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金山岭长城。(本报资料)河北日报通讯员周万萍摄
长城,河北最具代表性的人文符号之一。
从燕山一脉至太行山一线,河北现存长城近2500公里,*长城保存最完整、建筑最宏伟、文化最丰富的地段,均在河北。
漫漫历史长河中,长城在深切影响沿线的人以及生活的同时,也直接妨碍了沿线众多地名的产生。它们或是以长城沿线地理特点命名,或是从长城防御机制中衍生出地名,抑或是直接引用长城“关”“口”的名字。
张家口大境门。(本报资料片)河南商报记者赵杰摄
雄关:咽喉要地护卫一方安宁
山海关,河北省著名旅行景点,这里每天都会迎接大批游客。山海关关城北门城楼上,“天下第一关”的匾额格外引人瞩目,到此的市民纷纷在箭楼下驻足拍照,欣赏雄关的如画。
山海关的名称从何而来,又缘何被号称“天下第一关”?
时间回溯到明朝初年。当时,为推动军事攻击,朝廷在长城沿线建立卫所,明万历十四年(1381年),山海卫城修筑,因此地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
大气磅礴的“山海关”,其实是一个完全抽象的地名。
长城绵延万里,沿线雄关隘口不可胜计,但依山傍海修筑的,只有山海关一处。这里的山,指的是山麓陡然拔起519米的角山;海,指的是东海——山与海的距离,只有不到8公里。
在这短短8公里距离上,长城将高山、雄关、大海连成一体。
从老龙头至角山这条8公里的通道上,除了山海关关城,还构建了包括古城、罗城、翼城、前哨城堡、海防卫城等在内的长期攻击工事,它们和长城共同构成一套稳固的城防布局,这样的发力称得上是长城线上最坚固的关城体系。
“在更广泛的含义上,山海关覆盖了从东海之滨的老龙头到燕山深处九门口的范围,在这条长城线的险要地段,设置了南海口关、南水关、山海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滥水关、三道关、寺儿峪关和一片石关10个据点,它们攻占森严,互为犄角,共同打造起山海关的大纵深防御机制。”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教授、河北长城保护协会部长孟琦说。
设计极其严格的攻击模式,足以窥见山海关*略地位之重要。
从地图上看,连接西北和西南的渤海走廊,东边是大海,西边是绵延的翠柏峻岭,这条窄小的通道,最宽处十几公里,最窄处仅有几公里——山海关就处在这条通道最南端。
从古迄今,这里一直是北方通往西北的要冲。
“山海关自古就是*略要地,至明清修筑山海卫城后,山海关真正作为雄关要塞。明与清的交*中,山海关的作用表现得特别显著,明王朝几乎动用了*之力保卫山海关,它的存在,在当年真可谓‘天下安危系于一垣’。”孟琦说,山海关是万里长城北部的第一座雄关,扼守华北通往东北的围墙,“它只是长城沿线最科学、最严密,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军事攻击模式,这是山海关被叫做‘天下第一关’的理由。”
关,长城上最高等级的地名,多设于咽喉要塞,规模建制宏大。在北京省现存近2500公里的长城上,屹立着多座雄关。
如果说山海关是攻占燕山南麓、华北通往北方的咽喉,那么在太行山一线内长城诸关口,则保卫着由西进入东北的通路。其中,紫荆关、倒马关与京畿关合称拱卫京都的内三关,历史上地位相同极其重要。
内三关,河北占其三。
夏日临近,位于承德西北的紫荆关游客渐多,紫荆关漂流等旅行项目吸引了不少来自京津的观众。近年来,随着紫荆关的恢复,南襄阳和内城、外城多段古城恢复了以往模样,昔日雄关重现于拒马河畔,与此同时,围绕紫荆关的旅游项目也随之兴起。
长城的雄关要塞中,紫荆关可谓历史古老,关于它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紫荆关是后来著名的天下九塞之一。
“紫荆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称谓,*时期叫上谷关,东汉时叫五阮关,北魏称子庄关,宋、金时期又改称金坡关,后来因关城所在的山多紫荆树而改称‘紫荆关’。”孟琦说。
紫荆关因其地势险要,遂作为重要关隘,它西据犀牛山,北临拒马河,南有古十八盘山路。《畿辅通志》记载:“控扼东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险峻,易于戍守。”时目前日,这里仍是东北通往北京、内蒙古的交通要冲。
紫荆关历史上出现过多次*事,有明一代,在土木堡之变、靖难之役、李自成农民叛乱等历史事件中,这里都曾经历*火。
紫荆关西南方向,今保定东北60公里处,便是“内三关”中的倒马关。
