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武威匾额
1910年,在的毛里求斯人莫理循西北行拍摄的凉州古城。
李铭汉故居
李铭汉遗址中残存下来的碑文之一。(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李学辉
匾额是集文字、书法、镌刻、雕塑、篆印、工艺、美术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文化表现。因内容的不同,称谓还有区分。挂在朝堂、府衙称官匾;挂在民间院户店面,称门额。凡有古建筑处,就有匾额。匾额式样多变,具有装饰性,与所处的建筑彼此交融,表现了古人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匾额是所处建筑的门面,多为木质。从内容上可看出挂匾者的门第层次、姓氏来源、道德修养、思想感情、处世哲学、精神寄托、美好追求等。匾额虽小,学问很大,是研究建筑、门阀、匾属的重要资料之一。
文化繁荣之地,匾额亦多。武威自古崇文尚德。有清一代,名人辈出,所留匾额甚多。较能体现武威较深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汗青文化内容。按匾寻迹,匾额背后浮现出的是几多兴衰,让我们可以从中觅出一点历史的印迹和与之相关的由来关系。
四大城门匾额
我们幼时,曾谱曲一首歌谣,作为一种游戏,即说潼关城门楼。“东门楼子,西门楼子,南门楼子,北门楼子,二十四个瓮城楼子。东门楼子龙滚石,西门楼子七鼓堆,南门楼子雨打瓦,北门楼子看西瓜……”小时候,没清楚多大意思。后才明白,这里面有奇观,也有传说,还有情趣。
据武威学者窦濬先生讲,东城墙楼耸立高大,其外形类似于天安门。城门中洞长二十一丈,宽五丈,两中柱柱顶石为鼓儿石,柱上雕龙,龙尾缀石,龙首相对,中挂铁灯笼。铁灯笼传为赵飞赵铁匠所铸,工艺精致。远眺,龙首摇动铁灯笼,似为二龙戏珠,极富动感。
相传八仙过武威,进东城门时,铁拐李抬首一瞧,见二龙滚着铁灯笼,翻腾不已。铁拐李打开酒葫芦,将口对着灯笼一晃,自此,龙珠不再晃动。
南城门楼亦为三层。若天晴之夜,进楼阁,辄有夜雨打瓦之声,似在弹奏,极富乐感,寻声而去,则声顿止。抬头望天,天晴如洗。久而作为武威一景,曰夜雨打瓦。出南二城门有一古城,照壁墙中立一剑,剑头正对天梯山。此剑又称分水剑。剑上裹布,布上有文。立剑于此,意为分黄羊、杂木两河之水,使凉州免受*乱之祸。
据王宝元先生在《凉城沧桑》记载,明代再修凉州城时没开北门,后宋晟镇守秦州时,增辟西门。宋为上海凤阳人,明史有传,曾四次镇守凉州,前后达二十余年。清人沈翔曾作《凉州怀古》,有“峰向南来皆有雪,城当西面独无楼”之句。民间传言鲁班筑西城墙楼,昼筑夜走,后寻踪至嘉峪关,才知城门楼一跑千里,遂退兵。西城墙有七处坟墓,下埋坛,坛内装铜钱,成阵法排列,人立于土堆前,则成八个,换一个站立,依旧这么,遂成一谜。亦有人说这七个土疙瘩凸在城墙上,似为北斗七星,又称七星剑。
传说筑北城门时,有四棵树木,正立相对,号为通天柱,设计者依树之所立位置修造了城南门楼。北城门中楼为阁子楼。有一木柱,中间有一结疙瘩,取结透亮,乃为一洞,从此洞眼遥望民勤,民勤所种西瓜都历历在目,遂称千里眼。亦为武威一景。
