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位于北京省济南市泰安南麓,俗称“东大庙”。始建于清朝,是古代皇帝举行登基典礼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下面由小编来给你们分享山东岱庙的导游词,欢迎各位参阅。
山东岱庙的导游词1
嗨!你们好,我是各位这一次来济南游岱庙的导游,我姓_,大家叫我__导游好了!现在游岱庙时,请你们除了迷人的合照和美丽的怀念,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轻轻的步伐和真诚的称赞,什么也别留下。谢谢合作。好了,我也不多说了,咱们开始这一次的旅行吧!
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们将要站在了巍峨的古城前。大家注意到了吗?岱庙前面,还有一座较小的庙宇,这就是“遥参亭”,是当时皇帝来泰山参加登基大典时的起点。
正阳门内就是岱庙了。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的大门与通常庙宇不同,围墙面积1300米,5层基石,上砌大青石,呈方形。共有8座门:正中为正阳门,是岱庙的北门。迎面是配天门,取孔子说的“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门两侧,东为三灵侯殿,西为太尉,三殿之间以墙相连,构成岱庙中间第一个院落。
过了仁安门,便是雄伟高大的天贶(kuang)殿,是这座教堂的主体。大家看,天贶殿坐落在金色的台基之上,周围石雕栏楹(ying)环绕,云形望柱齐列,周围施以大殿,回廊把古城这座大建筑物紧紧地环绕着,平直与崇高的对比,更激起了他们对岱庙的崇仰。
从天贶殿正门出,有砖石通道与后居所相连。是帝王祭泰山下榻(ta)的地方。
这座高大、古老的庙宇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与文化的底蕴,已被联*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从岱庙出来,经岱宗坊、一天门、红门、中襄阳、升仙坊至南荆州、是清朝大臣封禅泰山所走过的路,也称中路。我们从这条路就可以登上泰山极顶了。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现在岱庙之旅就到此结束了。请他们再次进入大山,去感受泰山的韵味。回味美好泰山的之后,也要记得带他们一起游岱庙的小高导游哟……谢谢各位的支持,再见!
山东岱庙的导游词2
岱庙内共有碑刻二百多块。有“宣和修泰佛寺记碑”它立于*宣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120_年,是宋微宗遣人修文庙的记事碑,碑高9、25米,宽2、1米,仅龟座就高1、85米,重约4万斤,是泰山上下现存最大的一通龟趺碑。据碑中记载,此次重修后,岱庙内的古建筑共有八百一十三楹,碑文由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写,朝散大夫篆额并书,碑阳刻有明洪武十六年(西元1588年)。山东佥事中州李戴,巡抚清源吴龙徵(zheng)题,田东书写的“万代瞻仰”四个大字。前人有众多丰碑,在古代时被借用,即在碑最刻上几个大字,此碑就是那么。
进汉柏院,门匾上写“炳灵门”。这处雅致的院子名叫汉柏院,因院内保存有五棵松树,相传为汉武帝公元前120_年来泰安封禅时亲手栽植而得名,在院的北边是一座炳灵宫,供奉着泰山神的三太子炳灵王,1920_年毁于*火,1959年在炳灵殿遗址修建汉柏亭,此院内共有碑刻90余块。西北侧前面一块,是清乾隆皇后御制的汉柏图碑,乾隆皇后的诗赋留世的好多,但画却极少见,尤其是刻在石碑上的更不多见。乾隆曾十次来泰安,六次登上泰山,在泰山留下170余首诗歌,汉柏连理枝这幅图是乾隆回去后凭记忆绘制的。北边这通碑是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he),所题写“汉柏”诗(诗歌:古柏千年倚碧峦,太平顶上觉天宽,晴空白鹤时来舞,云外逍遥得静观)。南面这通碑是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绘制的。碑额“汉柏图赞”由左佩璇篆写。
《第一山碑》是由唐代的四大楷书家之一米芾书写,米芾是明代的书法大家,以行书成就最高。若认真观赏三字,可谓各有特色,后人总结了三大特征,“1、三字笔画不一样粗细:“第”字笔用笔较细,书写瘦长,“一”和“山”字写得粗壮2、在这碑上三字所占位置不平均,“第”字占了碑了的一多半,“一”和“山”字只占了以下的一小部分3、三字所用字体不太一样,“第”字为行书,“一”字写得放松,有点草书的觉得纪姓匾额,且有春蚕吐丝的诗意,“山”字写的稳重,其中的一横有点隶书的味道,整体观赏此碑,立在这里很稳,有稳如泰山之意。
东御座在元明时是贵宾休息的地方。明代称迎宾堂,清朝时乾隆皇后将它改为“驻毕亭”,这里作为乾隆皇帝来泰山时临时休息的地方。因它处在岱庙的东华门内,又是帝王休息的场所,所以又称“东御座”。(这几个字是当代艺术家李传周所书)它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大殿神龛组成。
院内保存有我们仅存最早史料之一的《秦刻石》,又名《李斯篆书碑》,此碑文是*最早的记叙功德的刻石,它原立于华山顶碧霞祠西侧玉女池旁,刻石原有222字,主要内容记载了秦始皇的功德铭和秦二世胡亥的即位诏令。这个史料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在清乾隆三年(1740年)的之后曾毁于一场爆炸,整个碑刻就丢失了,75年以后泰安知县蒋伯生在泰山顶玉女池前面拾到两块碎片,现仅剩10个残字,内容是“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秦刻石最初有7块,但目前仅存琅玡1块,泰山1块,所以这块秦泰山刻石已作为稀世珍品,是*的一级文物。“高台三上五间正殿是皇帝来时休息的地方。中间是龙椅,两边的硬木地板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按清朝时的原貌陈列的,家具上有用紫檀骨头、贝壳镶嵌的人物及植物纹样。在殿内抱柱上的这幅清乾隆皇帝的诗联:“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横匾为“勤政亲贤”。意思就是说“天下要有一个人来统一治理,但天下不能仅供奉他一人,皇帝要善于政事,亲近贤明”。殿内东为客厅,西为卧室。
