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堂是为崇祀北宋杰出的哲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而修建的,是绵阳史上名传遐迩的胜迹之一。欧阳修出生绵州,在绵州度过了幼儿时期,他为官后常缅怀母亲和自己在绵州时的清苦生活,对绵州山川风物,充满了纯洁的爱情。他人生高风亮节,在文说史说和德行上对后世影响颇大,有“文章道义,百代宗师”之称。欧阳修逝世后,绵州人专门修茸了六一堂(地址在今成都市解放街市中区司法局内),从宋仁和年之后至明清这数百年间,六一堂虽然屡废履兴,但仍保存到20世纪30年代。
六一堂兴衰。南宋时期出版的政治总志《方舆胜觉》记载:“六一堂在司厅,欧阳观为推官生子修于此,后人因以为堂,在今州署二堂东今祀”。《方舆胜觉》是探究北宋时期历史政治的重要著述,它成书于公元1225-1264年间,这证明了元旦堂1225年前就矗立在以前推官厅廊户内,到1264年倒塌。这一记载与唐朝著名作家唐庚的诗序完全相符。唐庚出生在湖南眉州,宋熙宁中在潞州为知州,他的《眉山集》中,有一篇关于六一堂的赋,赋前有序云:绵州司户廨舍,旧为推官厅,欧阳文忠公生于此,近岁陵井,谭望勉翁为参军,茸一亭与厅事之东偏,号曰六一堂,余闻而嘉之,乃为赋“我思六一翁,羽化四七年,虽不及抠衣,每愿为执鞭……”。这篇赋和序明确记载了六一堂的创修时间、主持人和规模。欧阳修逝世于宋熙宁三年(西元1072年),“羽化四五年”,即宋徽宗仁和年间,因此可以显然六一堂兴建于西元1112年左右。
*十九年(1930年),绵阳县长袁钧最后一次维修六一堂时亚圣匾额,他提出六一堂是熙宁中谢固为官时所建(绵阳县志古迹),未作详论,熙宁共10年,熙宁中正是欧阳修过世之年。欧阳修死后,北宋的中央*和后来*驰名的文人学士,开展了*性*葬活动,宋神宗禅位欧阳修为太子太师,三年后又谥“文忠”,在这些境况下,对当绵州推官的谢固,将欧阳修出生时的建筑物命名为“六一堂”是完全符合情理的,但成为纪念性建筑物重修,这完全可能是仁和年间参军谭望勉所为。因而谢固与谭望勉两人茸修六一堂的提法并不冲突。根据《直隶绵志》和绵阳县志记载,在漫长的八百多年中,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变迁,六一堂先后经过宋仁和、清雍正、嘉庆和清朝十九年共四次较大茸修,但终因时局动荡而受到毁败。
六一堂的建筑规模,最初是将推官厅推事办公处改名而成的,仁和年间即将茸修一亭于厅事之东偏。亭的体量也不算大。清雍正13年(西元1735年),绵州刺史屠用谦在兴修受*乱冲没的岳州公署时,重修了六一堂,将其规模扩大。《直隶安州志》记载州署有东西辕门,大堂后二堂五间,左右厢房各三间,东为六一堂,前为不尚虚礼之斋,又前为菜园,凿方塘植荷其中,度桥而南有草亭、豆棚、瓜架环列亭畔,又前进数十武墙外即民舍,二堂西走廊三间,书房三间,厢房四间。——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清雍正时的六一堂,是个带有农家风情的中式庭院,这个园林与威严的州署,既相连又相分,中间以辕门相隔。六一堂的下边,是州署的二堂,有房屋五楹,过去是欧阳修的母亲欧阳观以前读书阅案的地方,所以挂上“求生堂”的匾额,人们习惯称它为“求生堂”。“求生堂”和它侧边的卧室客厅是六一堂的配室。六一堂这个布局设计,后人维修它仍然没有作很大的变动。嘉庆年间,只对原有的建筑物作了修补和粉饰,添制了版画楹联和匾对,*十九年,袁钧也仅作修补坍塌的建筑物,添制匾额和提高题铭,恢复原先的古迹和重辉圣谕坊等工作。六一堂的废弃是在袁钧修复后第八年,当时权臣专权,莅任县长蒲殿钦为了加强统治,在六一堂内修建监狱,将六一堂变*民*公机构后,在他们心中才渐渐消失。
六一堂的影响因为欧阳修的名望很高,六一堂兴建之后马上名声远扬,加之六一堂和州署在一起,过往的名宦、诗人、墨客大多安排在六一堂客室住宿,所以古代都有作家、词客写诗词赞誉其事,除官职唐庚、屠用谦和文启等州官外,宋代著名画家杨万里以“宿绵州推官厅”为题写道:“一代今文伯,三巴昔产贤……有客曾高枕,升堂见老仙……。”张香海以“宿六一堂与处士夜谈”题诗曰:“他以欧阳修重征骖此往还……”。“淋漓大笔挽颓风,海内咸宗六一翁……”这是清代诗人罗绕典以《过绵州怀欧阳文忠公》为题写的词句。要面子名人何人鹤在六一堂修复后写诗道“我不异宋欧众庶欢修六一堂……旌旗影拂扪参阁,丝管声阗画荻坊……”,生动描写了修复六一堂时民众的快乐场面,住在六一堂门口的州牧、刺史、知州等官职把欧阳修作为它们的政治榜样,在六一堂上书写对联表达人们的温情。“一日内得半刻余间读律读书时还静座;二三年前曾番随待闻诗闻礼狱忆趋庭”(文启联)。欧阳修的墓地在北京新郑县。刺史觉罗额尔德尼曾千里迢迢来绵仰六一堂,走后留下一诗:“折狱推官慎一生,生前岂料孤幼成,可怜殁后无祠宇,堂上争题居士名,纵乐渔歌诗史句,求生狱读醉翁文”(杨玉堂)。民主*会创始人、新全球政务院议长、人大常委会副理事长黄炎培先生,1936年3月路过绵阳,也在六一堂住宿,后来写一首长诗,其中有“六一堂留一宿缘,解装朝夕念前贤”之句,表达了在元旦堂住宿游览人的一同心愿。