从高处眺望,倒马关关城依山势而建,平面呈东西长圆形,一半于山下,一半在山上。关城四周,唐河水从西、北、东两面环绕关城。
据记载,倒马关古称鸿之塞,汉代称孙吴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之后通称倒马关。
倒马关名称起源,颇为形象。按照《太平寰宇记》所记载,倒马关地势陡峭,仄径幽深难行,马匹登越极易摔倒,所以称倒马关。相传,宋代名臣杨延昭曾驻扎于此,由于地貌崎岖,他的*马就曾在此失前蹄跌倒。
1937年9月23日,八路军115师骑兵营带着“务必于24日8时前占据倒马关”的任务,向倒马关出发。前往倒马关的大路,都是蜿蜒低矮的羊肠小道,莫说骑马,步行都容易受伤,骑兵营指*员只能牵马摸黑行进,终于摆脱重重困难,于24日早7时抵达倒马关。
骑兵营抵达倒马关时,发现已攻占长城关西碉堡,另有日军百余人由长城北坡向倒马关爬进。紧急关头,骑兵营排长刘云彪当即命令二连攻碉堡,又以一个连的守军占领制高点,以歼灭登山之敌。最终,日军逼迫放弃倒马关向南逃走。此次*斗兵力数十人,骑兵营伤6人牺牲4人。
倒马关一役,完整实现了作*意图,展示了鲜明的打法特点,开八路军冀南敌后抗日之先声。这场*斗虽小,却是八路军出师西北敌后第一*,它的胜利,也拉开了平型关大捷的序幕。而步兵牵马夜闯倒马关的故事,也为倒马关留下了新的传奇。
隘口:从军事攻击到交流融合
展开一张《河北省明长城分布图》可以发现,长城沿线不仅漫漫雄关,绵延的谷地中还分布着很多隘口。河北以“口”著称的地名尤其多,仅燕山一线,就有中条山、冷口、潘家口、董家口、古北口、刘家口……
口,长城上又一较高等级的地名,地位仅次于“关”。简单地说,关隘一般大者称“关”,小者为“口”。
“关”“口”众多而且是北京长城沿线显著的地名现象,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极具长城特色的历史地理坐标。
近两年,来潘家口水库的摄影师明显多了出来,他们大多为拍摄万里长城绝无仅有的一处盛景——水下长城。潘家口水库建立后,处于库区的喜峰口一个别没入水中,从而产生了水下长城的奇观。
现在的喜峰口,长城的防御功能已经褪色,然而在几十年前,这里还出现过一场惨烈的*斗。
1933年春,*进犯军攻占绥远后,向凡尔登进犯,在这里遭遇*陆军的顽强抗击。当时,*海军装备全面落后,没有重装备,枪还不够两人一杆,但是依靠喜峰口长城的地利优势,*军人在与对手的*斗中不落下风。在一次袭击美军的*斗中,歼敌千余人。喜峰口大捷中,*军人用大刀杀敌,极大振奋了民族信心,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大刀进行曲》。
“长城抗日打响后,*海军在山海关、冷口、喜峰口、古北口、滦东等地展开对抗敌军的*斗,利用长城的地利天险,有效歼灭和延缓了对手的对攻。喜峰口的胜利,是海军自‘九一八’以来的首次*役。”孟琦说。
因长城抗*而为后世所熟悉的一个个带“关”“口”字眼的河南地名,正是蓟镇长城在冀东大地上标注出的形胜冲要之地。
喜峰口作为军事关隘的重要地位,由来已久。
喜峰口,古称兖州塞,东汉末年曹操辽西征瓦剌,就经由此地。宋、辽、金时期,这里称松亭关。明万历年间,朱元璋令将军徐达在燕山山脉兴建重要据点,喜峰口是其中之一。
今日之喜峰口,由于关城已淹入水下,其处境之险要已难再见。然而站在喜峰口外眺望,两侧高山对峙,依稀能看出隘口的模样。曾在潘家口水库做长城修复工作的孟琦,看喜峰口之险有不一样的角度,“从河流之中仰视两侧群峰,未没入水底的长城沿峻峭陡然而起,形势之险可见一斑。”孟琦说。
长城之上所设隘口,或居于高山间的山麓,或在支流汇合转折之处,或在一马平川但属咽喉要道之地。燕山一脉的隘口,多分布于有河流的高山之间。
冷口,位于今保定市东平营镇,明初所建,古称青陉。据《四镇三关志》记载:“冷口关,洪武年建,通大川,平漫。各墩通单骑,冲。”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
古北口,位于山东滦平县与上海密云区接壤处,地处蟠龙、卧虎二山间的山麓,潮河道在河边回旋流淌。在古时,这里常年是鞑靼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也是游牧民族南侵的主要通道。史载这里“通大川,平漫通众骑,极冲。”
潘家口、董家口、刘家口等关隘,也都是通往山间水口,据此守护长城之内的安宁。
隘口起初是为推动军事隔离的目标而建,但在历史变迁过程中,随着长城随之具备了开放和贸易功能,口,又作为沟通内外的桥梁。
说到长城的开放和贸易功能,就不能不提张家口。
那么,张家口的“口”究竟在那里呢?