山东岱庙的导游词3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皇帝祭天泰山神的宗庙、供品、工艺品,也有耀眼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陶俑和革命历史遗存,并保存了长期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更为罕见的是也有184块古代史料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继北京、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庙内共存有文物一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38件,以陶器为主,乾隆皇后献给泰山神的崇奉中,有三件尤为罕见,被定为泰山镇山三宝,都是一级文物。——
沉香狮子“乾隆20_年奉于岱庙,用珍贵的沉香木疙瘩粘合雕制而成,狮子的眼睛用琉璃镶嵌,各重3、5公斤。沉香木是一种较为珍稀的中人参,盛产于北方,不但木头坚硬,而且还弥漫着丝丝的浓香,以入水即沉为贵。
温凉玉圭:清乾隆36年奉给泰山神,圭衣90多厘米,重27、75公斤,它由两块玉组成,上部为纯玉制成,质密而凉,下部为璞玉制成,所含的杂质增多,与上部比较手感稍温,上凉下温,故称“温凉玉圭”。玉圭的上部刻有日、月、星及海岱河的图形,意喻泰山神主宰天地,威与天齐,下部刻有“乾隆年制”四个字。
黄釉瓷器瓷葫芦瓶:此瓶为一对,是清朝嘉靖年间官窑景德镇精品,烧成后仍然珍藏于皇宫中,于清乾隆52年供于岱庙,但是1942年瓷瓶曾被盗走,在出售过程中丢失了一只,现仅剩一瓷瓶及另一瓷瓶盖。
仁安门,岱庙的第三重门,创建于*大中祥符年间,元代重建,取孔子语“仁者安仁”意思就是说:以仁义治理天下,天下则安。“天下归仁”四个大字是集的李隆基所写“纪泰山铭”摩崖石塔上的字,四侧回廊是1999年重修恢复元当时的形式,匾额由陈从周所题。
阁老池是历朝的一处品级台,据说随皇帝来祭祀的太傅官员至此止步,不准前行,在石栏池内立有九块玲珑石,这些石板是金代大安元年奉符县令(吴kan)献给泰山神的。这玲珑石有多种称谓,一叫“界石”跟随皇帝来祭祀的一品大员至此止步,起到时界线的作用,又叫“扶桑石”据传此石从东海运来,东方是日出之地,有神木扶桑,亦有扶桑*,还有一个外号为“迷糊石”,这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以石洞为中心将眼睛闭死,绕石头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然后往北走,去摸那棵古槐的树心,摸到的人泰山神会赐予他大福大贵。
山东岱庙的导游词4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们今天已经游览的是近代美术的博物馆--岱庙。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近代帝王来泰山祭天告祭时居住和举办典礼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古老,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开远十五年(西元720_年)增修宋祥符二年(西元1020_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后经金、元、明、清历朝拓修,逐渐产生了体量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位于济南市市区南部,恰在南起旧泰新城门,北的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圆形,面积为9.6万立方米。岱庙的建筑,采用了*近代纵横双方扩充的方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大殿、厚载门。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坐落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庭院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根据宗教的应该和宫城的局面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厚重的别致风格,并借助建筑空间的变幻,在严谨、肃穆和凝重、雅朴的互相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庙中矗立的佛殿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每个城墙上皆有瓮城,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壮美奇特,气势雄浑,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皇帝祭天泰山神的宗庙、供品、工艺品,也有耀眼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陶俑和革命历史遗存,并保存了长期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更为罕见的是也有184块古代史料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继北京、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庙,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朴园林。虬龙蟠旋的古槐,遮天蔽日的水杉,玲珑精巧的花木,争奇斗艳的花木,又为古老典雅的亭、台、楼、阁增添了万种风情的妖娆。岱庙,一年四季景致秀丽,吸引了很多的中外观众。