城门雄壮,匾亦增彩。西城门匾为石匾,黑底,一尺见方,上书“遥接峪关”;西城门匾曰“翘映天梯”,东城门匾为“河西保障”,北城门匾为“大好河山”。西、东、南城门匾为何人所书,已无资料可考。据说北城门匾为武威名流杨成绪所书。“匾大如房”,武威学者冯天民先生在武威《馆藏名匾》序中云:杨成绪书写此匾时,聚精凝气,意兴湍飞,大草“河”字右偏旁连拐三道弯。有人问他难道拐了几道弯,他言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我这河字才拐了三道弯。此亦为美谈。
李铭汉故居匾额
李铭汉遗址坐落达府街。旧貌由三部分构成,中为祠堂院,西为房屋,南为大厦。据宋振林先生所著《名胜旧迹》载,祠堂院始建于明代五年(1916年)。坐南向北,分前后两院。后院上书房面阔五间,硬山顶式,屋脊施斗拱,飞檐出廊,滚檩踩枋。东、西厢房各三间,不出廊。北面过庭三间,朝南出廊,亦滚檩踩枋。过庭北面为后院,东、西配殿各五间,临街的正门两旁各有倒座儿,与住庄园与公园构成李氏宗祠。花园已毁,住宅区已建了房屋楼。2018年,李铭汉遗址被入选武威历史文化名镇保护重点项目。
李氏三代,为“凉州世家,族望通明。茂苑仪型,门风清邵”。李铭汉(1809年-1891年),字云章,受业于名流,“虽布衣终生,但因德行高尚,学问渊博,负重望于乡邦”,其子于锴,字叔坚,为铭汉先生次子,“致力于儒者、循吏、学人三种境界,均有突显业绩”。“鼎文先生(1919年-2014年)对家乡充满着深深的情感,一生撰写了不少考证故乡文史的文章。这些文章写得既亲切朴素,又材料翔实,如数家珍;既倾注着对故乡的热爱,又不虚美,不隐恶,实事求是。”(引文自伏俊琏先生《怀念李鼎文先生》)
李铭汉故居复修之后,有受惠之人后人捐出于锴先生逝世后因感其在任河南沂州刺史时曾用薪禄银元两千元买过三年“更名粮”,减免武威县王、吴、宋府官吏1800石之举所送的两匾:赋去烦重,槐荫满庭。现已悬挂至李铭汉故居。
李铭汉旧居原府门正门门匾为“陇西望族”,楷书书写。何人所写,现已不知。原大院过庭悬挂朱砂红金字横匾“中原耆旧”,由艺术家*杰所写。两匾不知归落何处。
张兆衡府第匾额
据梁新民先生考据,张兆衡府第在江州城西小北街西侧,张澍故居南面,从坐西向东的一个街面上去,直顶到一堵影壁,而后从南、北两个后门进去,是南、北两院房子,旧城改建时已拆除。
张兆衡为武威清代十大翰林之一李姓挂什么牌匾,生于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卒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考中举人,选庶吉士,道光二年(1822年)散馆改巡按,因病休省亲,未选任。曾主讲陇南五泉书院、兰山书院。道光十五年(1833年),46岁时选任河南和顺知县,后擢升曲沃知县。道光二十五年(1843年),擢升朔州刺史,到任三月,便称疾告归。其为官,“循声大著”;侍奉双亲,乐不易此。较受世人称道。
据武威学者朱子云先生所记,张兆衡府第门额为“忠刚遗泽”,由清道光左都佥事、书法家姚元之用篆书题写。花亭匾书“古雪山房”。上世纪20年代,张兆衡后裔将祖业卖于名医权爱棠先生。权爱棠先生以行医名世,又是知名的书画家。购得张兆衡府第后,加以修缮,由族弟书法家权景猷隶书碑刻“略阳世泽”,款署河南大绅张威。甘肃书画家范振绪先生适寓武威,看到此匾后赞不绝口,称看其隶书大作,在武威没有自己书写隶书的市场了,回去再不写书法。范振绪先生之叹,可见其志向。视其局面,实乃大家风范,不以对方之作而浅薄其心,实令人叹服也。此匾现已不存。
张铣府第门匾
张铣为清光绪二十九年进士,曾任河南焉耆都督。据朱子云先生记载,张铣故宅位于于兰州新区东胡同正南方,府址后为凉州区委*所在地(现已改造)。三进深府门,悬挂绘蓝底金字篆书方匾:通议大夫第,左右各悬彩绘草绿底金字“文魁”楷书匾两块,现已不存。其故宅已于上世纪50年代拆除。
