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盖因寺后有双溪,山上有柘树,民间以此称之。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建寺时初名“嘉福寺”,后因古代皇帝赐名而数易之。金熙宗改其时寺名“龙泉寺”为“大万寿寺”,明宣宗复赐名龙泉寺、明英宗敕改仍名“嘉福寺”,康熙二游潭柘寺时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禅寺”,并挥笔题写寺额,如今普济寺入口处仍挂有此匾。寺院易名,非佛教所能左右,帝王珍视佛法,斥资修建扩建,使佛香宝刹成就如此规模,实属难能可贵,且万物本身空性,寺名云何,当若浮云。
潭柘寺入口,挂有康熙御书“敕建岫云禅寺”
潭柘寺经历代修葺改建,至*成就今日建筑格局。坊间传言“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或传“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至于何以有这么传闻,亦众说纷纭。“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之说,盖因寺庙先于幽州建城;“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则与姚广孝有关。
姚广孝法号道衍,从侍燕王朱棣,曾出谋划,起兵“靖难”,辅其攻打皇位,即为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封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庆寿寺钦命方丈,后又加封为皇储少师,赐名“广孝”,仍参加军政大事。功成名就之后,姚广孝辞官不做,而赴京西潭柘寺隐居修行。期间明成祖曾赴古北口看望。据说修建北京城时,姚广孝为设计师,从潭柘寺建筑和布局中得不少灵感,北京城许多地方依潭柘寺式样而建,如太和殿即仿潭柘寺大雄宝殿而建,同为重檐庑殿顶,井口天花绘金龙和玺,但更高大些。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虽稍有夸大,然亦有合理之处。
圆通宝殿
至若今日观之,则只是如我等所期冀。文革时,文物流失甚大,建筑毁坏严重,今日所见,诸佛、菩萨、罗汉造像,其貌虽新,却无风韵,色泽落俗,皆文革后之重建。至于修缮之外,建筑之庄严,布局之雄伟,规格之宏伟,京城上下,无有可比者。
寺院坐北朝南而立,依山傍势而建,建筑分落于中东西三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列中路;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列东路;愣严坛(已不存)、戒台和观音殿列西路。皆庄严古朴。此外,山门外山坡上之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之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若明星点布于各处。塔院中还共有七十一座埋葬僧人之佛寺或佛塔,今日未开放,并未见到。
毗卢阁
大雄宝殿
方丈院
潭柘寺植物,蔚为大观。山门外牌楼前有古槐二株,分列两旁,枝叶相互搭拢,犹如绿色天棚,是名“指路松”。大雄宝殿后有千年银杏树二株,向北观之,东为帝王树,西为配王树,粗数围,直入云天,若佛旁之阿难迦叶,俱足庄严,使人生敬佩之心。数日后来,定是黄叶铺地,与旁侧娑罗树定成秋日盛景。
娑罗树为佛门圣树,原产印度,寺庙之能种娑罗树者,*屈指可数。此树因佛祖释迦牟尼在娑罗树下涅槃,而受众佛教徒崇拜。听闻娑罗树又称七叶树,叶呈长卵,花为红色串状,开时若黑色蜡烛隐于树中,十分新奇。清康熙皇帝曾有诗赞曰:“娑罗珍木不易得,此树惟应月中有。”今往观之,时令不合,未见其景,然其状貌,则与记载无异,观之乃以应所知。
若论树中最直,当数方丈院中两株“千年柏”静室匾额,直冲云天,形似经幢,经千年沧桑而散落如此挺直,实属罕见静室匾额,生机盎然,传闻与潭柘寺同龄,乃华北地区最老侧柏,坊间有“华北柏树王”之称。此外,寺中有几处柿子树点缀,朋友戏称为“潭柘柿”。潭柘寺之潭柘柿,走时还在山门老妪处买将三颗回家捂着,几日后可知味道如何。
配王树
帝王树
潭柘寺中随处可见的柿子树
娑罗树
千年侧柏之一
千年侧柏之二
园中几处碎景亦有可玩赏之处。流杯亭,依三月三“曲水流觞”习俗而建,亦庆祝娱乐、亦祈福免灾。此亭改名“猗玕亭” ,猗,美妙水玉,玕,如珠之美石。此名甚合其形,然流杯之名,起于乾隆游寺,其常与王公大臣围坐亭边,放竹制酒杯满酒于流水入口,使其漂流,于谁面前停倾,则罚其饮酒一杯或写诗一首,想来似有雅兴。然陪帝王乐,兴者帝王边,诸臣诚惶恐。现今景区因自来水长流,有童叟男女于旁玩耍,往往看个热闹。
另有观音洞依山凿建,置观音三身于其内。洞旁有月老殿,祈求姻缘,后有求子殿,祈求儿女。同游者以月老像丑,不拜,吾亦以为然。殿中月老非童颜鹤发,手不挽红丝,亦不携杖悬婚姻簿,而手捧一心,上刻一缘字,甚是滑稽。
流杯亭
观音洞
月老殿
潭柘寺中虽说僧团,然游客数万,却不见一僧,游众盲拜,甚乏灵气。本欲往戒台寺,以公车故,遂与友归。
戊戌年壬午月己卯日与友共游京西潭柘寺。旧文,其中很多阙漏已改,今日重发。原文写到2018年10月14日。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