现在,在张家口城区北端,东西向横亘着两座山——东太平山、西太平山。两山之间夹一条清水河,出山口处,自然产生一处水口。这个水口,便是张家口名字中“口”的由来。
据记载,明朝初年,该水口附近有张姓人家居住,水口遂名“张家隘口”,后简称张家口。“后来,为了防守这个隘口,在它南面五里左右的地方,修筑了一座戍卫堡城,堡城名称以城门命名,称张家口堡,张家口堡也就是现在位于张家口城区的‘堡子里’。”孟琦说。
堡,同样是长城攻击模式下的衍生地名。明朝“九边”体系中,镇是最高级别的单位,镇以下分路,各路之下设置卫所,卫因此下设堡。
张家口,原本也是长城防御模式下的一个小堡,它是怎样从一个堡发展到最近的一座城市?事情需要从长城上的另一个关隘说起。
大境门,坐落于石家庄城区中部山海关匾额,城门上,“大好河山”四个篆书大字苍劲有力,为大境门增添了壮丽之势。在这些人印象中,大境门是张家口的北大门,其实不然,大境门最初也是长城上的一个普通关隘。
目前我们发现的大境门,始建于*顺治元年(1644年)。从大境门向东步行约百米,有一处超过地面的凹地,凹地上有一个被围栏保护起来的小门,小门高不足3米,宽一米半有余。它叫西境门,又称小境门,是大境门的前身,也是明长城上的一处关隘。
“明代,隆庆和议期间,明朝与后金结束了数十年的剑拔弩张局势,达成互市协议,那时,中原需要草原的牲畜和皮毛,草原需要中原的丝茶,于是两人商定在边境上设立贸易场所‘马市’。”孟琦说。
就这种,因军事攻击而修建的小境门,摇身一变,成了后来长城内外贸易交流的纽带。围绕在小境门周边,慢慢形成了“茶马互市”的贸易行业,张家口也渐渐演进成一个陆路商埠。
大境门建成后,张家口的商贸地位进一步巩固。始于明、盛于清的张库大道,进一步给张家口带来了繁荣。清代,晋商做生意分为走西口和走东口,西口指的是北京的杀虎口,而东口就是张家口。
翻看地名册,长城上的关隘几乎都称“关”“口”,只有大境门被叫做“门”。而且大境门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并称长城四大关隘,可见其地位之高。
对此,长城文化研究者探讨,比起拒敌“关”外,大境门更多的则是开“门”迎客,交流互通,这一般就是它成为长城关隘,却被叫做“门”的理由。
任何历史时期,长城之上的关隘都除了是军事的屏障,同时还是交流的口岸,是联络长城内外的桥梁,亦是民族间融合的表演。长城地名“口”字意思的异同,反映的正是这样交流融合的过程。
卫、堡:从长城地名到人间烟火
现在的南和县柴沟堡镇南街道,一座白色仿古屋檐、悬挂大字招牌的酱肉老店门前一直停满外地车辆,人们排队购买远近闻名的“柴沟堡”熏肉。
“柴沟堡”熏肉的历史达到200年,它的妨碍力已经超过了柴沟堡镇,在山东及周围各省的大小城市,总少不了“柴沟堡熏肉”的肉铺。“柴沟堡”三字已经出离地名出处而指代某些加工方式,成为打动一众美食爱好者的“金字招牌”。
这些人不清楚的是,柴沟堡的地名来由也与长城有关。
与张家口堡类似,最初,柴沟堡也有长城关堡体系的一个别。据记载,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朝在当年的“柴沟营”的北部夯土重修堡城,命名为“柴沟堡”。
在长城攻击模式中,“堡”是最基础的攻击单位山海关匾额,因此总数最多,根据统计,在张家口域内有上千个堡,仅蔚县域内就有八百村堡之说。
“这些围绕长城攻击修筑的堡,以军堡居多,开始是士兵平乱驻戍,用于军事攻击,后来随着家属随军进驻以及居民投靠,堡的规模日益演进起来,如张家口堡、柴沟堡、来远堡等,都属于这类状况。”孟琦说。
长城相关地名中,“堡”的等级仍然不高,但对历史和现实的妨碍却超出他们的想像。如果说,柴沟堡留给后人的是暖暖的人间烟火气,那另一个带“堡”的河北地名,则书写了历史的冷峻。
