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岩画除了数目多,但是款式也极为丰富,山西岩画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以及三山环抱的准疏勒北缘、塔里木北缘周缘的丘陵山地。上述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有丰盛的黑麦草,自古以来就是各族人民打猎、放牧的理想天地,岩画反映出人们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以及对人类先祖图腾崇敬的画面。
山西岩画分布
迄今为止的考古研究表明,山西岩画的时代上限可溯源到石器时代,但其延续时间很长,晚的可到公元十二、十三世纪的哈萨克时期。享有美誉的山西阿尔泰山岩画数目最多,内容多为奔跑的骏马、鹿和羊群,其腰线简洁、造型生动。有数以千计的岩画精雕在山体的岩壁或较大的岩石面上,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丰富多彩。
山西岩画在反映生殖崇敬方面,有着突出的重大贡献,除了数目多、质量高、年代久,但是画面热烈、健美。最令人惊奇的是在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都发觉了年代非常久远的洞窟彩绘岩画。
这些洞窟彩绘岩画有8处:阿尔泰山富蕴县唐勒塔斯洞窟正壁上画有四个椭圆型的女人生殖器;
伊宁市阿克塔斯在明显地位画有一个女人阴户;
夹西哈拉海与哈巴河县的杜阿特松哈尔沟;
天山伊宁县的阿克塔斯;
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南麓哈密伊吾、皮山县的阿日希翁库尔。
这种洞窟岩画,在手法上有一个共同特征:均为彩绘,以赭褐色为主,杂以少量的红色或橙色。画面上的女人生殖器变得庄重、神圣,给人一种神秘感,对男性生殖敬仰的崇宽容度。这已发觉的8处画面是十分珍贵的母系社会的形象实录。到目前为止,在全省其它省区仍未发觉。洞窟彩绘岩画,是年代最古的一种岩画,这么,山西洞窟彩绘岩画到底距今多少年呢?有专家觉得是在旧石器晚期,距今1万年左右,再者,三千年曾经墓葬中出土的女人丰隆阴茎与肥大手臂的石雕与铜塑,也是男性生殖敬仰。由此可知,在远古时期,这儿的女人生殖崇敬是相当浓烈的。
随着母系社会时期人们从群婚制逐渐向排比婚发展。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就开始过渡了,女人生殖崇敬也开始向女性生殖崇敬转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近些年来在天山中部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发觉的小型岩画。
这种女性生殖崇敬岩画,规模之恢宏,造型之优美,人体之硕大,手艺之高超,可谓举世无双之精品。整个岩画在120平方米左右的巨大画面上,精雕出数百个男女互相交媾他街舞的情境,其中不少女性形象、生殖脏器描画非常突出,表现动作的其下则是群列的小人,显示了人们对强悍生殖力的渴求,以及对在人口饲养中女性地位的肯定。
山西岩画分类
这种岩画大部份凿刻在黑花岗岩、花岗岩和板岩的岩面上,岩面大多朝东向阳,岩画采用粗腰线的阴刻。彩绘岩画主要见于岩洞中,大多用一种石色的矿物作原料,朱红彩、或黑、白色调。岩画的主题有:
植物画
