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简介
北京,八百年帝王之都,使其作为八百年科举的中枢所在。八百年间,科举最高等级的联考:会试、殿试,多数都在南京举办。此间在上海考出了约二百五十名状元,近五万名进士,何等辉煌,何等的隆重!遗憾的是,诺大上海城以后除了寺院中元明清贡生题名碑外,其它有关科举的遗迹很少。现在的南京人,对科举的知道,远不及北方历史文化发达的县城的民众认识的多。解*学,弘扬传统文化,已被*关注。为此,我们以展陈众多的科举匾额,宣传科举文化为切入点,让更多北京人在知道科举制度的同时,进一步阐*学,更好发扬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馆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仿古建筑容积2600平方米,用这种的硬件,以科举匾额这一鲜明主题为切入点,组成系列文化,层次分明地介绍和见证科举制度,且又充分开掘匾额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容,在*而是非常少的。此博物馆为上海姚远利先生由爱好而集藏,北京市文物局已批准建馆,考察验收的学者予以了极高的评价。
展馆布置
本馆共分五个展厅进行展示。
第一序厅——科举制度的由来
科举制度的催生和形成,历经了艰难的历史过程。“选拔贤才”治*家是古代统治者的一同愿望,对怎样实行选拔干部的体制,夏商以后都不断进行尝试,而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曾用过的选官体系则直接为明朝建立科举制度铺垫了道路。尤其是复辟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治主张,使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一观念理论受到充分应用。
第二厅展厅,生员(秀才)匾额厅
第三展厅——举人厅
举:向清廷重用人才之意。汉代取士尚未颁布考试之法,皆令*相举荐:故谓之进士。明清两朝科举制度中,称礼部(全省秀才考取进士的统称)被录取者为举人。“举人”这一科名,相当于今日的学位,按清末废科举以后与新办书院相对接规定,举人学位相当于小学卒业或中等专业学院结业生,属高级学位。具有举人资格后,有新的社会地位。见县太爷可以不拜。如犯法,须先革除举人学位,方可治罪。类今日之人大代表。家中可以挂举人匾额,并可以立旗杆。举人可以参与会试,(*举人汇集京城贡院,考取举人的联考)。未考取者,经考试遴选也可以直接授官,这类人称之为举人出身。左宗棠就是未考取举人,凭才能作为近代儒将。展陈的贡生匾额,多数为举人出身的官员为新考中的举人题写,也有举人为别人题写的碑刻。用典丰富,书法各异。
第四展厅——进士厅
《进士》指可以进授官爵之士,隋大业中,乃以武举为报考人才的科目,唐宋金元皆因之,明清两朝,具有举人资格的人,经*高考(会试,殿试)后名次及格的被录取者,皆称进士,因成绩之高低,分为三甲(三等),称一甲三名,一甲(一等)赐举人及第,二甲(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甲(三等)赐同进士出身。本厅展陈的楹联,皆为举人所题写之碑文,其中以状元题写为最多,次之为状元,探花,余者为著名进士所题写。进士,其学位,相当于今日之学校卒业生,而状元,榜眼,探花为其中最优秀者,状元则是最高科名,最为荣耀,能于门首或厅堂之中悬挂状元题写的石刻如同一种殊荣,为时人所倾慕。成为进士以后,按古代制度魏姓匾额,除发服装,鞋帽之外,另奖励银两(最高100两),为题刻对联,立旗杆或奉旨修建碑亭,牌坊。进士登科后要授予爵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为从(副)六品官,其他授翰林院纂修(正七品),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官,而为庶吉士者,则属在翰林院实习,期满后授官。这些人,不少人德才兼优,官至一品大员,封疆大吏,其职务非常于今日的总统,副总理以及部级官员,这些人艺术秀美,不少是艺术名家。这些人的历史做为,人品,通过表明牌都会有一简单了解。
