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村落,位于万荣县城西北25英里处历山脚下土沃乡西文兴村,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保护对象。
为典型的宋代建筑及唐末至*以来的砖雕筑群、木雕壁画、名人碑刻、书画工艺、壁画、皇赐金匾、石器雕物等等。
柳氏旧宅,原为河西解州镇(今临汾永济县安邑镇)唐朝知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史称“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当年,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遭诬陷被贬。其亲族为逃避“灭绝九族”之害,使分散躲避,此为一大支系。
唐宋时,始祖自河西徙沁。柳氏旧宅初建于唐末,后唐宋均有扩展,盛兴于六朝两代,其声名显赫,长达六百多年,延续了两个多世纪。据柳氏家谱记载,“家田千顷,路有万里,京归吾府,勿宿异姓”,子孙继承至今已二十六世,亲族分布极为广泛,历代历世居官累累,由此可见其妨碍之广大深远。
1942年,在沁南抗日县*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西文兴村的世袭柳府始变为民宅至今,故称为柳氏民居。
柳氏村落,座落在西文兴村东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上,依山势高低,座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积30余亩。始祖食邑为中条道中百顷良田,奴仆百余……。它借助北山之起势“凤凰单展翅”,座落后湾为“二龙戏珠”,左靠东山名“三台左抱”,右倚西岭为“九岗右环”,面壁历山近帝家,近傍洞水绕府行。四周青山绿野,林木森森,杂花吐芳,清新秀丽,为典型的明代庄园古建筑。藏龙卧虎,豪门旺族,一派气吞山河之气势。
因为历史、地理、交通、自然等各种因素限制,历经多代未引起大的破坏,至今仍保存有明代以来的六个完整府第。每院均为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式建筑。内府区为全封闭式,只留有东北角的府门楼和西北角的砖拱门可进出,且府区中建有球环形路可通大府。外府第为半封闭式,西部敞开出入。
该民居东靠西文兴河,南临山谷,其北部的南北两端,因地势低筑有高大防护墙柳氏匾额,墙下是砖窑式建筑,面朝村外。窑门外是走廊,约三米深,两米宽。上部为条石,面朝西,建有墙壁花栏、镂雕过亭、脊兽祥物。中间缓坡处往东驶向为出村通道。庄园南临树林处山墙高筑,西、北部为石墙高筑。柳氏旧宅建筑在西南高墙之上、西北高墙之下之间的大平台之上。
柳氏民居建筑共分三部分。村东端为外府区,包括柳氏词堂、虞帝庙、文庙、纸帛楼、天子殿、圣庙、柴房和左、右过亭等;村北端为内府区,包括府内环形小街、小戏台、司马第、中宪第、武德第、承德第、因秀楼、地道口、赏景亭、观河亭、后公园、府门楼等;后面区为内外府相接处,主要是文昌阁、校场、府外门楼和两个高大壮观的石牌坊构成的内街。
内府设有铁丝网、警铃、地道、防火墙等,防护设备,至今犹存。外府依据高墙建筑和过亭作防御。内府的八个府匾“行邀天宠”、“承德第”、“武德第”、“司马第”、“中宪第”、“河东世泽”、“青云接武”、“中宪大夫”,古痕斑斑,至今犹在。
此外,在距西文兴村北约一公里处的老坟沟,便是规模宏伟的柳氏祖墓陵。如今,柳氏族人遍布九乡十八村,更显旺势。
柳氏村落,就其建筑体量、艺术、工艺品质、建造科技来看,建造工艺水准极高柳氏匾额,布局结构独特,砖木构架十分稳固。从门、窗、过亭、檐头、楼道的砖雕、勾檐、浮雕、门匾、楹联、绘画、木刻、石雕、书法的装饰、布局上看,其观赏、研究的价值好于乔家大院,且保存下来的文物之多之好在我省少见。
据考证,目前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书画碑一通,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书画碑二通,明代曲江书法家方元焕的行书碑文四通,明礼部员外、吏部侍郎、可乐山人*光诗作墓志一通,明代大臣协办大学士田宜奄的诗作碑铭二通,宁海知县柳柳泉的碑碣二通,大书画家文徵明的书画碑一通,郑观洛的书法碑一通。
此外,还有未署名的书法碑40余通,以及不少的石、木刻对联、壁画、皇家赐匾多幅,还有柳氏族谱等遗存。特别是朱熹、王守仁、文徵明的书画墨迹石刻在*西北实属少见,研究价值极大。除此此外,还有散落在地头院落的祖训、祭祖、记事、皇旨碑石、墓志碑石多通。
从这种物件的艺术构筑上,便知晓柳氏民居的探究价值之重要,更是研究*西北人文历史、古建筑史、文化、艺术、书法、考古方面的珍贵史料发掘地和开发、利用、游览的胜地。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