最常碰面的是牛、马、羊、鹿,也有狗、熊、骆驼。如伊宁县干沟岩画,在一块岩石上刻有形状不同的十七只大头羊和绵羊,其中一只体形较大的绵羊,羊角较长,一角向后弯曲,一角前翘,惊觉地抬头凝视前方,粗矿的腰线勾绘出了一副草原生活景像。
打猎画
常见画面是人手持弓弩向猎物射箭的形象。如撒尔乔湖的一幅打猎图,画面有一猎人,右手前曲松开弓弦,他所射出的箭已击中了一头黑熊,黑熊挣扎逃跑,猎人则紧追不放,画面形象清晰,神态逼真。
舍饲画
这类画在北疆的裕民、富蕴、哈巴河等地都有发觉。如哈巴河县发觉一幅岩画,画面有诸多的岩绵羊,还有鹿、骆驼等,大小良莠、缓慢行进,畜群以后有一猎犬尾随。两名舍饲者,一上一下步行于畜群中。上面一人手执钢鞭,下面一人似戴一尖帽,双手伸开作赶走状,画面生动开朗,反映了游牧生活面貌
汽车画
表现御者登山开车,头戴尖帽,手执长级绳,作呛喝状。“车”以两个圆轮与长辔表示。拉车马匹,作保时捷状,长尾系三角坠,头顶有一长角。这幅岩画在伊宁岩画中是非常罕见的,它反映了哈密唐代游牧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生活侧面。在汽车之下,还刻有一些羊纹样。除此之外,还有格斗画、舞蹈画、神灵画等,如在富蕴县唐巴勒洞穴中发觉一幅彩绘岩画,下部绘两个同心圆,旁绘云彩图,上部绘一人头像,头戴插翎的围巾,额部绘有几十道短线,头部眉、眼、嘴,未绘鼻子。与此相像的画面,在宁夏阴山岩画中也有发觉。岩画上两同心圆,旁有云彩,应代表日、月,下边奇特的人头像,似为神灵。原始的宗教观念常表现为对自然神灵的崇敬,山西南部发觉这类岩画,同样反映了这一点。
应当强调,确定岩画的时代是~个复杂的问题。*历史悠久,疆域广阔,唐代各民族的社会形态发展不平衡,有的岩画可能是铜石井用时代的产物,有的岩画的时代则可能在公元前后,还有的岩画则可能形成在公元十二、三世纪,甚至更晚的时。
一、青河三道海子鹿石-草毛料人
*山西天山以北哈密地区发觉有一种碑状碑刻,因碑体上精雕了知名的纹样鹿图案而得名“鹿石”。国外外学者觉得,在欧亚草原地带分布的鹿石,包括一种鸟嘴兽身的造型雕塑,都有着相类似的原始文化内涵。经考证,*山西哈密地区广布的鹿石,作为欧亚草原古时市民的一种文化遗址,最早可以追述至4000年曾经。
鹿石分布区域,从宁夏黑河横越突厥高原、*的布里亚特和南西伯利亚、*山西的哈密地区、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草原,里海沿岸和南乌拉尔山也有零星分布。鹿石向北最远仍然分布到,西界可达加拿大额尔伯河流域。在西方,如的金麦里人古坟前也发现过鹿石。现已发觉可叫做“鹿石”的碑状造像有近600之多,尤以蒙*最为集中,其次是阿尔泰大草原。鹿石在*山西境内,主要分布于五原县和富蕴县,伊宁市、吉木乃县、伊犁伊宁、博州温泉、昌吉州吉木萨尔县等地也有少量遗址。
鹿石,大的高达3米,小的也有1米左右,多选用大理石等较硬大理石打磨而成,以长圆形墓碑状居多,也有方柱形、刀形和不规则形的。纹样主要有三种:一是具纹样化鹿形象的;二是具写实性静态植物形象的;三是下部仅刻圆圈及点线纹,上部有兵器纹样的。第一种一般被觉得属青铜时代晚期遗址,另外两类则推测为铁器时代。鹿石都是面东而立,通常为长圆形墓碑状,也有方石柱形、刀形和不规则形的。鹿石的最下端刻有一圆圈,稍下刻有仍然线或点线纹浮雕八骏图图片,线以下通常有鸟喙状鹿群头朝上向圆圈作翱翔状。
