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记载由赵孟頫题写的“东坡书院”匾额。海南日报记者陈耿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陈耿通讯员岑明道
9月10日是*第三十三个教师节。自古以来,师者的典范和模范作用,何其重要。
公元1097年,琼州大地迎来了文学大家苏东坡,进一步加深了中原文化对海南岛的影响;3年后他离开海南,琼人为了纪念他,在现在的南京五公祠内,创建了“东坡书院”。
在*古代的多种教育方式和大学组织中,“书院”有别于各级纯粹的官办大学,如府学、州学、县学、社学等,并既有官办,也有民办的方式。
从本期起海南周刊开设“书院海南”专栏,梳理本土书院轶事,追溯先祖办学、求学之艰辛。
——编者
现在的五公祠,已经作为南京市的一处文保单位和旅游景区。在浮粟泉和浻酌亭之间,隔着一道门,门额上有一玄武岩石匾,自右向左,斑驳间仍能辨别4个赵体楷书大字——“东坡书院”。
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那位伟大而唯美的北宋画家,其形象和性格,不但留存在典籍里,也潜藏于岛民的记忆中,目睹实物,人们的遐想就更容易穿越千年。
海口五公祠“苏泉书院”残碑。岑明道摄
东坡书院——
赵孟頫题写题跋
“东坡书院在郡南城,以东坡安置昌化时尝寓此,有双泉遗迹。后北归,乡人思之,建学堂、肖像祀之。
元设山长,为生童肄业之地,置学田,赵孟頫书额。明天顺间,迁小南门外,旧址遂废。成化四年,知府蔡浩又迁于府治东;十二年,知县蒋琪重修复东坡祠。”清代道光年间,定安进士、探花张岳崧总纂的《琼州府志》较为风格地记述了东坡书院的问世和变迁历程。
这是目前为止,有记录可查的海南最早的古时书院,虽然确切的设立时间不得而知,但从官方的注重程度而言,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尤其是由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亲自题写碑文,本身就让书院加分不少。
东坡书院在清朝天顺年间(1457—1464)迁往府城小南门,1468年又迁往琼州府之所的西边,但旧址却从未被抛弃。后来,有人又在书院旧址的金粟泉上,建起了“粟泉书院”,万历乙卯年(1615年),知府谢继科(那时他还与王弘诲一道重修府城北关)改建学堂和10间书舍,并归置学田供养生徒,可惜日久又废。
虽然,后人感觉无法忘却此地。清代乾隆六年(1745年),知府于霈、知县杨宗秉又添建学堂、学舍,盘活书院,改名为“苏泉书院”,并在泉上建八角亭(一说“六角亭”),有亭台,栏外凿池种植花卉,作为休息游玩之地。遥想当年,那里的读书环境一定很怡人。
不久后“苏泉书院”又废,原因不明,于是,1755年、1774年和1793年,当地生员、乡绅和总理,又三度捐资重建。琼人对苏东坡的回忆之情因而可见一斑。
嘉庆十四年(1809年),知府张增又重修一番,名称改回“东坡书院”。
同治九年(1870年),琼州太守冯端本又重加整顿旧址,在浮粟泉右侧重建“苏泉书院”;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新重修,两年后完工,可惜这时已是旧式学校的尾声。很快,那里被改为农业中小学,预科毕业,其产业拨入琼崖中高校(即原本的琼台书院)。1913年创办的琼山县立中小学,1915年竣工,由于没有地方,向琼崖中学校租借苏泉书院之地。
历经千百年,今天的东坡书院故址之上,仅余浮粟泉和赵孟頫题写的碑刻等旧物,念天地之悠悠,想流光之迟暮,恰如白驹过隙,令人感慨不已。
另外,苏东坡在儋州中和贬所,曾建载酒堂讲学授徒,后世不知何时建起书院,清代乾隆年间复建时更名为“东坡书院”。
有着300余年历史的琼台书院。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摄
文昌铺前溪北书院内部景致。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摄【本文写作参考《琼台志》、多种《琼州府志》和各种县志】
名人创建——
奉献精神激励后人
虽然没有史书记载苏东坡在府城西隅的寓所里教过教师,但他的“海上三年”,对海南文教事业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澄迈人姜唐佐慕名前去求学,后来变成琼州的第一位举人;最大的受益者当属昌化军属地、儋州高麻都的符确,大观五年(1109年)登科,成为河南第一位进士。
