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清朝皇帝掌权与生活的场所。故宫内皇宫建筑数量较多两个字牌匾,而悬挂于各个宫殿内部的匾额,则是解构建筑名称和用途的重要装饰物。这些匾额的镌刻风格多属于大篆,其笔划工整、规矩有法度。但是有一个错别字,至今从未修改,这究竟是如何回事呢?
根据楷体的书写惯例,“门”字须带勾。然而公众去故宫参观时,会注意到这些宫门匾额的“门”字并不带勾,最后一笔竖直而下即完成书写,似乎为“错字”。以紫禁城中轴线各宫门为例,无论是前朝的午门、太和门,还是宗庙的乾清门、坤宁门等,其匾额上的“门”字均不带勾。其实这并不是只因谁的大意而造成的,而是当时建造故宫的之后有意而为之。这个故事最早得追述到南宋时期。
据*教授俞樾所撰《茶香室丛钞》卷十六记载:南宋都城江都玉牒殿某次遭受大火,火势延烧至殿门。有官员向大臣劝谏,说是由于殿门匾额上的“门”字带勾才招致火灾。于是大臣下令摘下殿门的匾额,扔到火里烧了,玉牒殿的失火也迅速被扑灭了。此后的明朝,无论是上海还是武汉的宫城城墙,其官署上的“门”字都不带勾。
另据明代学者倪涛所撰《六艺之一録》卷三百六十一及马扑《谈误》卷四记载,明代书法家詹希源在书写南京太学集贤门对联时,将“门”字带勾,自觉得可显笔画遒劲。不料明世宗朱元璋看后大怒,认为这一勾阻挡圣人贤士发展之路,于是下令把“门”字的勾削掉两个字牌匾,并将詹希源处死。
其实,故宫内只是所有的宫门匾额上的“门”字都不带勾。如故宫北部区域的宁寿宫建筑群,是乾隆帝打算退位后颐养天年的场所。其中的锡庆门、衍祺门、养性门、宁寿门等各宫门匾额中的“门”字均带勾,且体现得非常显著。部分宫门匾额名并且由乾隆帝亲自书写。由此可体现乾隆帝并不认同“门”字带勾会导致火灾的说法。
丨编审:谯锋丨编排:吕青青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