对此好多人称这是古人向太阳敬献牺牲,觉得在唐代游牧民族的心目中,唯有世上跑得最快而且饱含灵性的鹿和马,方能跟随宇宙中最光辉、最富于生机的太阳。在富蕴县发觉的一块鹿石高317分米,碑的截面呈五角形,最宽的一面约有40分米,碑下端精雕一圆环,碑下体刻有五只奔跑的大鹿,鹿头上均有三枝子的大鹿角,首尾相接,极为壮丽。学者H·额尔德伊说:“苏联考古学家列出种种证据,证明鹿石与太阳崇敬有关系,一些鹿石上方的圆圈就是太阳。鹿石上的鹿形之所以与太阳崇敬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是由于在多数场合下表示鹿朝着太阳的圆圈奔去,第二是由于据神话学和民族学材料,鹿是与太阳崇敬有直接关系的植物,即图腾,这种是不容怀疑的。”
灵鹿崇敬是一个全球性的神话和宗教现象。从宁夏赵宝沟文化出土的陶尊以及古籍佚文中的记载,人们可以发觉鹿很早就被古人作为人格神,成为通光明界和幽冥界的灵使和沟通地下界与天下界的象征,这一宗教性意识行为血脉相承、广传流布。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萨满巫师崇敬太阳并将太阳神化,鹿石顶上的描画的方形纹样,正是原始先民崇敬太阳的标志。这种原始艺术家为了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把本无喙状的鹿嘴都刻划成上长下短的喙状形,表示她们的虔敬的心更接近太阳神;把原本是躺卧的鹿腿刻成屈蹲状,同样是表示对太阳神的虔敬之心;把本无驼峰的鹿背添上驼峰,就变得愈发雄伟;加上一律整齐向后的鹿角既壮丽、雄健又美丽,朝着太阳,那些都彰显了原始先民高度的审美观念。
二、昭苏县草毛料人
青河县草毛料人共9尊,多刻工精细,其数目之多居塔城地区各市之首。据悉,还有阿克亚孜山口石人,叶森培孜石人等6尊。以上草毛料人,皆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特维吾尔民族乡境内的科达和尔沟口,有一男一女两尊石人,相距500米许。女石人脸部腰线分明,厚唇、方口,鲜明表现出当时活跃在这一带的匈奴人的形象特点。高度为1.3米,宽0.3米。男石人脸部腰线精雕也很清楚,合字口,并留有命理毛发。高0.98米,宽0.36米。两尊石人皆面东而立。形体最大且体表刻存文字的是小洪那海女石人,坐落伊宁市区西北5公里处。该石人高2.3米,宽0.5米,头顶戴帽,脑后梳有10条发髻,辫长及腰。亦面东而立浮雕八骏图图片,右手交叉抱于背部,左手中似持有碗类器物。膝下衣褶间刻的唐代文字,这是其它石人所未有的。
阿克亚孜石人为山西哈萨克自治区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坐落山西伊宁蒙古自治州轮台县阿克亚孜山口,为七、八世纪蒙古游牧民族之古墓遗址,石人有二,南北相距约700米左右。北边的一个系在长方石上圆雕四肢人像,高1.4米,宽47分米,眼耳鼻孔清晰,右手抚刀,左手曲抱后背,手执一物,似碗、盏之类,精雕精细。南面的一个,高1.1米,宽28分米,厚26分米,仅用腰线刻划腹部,面目略见,身部已冲蚀不清
三、阿贡盖提草毛料人
草毛料人蒙古民族文化园,公园坐落阿贡盖提草原,海拔1300米,这儿有三千年的草毛料人群,数年来它们始终静待矗立在草原上,等待着游人抵达一睹它的风采。有草毛料人游玩区、民俗游玩区、专门展示蒙古族传统奶制品,糕点制品,如包尔沙克,馕饼,巧克力演出区民族歌舞演艺区、哈萨克族传统射箭演出(赛马、叼羊、姑娘追等)、遛马区、刺绣手工艺品展示车间,传统生活用具、毡房内饰加工车间。
山西岩画
一、昭苏科布尔特岩画
伊宁大草原西天山深处,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岩画,当地人称之为“科布尔特岩画”。它依山傍水刻凿,空巢深山密林,相随空谷清音。岩画是唐代人凿在悬崖和石壁上的图画,属人类初期文化遗存。