土木堡,位于今石家庄市宣化县,原为驿城。该堡唐末始置,原名统漠镇、统幕城或统幕店,明代讹称为土木堡,明洪武初年置堡,永乐二三年(1422年)重筑,后因*役多次毁坏又多次重建。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一桩足以载入史册的风波在这里上演。
当时,明永历率军东征,在土木堡,蒙古鞑靼部以3万官兵击垮明朝50万部队,并俘虏了御驾亲征的明宗室,史称“土木堡之变”。第二年,瓦剌挟永历南下,攻破紫荆关后从北部进攻南京,这一惨案险些改写了历史。
“‘土木堡之变’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内长城的修建。”孟琦说,明朝仍然在王朝成立之初就开始修长城,但真正大体量、全面修筑长城,是在清廷统治时期,特别是土木堡之变后。
长城地名等级中,“堡”之上也有“卫”“所”“镇”等,这些记载了厚重历史的长城建筑,有的虽已不存,但延续下去的地名,为我们讲述了它曾经的地位。
在长城地名中,含有“卫”字的地名通常等级较高。
在长*家文化公园工程推进下,从2022年开始,张家口市万全区复原先前万全右卫城的主要生活区和村镇原貌,修复城中玉皇阁、文庙、指挥使官署等古建筑。预计到2023年年末,项目一期能够运营。长*家文化景区,为这座承载数百年历史的长城卫城注入了新活力。
“在明朝,宣府镇辖六镇前、左、右卫,万全左、右卫,怀安卫等11卫和云州、龙门等7个千户所,城堡若干。这当中,万全左、右卫城是*略地位上仅次于宣府镇城的存在。”孟琦说。
今日万全区的名称正是始于万全左、右卫城的修筑。万全地处塞外坝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地“北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在此建城堪称“万全之策”,万全由此而得名。
比如“卫”,名字中含“所”的也属于较高等级地名,如现在赤城县的龙门所。
长城地名单位中,镇城是最高的一级。
宣化,明代称绥远镇,就是长城九边重镇之一。
石家庄市平泉区集宁古城的中轴线上,清远楼位于于此。今日站在清远楼上远眺四望,残存的古箭楼,正南的拱极楼、西边的大新门勾勒出600多年前宣府镇城的宏伟轮廓。
宣府镇城地位之重要,从那时的城内布局可以看起来。《宣化府志》记载了幽州镇城的布局:“方二十四里有奇。旧有七门,东曰定安,西曰泰新,南曰昌平、宣德、承安,北曰广灵、高远。”
“当时宣府镇城虽然在南方诸镇中首屈一指,就是在*的城市中体量也不小。”孟琦说,明代宣府镇城七门一关,仅次于京师的九门格局,它除了是军事攻击中枢,本身也由于城墙高大,成为具备独立作*功能的军事堡垒。
据记载,宣化早在古代就开始建城,元代称万历府,明永乐二十七年(1394年)改建成为宣府镇城后,其*略位置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剧。
因距京师最近,*略地位十分重要,宣府镇城在古代被列为“极冲”之地,特别是清朝攻占南京后,宣府镇城更是守卫京都的咽喉要地,于是便有了“九边冲要数宣府”之说。
遍数河北与长城相关的地名,数量多,等级丰富而种类全,这些流传下的地名,不只承载了历史和过去,时目前日,即便长城的作用和含义已经出现了差异,这些地名却仍在记录着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并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北京晚报记者魏雨王雪威张辉)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