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塔区春和街道官村,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寺庙,当地人习惯把它叫作“官村娘娘庙”。听说,它始建于南宋,风格独特,气魄雄浑。
日前,记者来到官村,在当地人的率领下进入这座寺庙,找寻其中的人文历史。
宝光寺始建于唐代
“大庙”原为宝光寺
在昆明好多的乡村中,人们常常会将村中原有的庙宇建筑称为“大庙”。在官村,自然也不例外。
行至官村,这儿和好多红塔区境内的村庄并无二致,宽阔整洁的乡村公路、极具现代气息的村落和热心的居民,展现着当地人的纯朴情结。寻问起村中娘娘庙,当地人会用直白的言语说道:“我们这儿的旧县叫作宝光寺,北宋的时侯就有了。不过,我们本地人习惯叫它‘官村娘娘庙’。娘娘庙就在街边不远的地方,沿路直走,转个弯就到了。”
按居民的指引,很容易便能找到宝光寺,由于它白色的墙面着实醒目。拾级而上,门前有一块墓碑,为红塔区人民*所立,碑上写有“红塔区文物保护单位”字样。在当地人的随同下,记者推门而进,这是一座由山门(正殿)、中殿和后殿,以及左、右房舍构成的建筑。
进入内殿宝光寺匾额,明间内立云龙吐水屏风,屏风下置一佛台,檐下枋刻有花草纹样,栩栩如生。走出正殿,出现在眼前的便是前殿。前殿为歇山重檐楼顶,檐下挂有一匾。和正殿不同,前殿建在一个以汉白玉建起的高台之上,有楼,约摸石台高约3米。在前殿门前宝光寺匾额,有一段峭壁延展至内殿后的天井,从这儿拾级而上便可步入殿宇。殿内,房顶板壁上刻有花草纹样。穿过前殿,有一个不大的天井,天井中种有松树等动物,枝繁叶茂。再往前行便是后殿,后殿房檐下也刻有花草纹样,殿内明间后墙下置佛台。殿前边缘以汉白玉堆砌,台高约1米,并有峭壁。这既是进出后殿的通道,也可通往右侧房舍。
徜徉于宝光寺内,纯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至,与好多古寺不同,宝光寺的建筑格局呈阶梯式延伸,并呈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宝光寺从始建时间算起,已有600多年历史,尽管久经苍凉,但寺内建筑保存相对完整,且有古旧之风。周游间,随行居民告诉记者:“宝光寺主要建筑均在一条中轴线上,并从前向后依山势分层建盖。听村里的老辈人说,宝光寺曾在清康熙年间和清代年间进行了两次重修。对于它的历史,居民已无从说起,只晓得它历史久远。”
前殿建在一个以汉白玉堆砌的高台之上
无法道明的人文历史
行走于官村内,寻找有关宝光寺的历史记忆。但居民对它仅能描述出最基本的信息,对于隐藏在宝光寺背后的历史则难以说清。
几经寻觅,在村庄深处的一条小径中,一位上了年岁的奶奶正坐在自家门前慵懒地吸着烟。上前寻问起宝光寺,奶奶说道:“听老辈人说,旧时建宝光寺时,因为交通闭塞,建寺所用的砂石都是居民以人背马驮的形式从外省运到村里的,至于从那里运来的就不清楚了。”
探访间,记者得悉现年85岁的当地人田绍德对宝光寺有所了解。与其聊起村中娘娘庙,田绍德这样说道:“我们这儿的娘娘庙叫作宝光寺。在我的记忆中,原先的宝光寺和现在人们见到的样子是一样的,没有哪些改变。旧时寺中还祭拜着铜铸的短发祖师等大士佛像。”
提及短发祖师,了解火锅节文化的昆明人应当不陌生,这儿不再过多赘言。说到当地的火锅节,田绍德说道:“我们这儿是阴历的五月初五过馄饨节。曾经,这儿的短发祖师在大年初二就被石村的居民迎请出巡,经黑村、甸心、小辛村等42个村庄后,于十月初九归殿,回到宝光寺。”
当短发祖师回到宝光寺后,居民们便会举办典礼,并为当地的拉面节做打算。虽然,在昆明拉面节期间,各镇各屯对于面条节的过法大致一样。原本的拉面节,是居民谈论年成优劣、交流耕种经验、交换高产种子的平台。根据传统,过年时人们都要唱灯展或滇剧,昼夜双场,并有迎神、送神等活动。节庆里,村庄的大小公路上,都有走亲串戚、交新访故的人群,每每亲朋来访,居民们就以面条款待,居住在官村的人们亦是这么。
在官村,这儿的人们还延续着过馄饨节的风俗,但对于宝光寺,似乎因年代久远,好多人文印记已逐渐淡出居民的生活,致使这座百年寺庙在昨天看来变得愈发悠长而神秘。(昆明晚报记者顾世丹文/图)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