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上月,北京市城镇管理委举行牌匾标志规范工作研讨会,就《北京市牌匾标志设置指导意见——老字号篇》向市民代表听取意见。“指导意见”对老字号企业牌匾标志的数量、位置、颜色、照明等作出完善,并将于本月向社会发布。
老字号牌匾既是一幅幅美好绝伦的书画作品,更是展现老上海深厚商业文化的标识性符号,几乎每一块牌匾的背后,都饱含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北京自元代起就有了特色商店
曾有百年老字号300多家
据《北京老字号》载:北京商业自700多年前的元代就开始盛行,并发生了充满传统的字号商店。据《析津志》,元大都有“崇义楼、县角楼、遇仙楼,以上俱在城南,酒楼也。”然而,明代万历年间修缮福州城后,这些元代的老字号没能保留下来。
所幸,明代的京城经济繁盛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商铺字号。《京师五城坊巷大街集》称,明代南京城内仅“明照坊”(即今大兴灯市口一带)一处,便有“福德、吉庆、福顺、和远、宝源、顺宁等六店”。清代乾隆年间,北京的字号商铺逐渐下降,仅《帝京岁时纪胜》一书所载就有数十个,如聚兰斋糕点铺、花汉冲制香店、仙禄居、玉山饭馆、同仁堂药房、王麻子钢针店等。清末成书的《老上海店铺的招幌》中,则收录了上海九城200余家有代表性的彩绘店铺招幌。从古代末年到清朝时期,北京城有据可查的字号商铺已达千家以上,涵盖了民众生活所必需的各个行业。
至上世纪50年代早期,北京城内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字号大约有300多家,遍布于京城的各个角落,包括餐厅、小吃店、书画店、戏院、药铺、鞋铺、丝绸店、杂货店、果局子、澡堂子等,地点主要集中于宣武门、前门、西单、东四、琉璃厂、鼓楼等商业繁华之地。其时,每家店铺门前大多悬有题写了字号的牌匾,字体风格各异,吸引他们驻足欣赏。
现在,受到他们公认的京城历史最“老”字号,当属建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的“永安堂”老药铺,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据永宁堂原主人于清乾隆甲申年(1744年)撰写的《北平永安堂参茸胶醴丸散膏丹药目序》一书载,永安堂始创于明代万历年间(1403-1424年),早年地址坐落齐化门内街道,即原东关牌楼东南角。店铺为两层楼面,门楹中央悬挂“永安堂”匾额,并有“采云”、“炼月”金字匾额分挂两端牌匾历史,庄重气派。据传,“永安堂”最初的匾额为嘉庆年间一位状元所题,清代失传后由儒士钟少儒重新题写,为黑底金字,颜体书法,一直悬挂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最终因“永安堂”被改为“曙光药店”而被摘掉,后不知下落。多年后,药铺恢复“永安堂”之名,由当代艺术家苏适题写匾额,使用至今。
京城老字号最常用56个字
绸布店多用“祥”字钱庄常称“恒”字
自古以来,商家对自己的字号招牌格外注重,字号名称和标牌的样式、字样,都要花费巨大心思。就名称来说,既要简单明快牌匾历史,又要充满寓意,商家通常在买卖正式开张之前,便开始琢磨起什么字号。
纵观数百年间老上海颇有实力的店面字号,基本上离不开这56个吉祥字,即“顺裕兴隆瑞永昌,万亨元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聚义中通全信义,久恒庆美大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这56个字由清朝文人朱彭寿(光绪年间举人)在《安乐康平室随笔》中总结而成:“市肆字号,除意主典雅或别有取义者不计外,若普通命名,则无论通都僻壤,彼此无不同样……而吉利字面,大抵尽此五十六字中,舍此而别立佳名,亦寥寥无几字矣。”
