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永嘉地域村落比较讲求,大都是五间、七间、九间一幢灰墙青瓦的楼房,当中留有一间非常宽阔,装潢得愈发壮观的中堂,以供议事、祭祀及办红白喜事之用。尤其是这些古老大宅子,其院内各幢房舍与房舍的厅堂都雕梁碧瓦,变得愈发庄严肃穆,厅堂正面屏风的横匾和横梁上总是悬挂着不同时期、不同文字内容、古色古香的碑刻,它讲述着远逝的时光痕迹与道之不尽的家族文化,同时也勾念起令人依恋不舍的乡音、乡恋。
钱库镇黄车堡村黄庆澄旧址清嘉庆九年制做的“宝婺扬辉”木牌匾(章*摄)
一、江南垟木匾的分类
这种碑刻不管年代怎么久远,装潢怎样华丽,文字怎么高深,不外是表现祖上主人的“孝道”与“忠君”情感。按其内容分,主要有两类:
一是长辈为父母问候祝寿,这些匾称为“寿匾”。这些匾右方落款有附赠人长辈的署名,中间大匾字是恭颂寿辰的颂词,如“笃厚康强”“花甲同庆”等。也有你们族显摆自己子孙兴盛,如内的“五世其昌”“重逢五世”两方碑刻,则为宣扬一家族有两次五代同堂子孙满堂景色。
二是高官给下属或百姓嘉奖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匾,也有太后旌表子民的匾,如钱库镇夏口村吴荣烈旧居“司马第”的中厅有一方清乾隆太上皇御赐的“龙章宠锡”的金匾,其上还刻有“乾隆宝玺”字样,这是乾隆太上皇旌表吴荣烈不畏极权、告倒官员浠水。还有清代时*民*主席林森为嘉奖兴办矾矿的企业家、江南名绅、钱库鉴桥人林赞卿为教育捐款,附送一方有他亲笔署名的“乐菁育我”旌匾,至今仍保存于鉴桥林氏祠堂内。官匾右方落款通常都署明高官姓名、官衔、学历,以显示其显赫的地位。旧社会有官官相护、官大一级烧死人的恶习,送匾大官也能使受匾人蒙受庇佑的用处。钱库“三六”惨案时,国军部队在西堡村南黄及西堡两地纵火焚毁民宅几十间,但到了黄车堡三进屋即将打火时,看见大厅上悬挂着许多官匾,其中有清代广东省两任县长齐耀珊、黄绍站给屋主人祝寿的牌匾时,带队主谋立即下令撤出,总算保住了这座大宅子。
钱库镇夏口村吴荣烈故居中堂悬挂的牌匾(易际祺摄)
碑刻中的匾序与匾字是匾文化的核心,大都出于官员、文章妙手和书画名家,鉴赏上代人撰写匾序和书写的匾字也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艺术享受。
二、大河川底制匾业发展史
清朝与清末时期,江南垟的名匾大都出自今钱库镇大河川底村陈合发匾店。陈合发匾店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陈上雕(1860—1935)创建,那位出身于农户家庭的艺术家,13岁就独自去丰县南门外学艺。因生性聪慧,尊师守规,勤奋好学,林氏师父觉得他是艺术方面的可塑之才,深得他的赏识。陈上雕两年学艺期间,凭借他的聪明慧根和心灵手巧,很快将师父传授的繁复脱胎工艺程序了然于心、纯熟于手。七年学徒届满,为了报答师父的厚爱和栽培之心,特地以重师为名继续留在师父身边。重师届满后,才拜别师父,回老家大河川底自立门庭,开业“陈合发匾店”。那位年轻的匾店老总,讲求艺无止境的道理,向制匾艺术更高境界追求,向学艺中未知领域开拓发展,先后探求到用瓦坯泥反复碾磨制作磁泥及用毛毡沾废墟水磨光技术等十几项工艺,致使自家制做的碑刻产品在艺术性上有大幅度提高,各类产品以新颖大气的设计风格,以精致绝伦的工艺,以经久耐用的质量受到用户的欢迎与追捧,在同行业中技压群芳。自此陈合发匾店声誉大振,名扬整个江南垟,杭州、永嘉、瑞安、平阳等外省顾客也纷纷光顾,慕名而至订货。
东汉与清末时期,以牌匾贺喜曾风行一时,当时广州区域常见的牌匾不外有以下几个行款:一为脱胎黑漆金字匾,这些匾留传久远,古色古香,古朴大气,通常为官匾,商家招牌也都采用这些样式;二是砂金大匾,全匾罩金与推光黑字金光璀璨,光彩照人,通常是豪富人家与高官为父母祝寿之用;三是朱砂匾,通常用于寺庙道观中与通常老百姓寿诞之用;四是“一块玉”,这些清代中后期才开始流行,以单块樟木钢板为薄板,以真漆探饰,阴刻金字,特显新颖、高贵、大气,大都为*中后期高官与富商人家寿辰时用的匾型。
诚信经营,货真价实是陈氏匾店几代人做工艺的传统理念,她们非常注重制匾原材料的采购,还不惜代价重金聘请手艺精湛,认真负责的解板匠、方石匠、雕花匠加工原材料,以保证碑刻初坯质量,使之成品后不走样、不变型、不脱落、不退色、不掉金。如今还存留着百年前陈上雕亲手为括山董姓同事制做了一方推光黑漆金字招牌,也称“盛恒协。”招牌字为江南名绅陈锡琛所书,这方保存完好的古物至今仍不见胎漆有丝毫的裂痕,金字也未有开裂的现象。董氏住户仍将此物视为“传家宝”来典藏。
