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市正源学校罗教授带着教师和朋友们到酒店来给杨倩同学贺喜了,杨倩父母还在赶来的路上。父亲杨启武在工地打工,母亲黄金花在电子厂打工。怕扣薪水,他们是辞职过来的,下午还要赶出去打工。女儿金榜题名的升学宴,不注重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抱起砖头”来养家的杨启武夫妇赠送考上大学牌匾,只能以此类方法来“抱”女儿。
▲罗教授率老师给杨倩贺喜
▲高中班主任王大昌颁发贺喜牌匾
▲罗教授给杨倩母亲黄金花赠送平板电脑
▲杨倩一家与阿姨同学合影
▲杨倩一家与罗教授、初小学班主任及高三主任合影
杨启武是孤儿,6岁时,父亲过世了;20岁时,母亲又去世。杨倩出生时没有儿子儿媳,家里不仅四面土围墙、两张木架床,什么也没有。
▲“你不尽力读书的话,以后只得怪自己,自已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儿子杨志从正源考上北京交通学院那年,杨启武把杨倩也送进正源读高中,然后俩人两就去了广东。“没办法,要挣钱供他俩读书。”杨启武清晰记得,杨志刚到正源读高中的之后,一学期费用生活费要四千多,后来物价上升,五千多。那之后父亲黄金花工资只有五六百,剩下的全靠自己到工地去挣。
▲“学费分两次交,赚一点交一点”
儿子上了学校,父母去了广东。从高中一等到准高一,十二三岁的杨倩最不期望大学假期,放假就意味着房子里从早到晚只有自己独自一人,独自炒菜,独自做饭。“一假期就怀念学校的餐厅,想回医院,学校就像我的家。”
▲正源电视台采访杨倩父亲杨启武
在正源这个“留守儿童关怀的家”,学习、跑操、竞赛、晚会、远足、野炊、校运会……正源的一切都让杨倩感到开心。身边绝大多数都是像自己一样的农家女孩,食堂自助用餐,商店不卖水果,大家都吃一样的菜汤,穿一样的衣服,置身校园,杨倩说“学校就像家一样”。
▲“正源跟家一样”
杨启武也告诉记者,杨倩进正源的之后,学费加生活费已经是六千多一期了,自己之所以咬牙也要把孩子母亲都送进正源,就是由于这个理由。自己小时候孤苦伶仃,两个儿子,怎样也不忍亏待。“放到封闭式的正源,我放心。”
▲杨倩母亲谈家庭情况
岂止是放心。
儿子杨志从正源考上北京交通学校,如今已在北京工作,月薪一万多。女儿杨倩也很争气。
▲采访杨倩母亲黄金花
懂事的杨倩深知孩子供自己读书不易,更何况读书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回报亲恩的绝佳方式。因为名次优秀,杨倩高一参加了大学鼓励拔尖学生的北京励志行。从小深居简出,第一次爬长城,第一次逛故宫,第一次造访清北方大校园,见识了首都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都市喧嚣,回来的路上杨倩就暗暗决定,自己现在要考到上海,要考清华北大一样的中学。2019年贺怡超考取上海学校,见贤思齐的杨倩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要像学姐贺怡超一样,要学医,要进北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去年高考,杨倩637分考取中南分校湘雅医学校,前来祝贺的罗校长竖起大指头夸赞:“连毛主席都说,北协和南湘雅,了不起!”一直对杨倩关爱有加的高中班主任尹柏林历来跟师生亲昵无间,给杨倩来了个脑筋急转弯:“这么厉害!杨倩啊,我之后再也不想看到你了!”机智的杨倩还是像初中一样的机灵,马上接了一句:“尹校长,你胆子这么小,那我放假再来看你啊。”一起前来贺喜的同学们这才反应过来赠送考上大学牌匾,开怀大笑,既为这个小漂亮的机敏感到兴奋,更为那位农家女孩的美丽前程感到失望。
▲杨倩与罗教授、初小学班主任及高三主任合影
热闹喜庆的升学宴之后,杨启武夫妇又匆匆返岗上班,晚上六点半才重返家。在花桥村修建的楼房里,记者有点不解:房子已经盖好,儿子已经高中毕业月薪一万多,女儿考上中南分校更是前景无量,为什么需要这样辛苦?杨启武笑容灿烂,目光坚定:“女儿说学校毕业就要考研,要去北大读博士,我需要支持我儿子读书。”
▲继续支持父亲读研、读博,再苦再累也值得,感觉开心
杨倩,好好读——几年以后的上海励志行,罗校长会带着新的学弟学妹参观清华北大校园,到时候,咱正源大家庭的小孩们一起,北大见!
正源学校
一切为了妈妈的健康成长
热线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