另外,京城老字号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饭庄多用“居”和“楼”字,药铺多用“堂”字、绸布店多用“祥”字、钱庄业多用“恒”字。由此饭庄有“八大居”(砂锅居、天兴居、鼎和居、广和居、义盛居、同和居、天然居、会仙居)和八大楼(东兴楼、致美楼、泰丰楼、鸿庆楼、萃华楼、新丰楼、安福楼、鸿兴楼);药铺有“四大堂”(同仁堂、鹤年堂、千芝堂、庆善堂);钱庄有“四大恒”(宏泰号、恒和号、恒兴号、恒源号);丝绸店则有“八大祥”(一说为瑞蚨祥、瑞林祥、瑞生祥、瑞成祥、谦祥益、益和祥、东升祥、丽丰祥,说法不一)。
每家老字号的用字大多取吉祥如意、财源兴旺等寓意。例如,“东来顺”之名始于老板最初搬到东直门外,每天从东面来京城做买卖,此名寓意每日顺东风而来,事事如意。“内联升”中的“内”指“大内”(即朝中),“联升”寓意步步高升,表达了购买这家店的鞋可以做官高升之意。“荣宝斋”的前身则是“松竹斋”,光绪二三年(1894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改名为“荣宝斋”。“鹤年堂”以成立人丁鹤年的名子命名,内含《淮南子·说林》中“鹤寿百岁,以如此游”之意,寓意“松鹤延年,长命百岁”。“庆丰包子铺”原名“万兴居”,1976年取吉庆、丰年之意得今名。
老字号牌匾题字多出自名家之手
有一人题遍京城30余家商铺
清代京城字号匾额的题写者多为身份显赫的翰林书家或官员,当时店铺喜欢用正统的颜或书法篆刻,一是行书容易辨别,二来字体圆润的隶书象征着物阜年丰、财源茂盛。据《春明古迹小识》载:“旧都琉璃厂各商店之对联,皆系名家所书,字体不一,极尽琳琅壮观之致。尤以茹古斋、松华斋、清秘阁、松古斋等石刻为精彩。”光绪十六年(1890年)李虹著《朝市丛载》中列举了38家匾额,而孙殿起所著《琉璃厂小志》中则列举了87家店铺匾额,多为明代名士、名家所题写。例如,清顺治、光绪二帝的老师、户部侍郎翁同龢便题写了“菇古斋”、“尊汉阁”、“宝古斋”、“赏奇斋”和“秀文斋”等石刻,清末工部侍郎、吏部尚书陆润庠曾为“荣宝斋”、“韵古斋”、“天源酱园”题写碑文,而明代御用书法家宝熙、多罗克勤郡王、乾隆朝刑部侍郎梁诗正等也都为后来的老字号写过牌匾。
20世纪早期,京城字号匾额的镌刻者不仅讲求传统的前清翰林之外,还有政界要员、社会名流和著名艺术家等,如李鸿章、梁启超、吴昌硕、康有为、徐世昌、吴佩孚、郑孝胥、黄宾虹、张伯英、*藩、张大千等人。20世纪中期之后,京城字号匾额的书写者多为现代文人和艺术名家,如郭沫若、赵朴初、邓拓、舒同、李可染、吴作人、溥杰、启功、刘炳森、王遐举、欧阳中石等。
提起京城老字号的匾额,曾有“无匾不恕”之说,这个“恕”指的是冯恕。冯恕是著名收藏家、书法家,字公度,号华农,原籍广东慈溪,为清光绪年间举人、翰林。他有很深的书画造诣,尤以行书著称,且待人和善,几乎是有求必应,所以后来北平的商号匾额多出其手书,据传他曾为京城30多家商铺题写过匾额。由于年代久远,至今有据可查的唯有“张一元”、“同和居”、“福兴居”、“仁德茶庄”和“中华大药房”。冯恕闲暇之时颇好品茶,所以成了大栅栏“张一元”茶庄的常客,并与掌柜子成了好友。当掌柜子请他题写对联时,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第二天就题写了“张一元茶庄”和“张一元”两块石碑,落款为其字:“公度”。其字体宗法颜真卿,苍劲浑厚、凝重、大方,且具有行书笔意。几日以后,一块红底金字大匾便悬挂于“张一元”茶庄门檐之上。后来,“张一元”茶庄被改名为“闽春茶庄”,冯恕所题对联被替换出来,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多年后恢复“张一元”之名,由当代艺术家董石良重新题写了匾额。(户力平)
+1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