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延期到了2020年4月5日。这个消息让那些之前错过特展的人们兴奋不已。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这样的延期决定无疑让人感到一股暖意。而且,这次延期还与鉴真东渡等许多富有意义的故事紧密相连。
鉴真东渡的缘起
在关于鉴真东渡的传说里,长屋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于684年出生,是天武天皇的孙子。长屋王对文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亦对佛法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对唐朝的文化和佛教充满了向往之情,于是制作了千领袈裟赠与唐朝僧侣。袈裟上绣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字句。鉴真见到这些字句,深受感动。当时,日本遣唐使邀请唐朝高僧赴日本,鉴真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他所说的“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体现了其崇高的奉献精神。
鉴真东渡之路并不平坦,他当时受制于唐政府,不得不选择偷偷渡海。经过12年的不懈努力,他尝试了六次东渡,才终于如愿以偿。这份执着令人钦佩。他的意志坚定无比,无论遭遇多少困难和挑战,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鉴真在日本的地位与贡献
鉴真到达日本后,地位极高。日本天皇赐予他“大僧都”的称号,让他负责管理日本所有僧侣。他大力在日本弘扬佛法,传播文化,因此被日本民众尊为“律宗之祖”和“文化之父”。他在奈良创建的唐招提寺,成为了日本佛教律宗的中心。这座寺庙的重要性非同小可,就像我国的少林寺、白马寺一样,金堂、经藏等建筑以及鉴真的塑像,现已成为日本的国宝。这一切都充分展示了鉴真对日本佛教和文化建筑领域的杰出贡献。
唐招提寺至今保存得相当完好。这里见证了鉴真辛勤付出的成果。寺内的建筑与造像,都在向世人诉说着鉴真在日本的历史价值。鉴真对日本佛教体系的完善以及宗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当时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厚程度。
特展中的国宝《东征传绘卷》
《东征传绘卷》是展览中的核心文物。这幅画作生动展现了鉴真大师的一生。作为日本“大和绘”的杰出代表,其艺术价值显而易见。画中详细描绘了鉴真从出家到建寺的整个过程。其中,很多情节都借鉴了淡海三船编撰的《唐大和上东征传》。而且,这幅作品背后还有一支才华横溢的创作团队。由镰仓的画师六郎兵卫莲行负责绘制,而藤原宣方等书法大家则负责撰写叙文。
这部绘卷起初由十二卷组成,但到了十五世纪末,其卷数已缩减至五卷。在这漫长的演变历程中,绘卷经历了何种变化?或许,随着岁月的流转,内容经过了筛选与精简;或许,在保存过程中行书木匾,部分内容已遗失。无论如何,它现今依然是日本的国宝行书木匾,同时也是见证鉴真与日本关系的关键文物。
唐招提寺初建木匾额
此次展览呈现了唐招提寺初创时期的古旧木匾。匾额上“唐招提寺”四字采用竖排双钩体书写,风格独特。尽管颜色已经淡化,但那份古朴的气息依然存在。据寺院的文献资料所载,这块匾额是孝谦天皇亲笔所题,原本打算挂在讲堂或者中门之上。
唐招提寺自诞生以来,其初期发展历程尽收这块匾额之眼。它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人们对唐代初期唐招提寺的无限遐想。此外,这块匾额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它昭示着日本当时对唐朝文化和宗教的深厚敬意。
展览背后的意义
唐招提寺正在进行全面的修缮工作。此刻,这里举办了一场展览,展出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和隔扇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5组展品中,共有11件文物和68面隔扇画,它们在日本极为罕见。这些展出的文物不仅是日本文化的瑰宝,更是中日友好交往的见证。上海博物馆精心策划了此次展览,目的是让中国的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历史与文化。
原定于2019年12月17日至2020年2月16日举行的展览,因受疫情影响,上海博物馆决定暂停对外开放。这一决定迫使我们不得不推迟展览的举办。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博物馆对人文关怀的重视。它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物,对促进文化交流和提升公众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呼吁分享与互动
这些故事与文物,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你对鉴真东渡的传奇故事,以及这场意义非凡的展览,是否感到好奇?不妨留下你的看法,点个赞,并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些文化瑰宝背后的故事,共同感受中日文化交流的迷人魅力。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