第五展厅——榜书艺术厅
本馆所展陈的题字,就其艺术来论,都可称之榜书艺术。而本厅展陈的匾额因其形体硕大,字径相应更大一些,故称之为榜书艺术厅。这些木质和壁画石刻,有题款的很少,但观其字,应是后来的书画名家,*榜书协会主任李力生先生观后,感叹的说:“这才是真正的榜书艺术。*书协副主任刘艺老先生观后强调:“*近代的书画艺术,今人已难以赶超。”题写在对联上的大字,古人称之为榜书或称之为“擘窠书”,这里有几个难题,求教于大家观赏者。一题写在对联上的字,是否都可以称之为榜书,有无大小之别,有人说字径在30厘米以上,才可以称之为榜书,如此认定是否科学?二“擘窠书”,有人觉得只有字径在一米以上者,才可这么称之,那古人又是怎样议定的?三观看有人题写匾联,龙飞凤舞,漫说大概人,就是书法家也要预测方可识别(只是篆书或书法),这符合古代书写匾联的规定吗?以上几点,望您留下宝贵看法,以使我馆更好地予以解说。
镇馆之宝
这座石牌坊,顶部为清代拓片遗存。旧时曾有“跨进科举门槛,状元,探花,榜眼。”的说法,其中的科举门即指这座石坊。之所以称之为镇馆之宝的三点原因:
一:极为罕见。科举二字的发生是在宋后,如在贡院,考棚,县州,府学,文庙等教育和考试场所,其大门之内几乎均立有这种的牌坊,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门,但其所刻之字均为“龙门”,“禹门”。据碑文专家多方考证,直接刻有“科举门”的石坊,这在现在*为仅见。
二:见证历史。此坊为清代拓片遗存魏姓匾额,以实物反映了汉人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态度。在元朝仅有百年的汗青上,重武轻文,汉人和知识分子遭到排挤,科举制度一再建立—停止—实行的反复。
在石坊上直接刻写“科举门”,明确地说明和体现了在清朝为官的满人,希望建立科举和拒绝中止科举的明晰态度。以此见证了元代的科举。
三:工精石美。此坊为用大块的大理石雕像刻而成,刻工细致精巧。中央为雄鹿头顶火珠,两侧高纵灵云,灵云后蹲座瑞兽,最外侧凸雕鳌头,意寓跨进科举门,将会拥有福,禄,寿,并将独占鳌头。五大看点
历史价值
北京,800年帝王之都,使其作为800年科举的中枢所在。800年间,科举最高等级的联考:会试、殿试,多数都在南京举办。此间在上海考出了约250名状元,近5万名进士。遗憾的是,偌大北京城以后除了寺院中元明清贡生题名碑外,其他有关科举的遗迹很少。现在的南京人,对科举的知道,远不及北方历史文化发达的县城的民众知道的多。
朝阳区的高碑店村是一个千年古刹,地处东长街延长线上,距天安门仅8公里。村内有驰名中外的中式家具一条街和水乡茶楼文化街。不久前一座名为“励志堂”的“科举匾额博物馆”在京城高碑店民俗文化村落成。科举匾额博物馆展陈出很多的科举匾额,宣传科举文化为切入点,让更多北京人在知道科举制度的同时,进一步阐*学,更好的弘扬悠久的汗青文化。这座3000平方米的民居内收藏了500余方清代科举匾,其中碑刻匾额近50方,数量之多,在中尚属首家。收藏有明代32名状元题写的对联40余方,13名状元题写的楹联,12名状元题写的碑文。年代最久的状元匾额为明洪武十六年,距今589年。收藏的明代科举门,系此馆的镇馆之宝。
馆内收藏的科举匾额均为姚远利先生的私人藏品,姚先生为那些宝贝走遍了大江南北。姚远利觉得,这些匾额串联起来,就是一*史、家史和地方史。这些匾额见证*科举制度,而每一方匾题写人的历史背景也体现出近代以进士出身为荣,以“出身”论英雄的文化背景。而且每一方匾额的作者都可称艺术家,这里汇集了状元、榜眼、探花的书画艺术,形成“榜书艺术”。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