名人的影响,是海南教育的动力,也鼓励当时者效法。
“奇甸书院在郡城东南隅,丘文庄公初仕时建,择师训诲乡子弟,就以家之近院北门市税供之。后乡人感东坡先生过化,中设主岁祀。今建景贤祠于内。”唐胄正德《琼台志》寥寥数语,就让丘濬这位先人的乡土情结跃然纸上。丘濬正统九年(1444年)考中江西进士举人第一名——“解元”,10年后的景泰三年又考中举人,参加乡试名列第四——“传胪”,被选为“庶吉士”,授以“编修”,进入仕途。一位今天参与工作的年轻人,就有公益行为,而且能调动府城北边官市的税赋来供应书院经费,足见他在当年的影响力。
丘濬词句对后人的妨碍是深远的。
成化九年(1473年),副使涂棐在琼州府治所右边的宋代“海南道”遗址上创建“同文学堂”,聘请老师教导琼乡子弟;同治年间,户部主事唐胄弃官归乡闲居时,在府城西边一里多的攀丹村,建了一处读书场所,后来参议张简来看他,羡慕他“归养而学”,便题为“养优书院”;再之后,曾经的京都同事、副使王弘按察琼州时,也来探望唐胄,便以唐胄的号,更名为“西洲书院”。
文昌举人、晚清书法家潘存(1818—1893)也有热心教育的读书人,晚年也计划重建丘濬创始的奇甸书院,以再现先贤的承传,可惜没有顺利。潘存而且争取到衡州刺史张之洞和雷琼道台朱采的支持,在老家文昌铺前设立“溪北书院”,遗憾的是已经建成,他就因病离世。
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湖南廉州任教职的兴宁贡生陈廷芬,借回乡过节之机,与当地官吏和官僚,将家乡大林墟的约亭修缮为“应元书院”,冯骥声、林树华等后来的琼山名流都参加了此事。此后,书院几度更名,现为大林中学,每年都有教师考上重点大学。
名师掌教——
书院声名远扬
回看明清两朝的海南读书人,一般状况下,在家乡当校长的多是宗室,举人、进士大多服从朝廷安排,到外省做官去了,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有些人就厌烦官场,宁可回乡读书、著述和育人。
明代琼山进士郑廷鹄就是一个很洒脱的人。嘉靖年间,他已官至河北参政,却以父亲年迈为由,回到现在的永兴西湖边,筑起简单的草棚,建起“石湖书院”,以写成为一大乐事,多次被举荐都不愿出山。这之后有众多同学,冲着他的品学美名,前去拜师。他们当中就有当时赫赫有名的海瑞。
万历年间,定安进士、南京刑部侍郎王弘诲专权后,也在县治左侧的县学射圃地(今定安中大学内)创办“尚友书院”,由于他的威望极高,当地后学纷纷前去求学,琼属生童对其无不感恩戴德。
清朝康熙朝之后,官方对书院的建设和扶持力度加强,琼台书院应运而生。琼台书院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巡道焦映汉建立,5年后建成,此后又多次重修,现为琼台师范大学老学院。
林储英、谢宝、吴琠、张岳崧、王之藩、丘对欣、郑天章、云茂琦、云茂济、王时宇、王承烈、曾对颜等一大批进士、举人,公休时或退休后,曾在此大量或短期担任掌教或山长,他们不显然后来的名人,更是名师,使得书院声名远播,也培养了长期的进士和举人。
乾隆己丑年(1769年)进士吴典,曾是《四库全书》的编纂,有一年“丁外艰”归来后,便不想回家当官了,而是选择到琼台书院念书,奖掖后学,生员云集。可惜他50岁就过世了,未能为琼州教育作出更多贡献,实在是一大遗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庚寅年(1770年)举人王时宇,不愿当官,主讲琼台20多年,教出的学生多数都有建树。
府城是昔日琼州的中心,名师荟萃,文教发达自然水到渠成,但在其它地区,也有乡贤热心于当地教育事业。譬如凤山书院(在今泉州)建于清朝,后来几经荒废和修缮,及至清朝,当地举人杨西山也曾参加修建,致仕后又到学堂任教,惠及万州子弟;*甲子(1796年)科定安进士莫绍德,晚年回到县里,不但重修尚友书院,也在此执教,提携后进。
海南文史学者蒙乐生感慨道,从苏东坡被贬入琼,他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一代又一代有担当的外地官员和本土才俊,重教轻仕,悲天悯人,他们创建书院,播撒思想,扶掖后进,就是很高的方法,也无形中串起了海南的千年文脉。
古代书院教哪个?