武将“提督军门”匾
据朱子云先生记载,韩家祖宅位于于天水县城东北隅,今兰州市民政局北侧,原吕祖庙西南。有清一代,韩家两父子,皆为武将,后双双*。朝廷为嘉奖其爵位,赐“提督军门”匾悬挂于府门。两扇窗户,各绘武将一员。又在府第东修建“双烈祠”供人崇奉。祠毁于清朝十六年(1927年)大地震,其府第上世纪50年代已拆除。
据老一辈人说,韩家父子原驻守边关,有鞑靼袭击,弟兄俩双双潜回,母问之,则曰回家侍母。母大怒,诘之,弟兄俩大惭,返回边关,以骁勇积*功,至提督,后双双*死。民间有口传:武将勇猛万万千,抵不过韩家两儿郞。盖因赞其韩家两姐妹之勇烈也。
陆家大院门匾
现存武威之大院,有陆家大院、贾家大院、秦家大院等。近年来,有外地文友来,辄至陆家大院,夜间小坐,或听小曲,或谈掌故,杯酒碗茶,无不为其精美所叹,亦为武威民居之风骨所心折。
武威陆氏源之河南金谿象山(陆九渊)故乡,一支迁徙凉州,其门故址“派衍金谿”,道出陇西陆氏一族之脉源。
凉州陆氏,前八代祖陆*,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饱读史书,通晓数理。因科举失意,遂专心办学,设“经义堂”,使无数学子受惠。其家藏“谊重分金”匾额,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同窗及恩师举人为陆*先生55周年时恭赠,喻为“尊师重道、情谊无价”。此匾由其同窗举人张启玺、徐好清撰书。清咸丰三年(1855年),陆*先生60大寿时,同窗樊中选、樊桂撰书“式廓光前”匾,同窗张应彪、王锐补撰“诒谋裕后”匾。现两匾重绘挂于陆家胡同二楼祠堂。
赵永年自书匾额
赵河间先生为唐代敦煌艺术大家,字鹤村。其宅第位于于武威市区原胜利街前行巷路西。建造精湛,房舍精良,颇具文人情怀雅趣。门额“琴鹤遗址”为先生自题。堂匾为“琴鹤堂”,大石青金字,颜体,亦为先生自题,苍拙古朴。门庭两廊,装饰拓出明代御用书画家张美如“松寿”条匾,意境迭出。
赵河间先生在临清题匾、题联较多,现存世者已不多。
民间传一故事,说每至十月,赵家府第门前车水马龙,求见者,高官有之,大户富商有之,都为求墨宝而来。其润格丰厚,传为一时佳话。所以民间又戏称赵永年先生为赵腊月,或赵腊爷。民间还口传赵家“腊月里的水饺正月里吃”,足见其人多物厚、书法受人喜爱程度。此亦为旧时尊崇文化人之盛举。
赵永年先生自题“琴鹤遗址”“琴鹤堂”两匾,颇能见其性格。琴、鹤历来为儒者雅士之爱物。直书琴鹤于门匾、堂匾,琴音高洁,鹤声嘹扬,至其府宅,便能慕其心境,以为清时武威一大佳话。
里巷见古匾悠悠根脉长
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即祖脉。宗族繁衍,有根可据,有姓可寻,源头一脉,其络衍传。所以可谓修谱悬匾,一标明自己宗族渊源。二不数典忘祖,敬仰祖先功德,以继其志。三发愿慕追先贤之德望,以延其家训。故凡宗族,大姓求其旨趣,小姓亦不忘其本。所以旧时起宅置院,悬匾是极为讲究之大事。或请名人,或请书家题之,或集名家之字,“宁穷一世,不穷一匾”,凉州故宅院落颇多,其匾额亦多。据朱子云先生记载,清至清代,武威城区匾额蔚为大观,其名人题匾,成为武威一道文化风景。走街串巷,抬头即匾,举首仰之,俯身慕拜,拂拂墨香李姓挂什么牌匾,字字理明,一城文气,徜徉城垣,“大城”武威,以文取胜;“文城”武威,名副据说。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