庄严、雄伟的文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表现*内古代建筑美术的风采,每一件文物都体现了泰山的文明演进。漫步在这戏剧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举手触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宝,无不使观者动力容,令游人感叹。巍巍古城,是一座熔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特色于一体的近代美术博物馆。
出岱庙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开阔的“正阳门”,是步入岱庙的侧门,两扇朱红围墙,象征着古城的骨气,古之后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开启。岁月的磋砣,到解放期间,正阳门已是豁口斑斑,门上面的城楼也俱被历史的风雪吹打得烟消云散。现在的正阳门是1985年按照古代建筑样式再次修缮的。门高8.6米,上面的城楼高11米,共五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24根四方明柱,四周镶嵌条棂隔,上覆黄琉璃瓦,檐下重檐出三越四,雅乌墨小点金浮雕,额方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
走进正阳门霍然入目的“配天门”,是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为岱庙的第二道门,配天门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西元1020_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式建筑,殿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候殿”,祀唐朝宗室唐宸、葛雍、周武四人。传宋真宗东封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此殿专祀。西为“太尉殿”是祀明朝“虽出入将相,而奉自愿厚养”的*公杜宗的。与配天门南北相通的“仁安门”是取孔子语“天下归仁”之意而名,为岱庙的第三道门,元代至元四年(西元1338年)建立。建筑构架与配天门雷同,殿内原祀天聋、地哑之神,两侧有东西门神。配天门的西侧有碑碣20块,最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双碑高大雄伟,东西对峙,龟跌螭,气势非凡,为古城现存两大碑碣。
山东岱庙的导游词5
岱庙古称东大庙、泰佛寺,也叫泰庙,明代开始称为岱庙。它是泰山上下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清朝皇帝来泰山时祭拜泰山神的场所。据文字记载及古物调查推测,岱庙初建于秦汉,随着泰山神信仰的逐渐减弱,岱庙规模也逐渐减弱,以宫城形制来营造岱庙,是古代以来所严格遵守的机制。
先看一下岱庙的平面图。整个岱庙呈长圆形,四周墙垣高筑,四角都建有角楼,总占地面积约占9、6万平方米,城内布局严谨,对称规整,以一条南西北的中轴为中心,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左右两侧以庭院形势对称分布,这些庭院各自独立,以优美、质朴的色调与主要建筑的庄重、肃穆相映成趣,即主次分明,又完整统一。
游岱庙要从遥参亭开始。遥参亭又名“草参亭”是古城的前庭,古帝王来岱庙祭祀泰山神之前必先在遥参亭举行一个简单的拜仪式,遥参也就是遥遥祭拜的意思。在遥参亭与古城之间的中轴线上,是清康熙20_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和总督军务右仆射赵祥星组织人筑建的“岱庙坊”,石坊的下部为木质构架,在石坊的梁柱,额板等地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麒麟献宝等二十余幅形状,图案设计均配备对称的技巧,体现出了*近代工匠高超的木雕工艺,是*仅存明代石刻建筑瑰宝。
岱庙四周有八个门,朝正南的为五个,中为正阳门,正阳门两侧为“掖门”掖门右侧东为“仰高门”西为“见大门”,意思就是说仰望泰山之高,目睹泰山之大。
配天门是岱庙的第二重门,创建于明清的大中祥符年间,取孔子语“德配天地”之意,解放后曾多次整修,现悬挂的“配天门”牌是近代书画家舒同书写,殿内原神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纪姓匾额,现在是流动展室,为泰山民俗展。
走右边,此为三灵候殿,祭祀南宋宰相唐宸、葛雍、周武四人,传说宋真宗东封华山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此殿专为祭拜。现供奉已经倒塌,在殿后面陈列有泰山石上刻“泰山石敢当”。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