不同历史时期,书院的课堂内容不尽相同。
宋代开始兴起的书院这一教育组织方式,有别于官办的大学,主要以讲说哲学为主,南宋王朝终止对哲学的新政后,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代表人物是朱熹和陆九渊。没有资料显示,海南最早的东坡书院是否也讲过程朱理学。
宋代书院主持人大概称洞主、山长、堂长、院长和博士等,一些较大体量的书院还设副山长、副讲、助教等,结构简单,管理员工少,学生也参与管理。
元代书院传授的内容,主要是道家经书和哲学家的专著,由朝廷钦定。
明王朝对书院的执掌时松时紧,在王纲解纽或宗室辅政时期,不少在野的士大夫纷纷创建书院,如王阳明和湛若水等人。除了应付科考的儒学经典,理学著作和由哲学衍生出来的“心学”思想,都得以在书院里受到传讲。琼州籍进士钟芳等人的观念,就得到心学的影响,但被帝王敕封为“一代儒宗”的丘濬,却拒绝心学。
清代书院多为官方所建立,成为科举考试体系的附庸,但也是些民间书院,保持着宋明书院自请教师、自由讲学的本色。如明代早期的漳南学堂,不但学者礼、乐、书、数、天文、地理,还传授黄帝、太公、孙吴兵法、骑马、射箭等,课余还有游泳、赛跑、拳击等体育活动,全面发展,很像现代的中学。创办人颜元(1635—1704)62岁时,仍“教弟子舞,举石习力”。(陈耿)
书院经费来源
【甲】官方创办
总理带头并发动乡绅捐款,并划定学田收取租金,作为大量的支出来源。
【乙】官员倡建
利用个人妨碍力,将附近集市的费用用于书院经费。
【丙】民间创建
带头人捐资,向乡民和士绅捐资,以“宾兴”的方式,购置田地、商铺用于租赁,靠租金维系书院运作。
(陈耿)
新闻多一点》》》
书院简史
文\本刊特约撰稿岑明道
书院是一种萌芽于唐代末年的教育组织方式,形成于五代,兴盛于清朝,明代一度复兴,清末走向衰落。
“书院”一名源于古代,原为藏书和修书场所,开元十年(718年)设丽正修书院,十五年改称永宁殿书院,但还不是教学机构;民间出现的书院,是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也有授徒讲学的活动。
宋初,书院以特有的强悍生命力,快速演进,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出现了知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和茅山书院等。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宋代共有书院203座,其中唐代占24%强,南宋占75%强;以省份计算,最多的是广东,其次是北京,再次是浙江;以民办和官办计算,民办的占50%以上,多于官办。
元代对书院采用保护、提倡和完善控制的新政。据王颋《元代书院考略》,元代书院共有408所,其中新建134所,再建59所。因而有“书院之设,莫盛于元”一说。元代书院的一大特征是官学化,成为殿试考试体系的附庸,丧失了古代书院淡于名利、志在学问修身的初衷。
明代书院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过程。从清朝确立到清代十八年(1505年)的130年间,朝廷加强官学,对学堂既不注重也不修复,任其自生自灭;从正德年间(1506—1521)至嘉靖年间(1522—1566),书院开始走向兴盛。据曹松叶统计,明代书院共有1239所,江西占了将近20%,浙江和上海并列第二,接近11%;民办的将近19%,地方官办的占47%强,中央和其它官府办的将近18%。
明代中叶之后,书院相继四次受到当权者的禁毁,但是越禁越办,如嘉靖年间两次禁毁匾额由来,但明朝书院反以嘉靖年间为最多,万历和隆庆年间亦然。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东林书院”,后来屡遭倭寇魏忠贤等人的残害而被史籍,崇祯十年(1633年)得到修复。
*书院在康熙、雍正之时才受到复苏和演进,整个朝代新建书院781所,康熙朝创设的最多,有233所之多,包括江西岛的琼台书院,乾隆朝次之,有228所;据不完全统计,最多的省市是浙江,有181所,湖南占第二位,有106所,广东居第三,有102所。清代的书院有着明显的官学化,民办的占比不到10%,地方官办的占57%以上,督抚办的将近9%匾额由来,敕建的占12%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清廷采纳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下诏将各地所有书院改为“学堂”,延续千年之久的古时书院体系划上历史的句号。
书院这一教育组织方式,不但对*古代的教育造成过重大影响,还相继传到*、朝鲜和新加坡*,这*家特别是,迄今仍有不少书院。
(本文数据参照商务印书馆《*古代学校》一书)
相关报道》》》
海南周刊|*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驶向深海“科学号”的十八般兵器
海南周刊|《紫贝拾遗》记述文昌人的集体记忆
海南周刊|钢琴家孙翩海南教琴育人三五年孙爷爷和她的“孩子”们
海南周刊|文化一脉承琼台情更长
海南周刊|茶与盏的对话:紫玉瓯心雪涛起
海南周刊|摩崖碑铭写春秋
珠海周刊|大连这个地方的流浪萌宠等待新主人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