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三代手艺面临现代科技挑*,昔日“老北京72行”之一的匾业濒临失传
越发寒冷的天气让人昏昏欲睡,笔帖式街38号一间普通民房内却不断传出“咋咋”的刻木声。一位父亲伏在一块硕大的木牌匾前,手拿刻刀,一刀刀镌刻着楷书大字……手中的画笔如墨笔水墨,伴随抑扬顿挫的声响,点点木屑在刀锋起落间飞舞,一个个舒畅饱满的隶书字体浮现出来。眼前这一切,便是过去“老北京72行”之一,如今濒临失传的特色手工业——匾业。
神韵匾业祖传三代
进入店铺,只见墙上挂满各种牌匾,大小不一、字体各异。刻匾的老太也是牌匾店的主人,名叫刘*手工牌匾工艺,今年63岁,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成都最终的牌匾匠”。
“名不正言不顺,过去做买卖的都习惯给自己店铺取个响亮的字号,而字号就用牌匾来体现,牌匾就是商家的商业标识和服务商标……”见记者对匾业的由来感兴趣,刘老先生将产业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
刘老先生祖传三代都是牌匾匠,“我父亲清末之后就在笔帖式街开了这家牌匾店,之后传给我母亲,又传给我,算是三代祖业了……”说着,刘老先生指着面前一块黑色牌匾告诉记者,这块牌匾就是他的门头,“神韵匾业”四个繁写隶书大字古雅有力,“这块匾是我父亲曾经开张时刻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光景,它就是我最珍贵的祖业啊……”
技法高超刀刻不断
据刘先生介绍,他从小便跟随祖父学习各种艺术和雕塑技艺,从18岁起便独立从事牌匾的木质浮雕,经他之手雕刻的牌匾有几百张。
老成都所熟悉的正兴街松林茶庄、春熙路漱泉茶社等老茶楼牌匾便是出自刘老先生之手。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刘老先生又为鼓楼街太白居饭庄、醉仙楼、同仁堂御膳宫、青城后山玉清宫等场所雕刻牌匾,“不过大多数商家已经不存在了,也不清楚我的牌匾是否也逐渐化为了记忆……”刘老先生感叹,这些牌匾与当时存在的店铺一样,承载着成都商业的沧海桑田。
精雕细刻工艺复杂
“刻牌匾不仅对工艺要求很大,对原材料也十分挑剔……”刘老先生打开他的刻刀箱,各类尺寸的刻刀让人叫不上名字,他告诉记者,要雕刻一块完美的木质牌匾,首先要选用上等的实木手工牌匾工艺,“我经常都到木材行业选择结疤较少的木质板,这样之后牌匾才不会干燥。”从原材料到成品牌匾,还要经过清缝、粘合、绷稠子、打底漆、表面抛光、阴阳刻、刮灰、上金粉等多个工序。工期按木板材质、牌匾大小、字体尺寸等不同从数周到数月不等。“工艺复杂,并且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只有重来,因此是个必须细心的精细活。”刘老先生骄傲地说,他手工雕塑的牌匾比现代机器雕刻灵性得多,“人工雕刻的字迹深浅不一,一撇一捺都表现了手工功力,尽管机器也可雕刻各种字体,但一笔一画没有神韵。”
后继乏人苦盼年轻血液
“匾业*内传统艺术、雕刻的完美结合,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成都目前手工雕刻牌匾的差不多就剩我一家了……”刘老先生忧虑地说,因为匾业对从业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雕刻工艺要求很大,少有人胜任;加之近两年来,现代广告业高速发展,商业店招通常都选用喷绘、易拉宝、KT板、霓虹灯箱等简便快捷途径,因此匾业逐渐萎缩。
刘老先生本想让两个女儿将这门技艺传承下来,但都没有坚持下去。也曾有人想拜他为师,无奈达不到刘老先生觉得应有的要求。“要想做牌匾匠,首先人要诚信正派,还要懂历史,热爱传统文化,然后才是擅长武术和刀功……”刘老先生觉得这才有牌匾匠的基本素质,“匾业也有*的特色文化,真的不期望它在我手上断代,希望有人乐意把这门手艺继承下去!”早报实习记者赵晓摄影雷湘琥
[我来说两句]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