碑刻作品(陈芬摄)
旧时碑刻制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的下层与大户人家,陈上雕自然懂得广交同学老仿匾额,拓展人脉,他一生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常为社会公益事业修桥铺路等善事募款,深得当时江南社会名流刘绍宽、陈锡琛、陈倬甫、杨悌等人器重,很快融入主流社会。这种下层人物也纷纷慕名而至光顾陈氏匾店,刘、陈两位先生是江南名儒,学富五车,杨是绘画家、法官,社会上有人经常请她们撰写匾序,题写匾字,这种著名人士纷纷成为这家匾店的座上宾。1929年,永嘉校长叶燕荪亲笔题写匾字为陈上雕60大寿贺寿,70大寿时永嘉县著名人士刘绍宽、陈锡琛、杨悌、颜寿宽等20多人以晚生身分为其送匾贺寿,刘绍宽为寿匾作序,绘画家杨悌敬献墨宝。清末时期,泮河地方有一位东北军骑兵师中将旅长吕纪化,其父六十寿诞,国民*监察院教授、书法泰斗于右任亲笔为寿匾写序题词,吕氏慕名而至,手握匾字来到大河川底,由陈氏匾店二代长房陈花秀(1885—1976)先生接手,陈以严谨的工作心态,娴熟的手艺把于右任先生浑厚低沉的手稿堆塑得分厘不差,在寿宴匾额这天,博得了顾主与宾客的赞扬。
陈氏匾店自创始人陈上雕办店以来,传艺小辈,院长师父,共同勤奋创业,在清末时期事业曾达到鼎盛时期,他在河川底南星处旧县兴建大七间一座,作为住房与工艺作坊,当时几乎总揽了江南区域制匾生意。
20世纪60~70年代,因*家遭受经济困难,制匾行业几乎无人问津,陈氏后人只好自谋出路,改为从事涂料贴牌业务,为渔家灯具涂料,勉强维持生计。
1978年变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老仿匾额,制匾行业如沐春光,重逢全面复苏,行业产品已更新换代,现代生产装潢原材料取代了天然原材料,服务对象也一改过去为家族服务,转向以为地方祠堂大殿服务为主,还有大企业的招牌制做。原陈氏匾店第四代、第五代在宜山镇上开办陈芬、陈芝尧匾店,她们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努力提高产品艺术浓度,把企业做大做强,从太祖创业至今,保持五代人150年的老店长盛不衰之态势。
她们承继了父辈探饰工艺,把这些流风遗风留传下去,传播开来,如今江南垟许多知识界名流与公共场所碑刻题词、招牌等艺术装潢制品的生意落实到这儿。推光金字的碑刻、清漆绿字樟木的老字号招牌,受到群众喜爱,也平添了社会文化气氛。陈芬先生的匾店还多次承接中央领导同志为当地老同志题字的碑刻,这种年恒大强的陈氏后人,以传统工艺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发展。
三、木匾制做工艺
(一)采购原材料。木质碑刻主要原材料有木板、苎麻夏布、桐油、生漆、金箔等。为了才能制做出优质碑刻,大河川底木匾工匠都要采购名牌顶尖原材料。
1.木板。碑刻辅材是荆杉或樟木,到落叶松行选定上乘平直的大株圆木,请解板匠锯成薄板后,摊开在屋背瓦楞上晒,这样经受风霜雨露自然作用的木板制成成品后不易变型。
2.采购正宗的黄麻夏布。
3.采购湖北宜春出产的成桐油。
4.采购本地出产的生漆。
5.采购金华出产的金箔。
(二)轮胎制做。有设计、制作框架、临摹书画作品、雕刻、夏布裱褶、填灰堆字等工序。
1.设计好碑刻纹样,打算好题匾书画作品。
2.请方石匠制做碑刻框架。
3.在碑刻上临摹题匾绘画作品。
4.精雕碑刻。请雕花匠精雕碑刻纹样及绘画。当代是将复印好的绘画作品字体剪裁好,用胶棒或透明胶纸贴在木板上,用雕刻刀将字体中去掉的部份挖掉。
5.夏布裱褶。用黄麻夏布装裱碑刻正面和四周。
6.填灰堆字。先用生漆和石灰搅拌成的生漆灰在夏布上打底抚平,之后填灰堆字。
(三)打磨底漆。有打磨、上漆、贴金箔、上木蜡油等工序。
1.第一次打磨修整。用砂纸打磨碑刻,把细部修整、打磨干净,边角打磨饱满。
2.底漆。生漆灰干透后,再在里面均匀涂上桐油,在碑刻上的字体和周围刷上颜色。
3.第二次打磨、修整。等待釉料融化后,用毛毡沾废墟水磨光技术,再度进行打磨、修整。
4.贴金箔。将薄如蝉翼的金箔用胶带贴在碑刻的相关部位,使推光碑刻经光彩照人。
5.上木蜡油。此道工序结束后,木质碑刻经久不会出现裂痕。(黄孟广)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