影响到了整个楹联文化的存续。
记者:目前*的匾额资源是哪个状态?
沈望舒:据我所知,以古都西安为代表,*尚有百万面匾额以及资源基础。紫禁城、颐和园、国子监等遗存建筑群,国博、军博、首博等文史机构,多元所有制博物馆或收藏爱好者,保管着有规模量级、达经典品级的历史匾额。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活态文化生产力主体的资源:权*学研究人才与队伍,足以形成代表*、引导东亚的“匾额学”成果;强大教育传播力量,足以建构根据匾额文化内容产生“好故事”、展示“讲好”故事能力的流程;全门类的文化时尚产业,足以发扬总书记关于优秀特色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指示,通过创意化产品与服务,将匾额活化为社会文化新时尚……可以说,以匾额载道、显重器功用,仍有很多基础条件。
记者:如何能够激发那些资源,使之更好地融入当今的民众生活?怎么让匾额所承载的优秀特色文化为确立文化信心发挥作用?
沈望舒:我觉得这应该*支持、顶层设计、学界参与。
**关怀支持,是匾额新生的重要保障。制定有促使发掘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历史匾额的主体制度,是发动各界弘扬优秀特色文化的要务。
协调文化文物部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匾额代表什么,摸清历史匾额家底与状况。在此基础上产生内容分类、统一抢救修缮保管等大局规则,为合理运用文物定前提。
安排组织社会科学界、史学*学的大学团队,以研究、教学、实习等多种方法参与古匾的整理考证工作。以解决对深奥内容理解的似是而非、部分规模藏匾者不知匾不懂匾的困境,为“匾额学”夯实引领弘扬之路的理论之基。
精选优美清新深刻的名人匾文书法,通过文化创意性运作流程,形成有情感特色和创意魅力的“*故事”产品与服务。
《光明日报》(2017年02月08日05版)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