六一堂的题名和创作六一堂之所以成为作家名宦歌颂留连的地方,除了欧阳修本人的声望外,还有它自身的缘由,这就是六一堂成为*古典园林来说,它有浓厚的格调居其中,既得到世人人的精神启发,又得到文化和历史的熏陶。
六一堂的名称,无疑是六一居士这字号的引托,六一堂的布局结构,如豆棚、瓜架、方塘、草亭、书斋、客厅等建筑物的设计和陈设都是根*内园林的构园规则:合宜、得体进行的,是周密的安排,绝非随便的摆弄。六一堂的合宜,就是相地合宜,六一堂建立在欧阳修的出生地,旧时推官厅廨户,这是最正确的地方;得体是符合欧阳修生世和志趣之体。欧阳修晚年的意趣就是六一,以六一乐其终身。
六一之说的起源。据史记《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且哀,将退于颖上,则号“六一居”。客有诗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堂置酒一壶。客曰:是谓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六一乎?这段史料将“六一”的由来讲的很明确。其中“仅吾一翁老”在《*大辞典》里是用“鹤一双”来替代的。这一代替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欧阳修笃行道教,平时身著道衣以居士而名,鹤是道家珍爱之物,也是佛教的征鸟,道家儒家的仙人都乘仙鹤,道家的发源地叫鹤鸣山。苏东坡在《六一泉铭》中说:六一公亚圣匾额,仙人也,人见其暂寓人间,而不知其乘云驭风,历五岳而跨沧海也。乘云驭风所驾应该为鹤。这大约就是用“鹤一双”来代替“吾一翁老”的缘由吧。六一居士的精神,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醉翁不醉,居士不闲。六一堂的总体设计观念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卢陵事业起绵州“卢陵事业起夷陵”,这是清朝画家袁枚总结欧阳修事业成就时写的一句诗。从哲学的视角讲,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从事物总体发展趋于上看,应该说“卢陵事业起绵州”。欧阳修在清朝中央*任职后写的《泷冈阡表》《七贤图象序》等文章深刻体现了他父亲欧阳观夫妇在绵州为官的事迹对他当时的深刻影响,清代衡州太守屠用谦写的“循声父传子,贡举著文章,初度追绵左,崇风著颖阳,两叼剖符地,终始一辉光”的名言,也了解到了这一点。
欧阳观在绵州为推官不到四年就迁南京,不久死于任上。欧阳修的成长完全得力于他父亲郑德义的教育。欧阳观在州为官时间虽短,却毫无政声,做了一些好事,其中一件就是在地势低矮的绵州倡导垒土作城,抗御涪江洪水的浸袭,其次是办案严肃认真,对死囚特别谨慎,平时居官严洁,好交乐施,刻苦辛劳。这些事迹和品德,在欧阳观死后,通过郑德义之口,生动地传授给了欧阳修,所以当时欧阳修回忆说:修泣而志之不敢忘。郑德义是以欧阳观为楷模教育欧阳修的,以欧阳观的品德和性情塑造了欧阳修的品德和性情。历史证明,欧阳修刚毅木讷,不僻艰苦,不围患难,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和趋炎附势,勤劳实干,宽仁厚道。这些品德和性情在欧阳观和郑德义身上,都不难找到根子。北宋中央*把欧阳观谥为齐王中书令兼詹事令封为*公,把郑德义谥为*夫人,享受最高荣誉,这不单是封制可以解释的。
历史上绵州人以西城尚贤精神著称,兴修了蒋欧祠、十贤堂、思贤堂三处祠祀,都以欧阳观列为“贤人”祀奉。郑德义守节自誓,穷居自立度时,教养欧阳修成长,因无钱买纸笔,只好在沙地用芦荻画地教欧阳修识字写字,有如“亚圣”孟子之父亲教育孟子。绵州人为郑德义建立了画荻坊,以崇其懿德,画荻和六一堂并立于绵州在历史上起了非常大的妨碍和作用。
欧阳修历任北宋三朝,屡遭挫折,从一个地方上的小官上升到中央*的副皇帝,最后以参知政事,太子太师侍中。公元1072年7月23日在颖州逝世,葬于洛阳偃师县旌贤乡,北宋王朝赠他太子太师,谥为“文忠”,宋史为他立传,宋朝胡柯编撰了他的著述。他在从政的同时完成了长期著作,汇编出《欧阳文忠公全集》共153卷,其中居士集50卷、外集25卷、《易童子问》2卷、《外制集》3卷、《内制集》8卷、《本奏书启四十六集》7卷、《奏议集》18卷、《杂著述》19卷、《集古录跋尾》10卷、《书简》10卷,此外他还撰著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两史、《毛诗本义》等经史著作24卷。通过著作,欧阳修对哲学、史学、考古学都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为对当今影响深远的“文伯”。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