岩画分布在悬崖由西向西的巨石上,可分为三处,因每处的画面场景不同,所展示出内容也不相同。岩壁的东边,在高出河堤80米处,有一块长3.5米、宽2.5米的石壁上,刻绘一尊释迦牟尼右手托钵、右手持花的铜像,其两侧刻有许多古老独特的文字,四周刻绘有大头羊、龟、蛙、花草等;另一处只刻一些莲花纹;还有一处在巨石以北河堤的铁块上,刻有一只绵羊,其面积一米见方。岩画中大量的植物纹样、释迦牟尼像、花草动物以及难以解读的文字等内容,生动地反映了先人崇尚自然生活、信仰宗教文化等场景。一幅女酋长接受女人谒拜图,画中的女性高51分米,宽18分米,头冠圆顶帽,右手撅嘴,穿着多种条纹纹样,身驱挺直,威禁止坐。其脸部正对着前来朝见的人。左右各有一女人牵着两个骑马人,左手高举着一件物品向端望的男人示意。
二、康家石门子岩画
山西康家石门子岩画,唐代市民进行生殖崇敬巫术的岩刻旧址。坐落天山北麓呼图壁县东南康家石门子,处天山深处,距市区约70千米。岩描画面雕饰在一处形若城堡琼楼的赭色山峰之顶部,左右溪谷环绕,山前草木繁茂。与《大戴论语》所载“丘陵为牡、溪谷为牝”的自然崇敬观念非常契合。
画面达120平方米,凿刻人物300有余,大者过分真人,小者不过10分米。主体内容可见躯体细长、宽胸蜂腰的男子,面对斜卧全裸女子围绕对马街舞;男女媾合,身下群儿欢跳;男女双头同体人像;腹腔内受孕女性小儿的女性与男性媾合;猴面人物媾合,虎式等。图象竭力夸张女子性具之伟岸、强调男性之宽胸翘臀,祈祝女子具有强悍生殖能力,部落人丁兴盛。人物面型多作狭面、深目、高鼻形象,戴高帽、饰英招。工艺为凿点连线成型体轮廓,或普遍凿点、研磨达成浅圆雕疗效。从凿痕深处黑色墙垣剖析,当初画面曾普遍涂染赭褐色。岩画所在山脚,曾常年烧火,火灰堆积厚达3米上下,巨型块石烧裂。烧火是巫术活动的重要环节。岩刻时代据画面本身及附近汉墓遗址,可能完成在公元前1000年前期。是研究原始思维特点、原始巫术、原始生殖崇敬观念及原始街舞的重要资料。
康家石门子岩画是一*外及世界上罕见的生殖崇敬岩画。坐落山西伊宁州呼图壁县的天山腹地,两条山溪汇流处的东北岸的新第三纪的粉花岗岩壁上。岩面平整,距地表约10米上下。画面东西长14米,上下高9米多,整个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里面刻绘着二三百个大小不等,舞姿各异的人物和植物。大者高2.04米,小者19分米。有男有女,或站或卧,或衣或裸,男女合图、双头同体、三头同体图象。岩画采用浅圆雕的手法,所雕人物的脸部均面型瘦削,下巴发育,大眼、高鼻、小嘴,形象秀丽。头戴高帽,帽著禽鸟,作街舞状。相当数目的画面显示或图式了男女交欢的动作。在此图象下还刻绘了成排的小人在轻快街舞的场面,以表现祈祷储君繁衍、人丁兴盛的心愿。真实地彰显了原始人祈祷生育、繁衍人口的群婚制生活场面。
三、裕民巴尔达库岩画群
裕民县古岩画资源十分丰富,有丘尔丘特岩画、黑山头岩画、红竹溪岩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巴尔达库尔古岩画群,坐落裕民县西北面23公里处,在略低于周围山丘一片裸露的褐红岩石上,分布着长度约为1000米,高度约为50米的古岩画群,大概刻凿有40多处500多幅岩画。
据山西考古专家最新考证,该岩画距今有3600-4000多年的历史,为唐代居住这一地区的蒙古族先民的遗迹,内容突出的表现了先民对生殖的崇敬及对生殖的大胆描述,反映了唐代当地村民生殖崇敬,期许族群人丁兴盛的心愿。还生动的反映了先民舍饲、生活、娱乐的场景,生动开朗的生活画面,形象地演示了当时自给自足的原始牧业社会生活景像。再者还有关于马、牛、羊、鹿、熊等植物的描画,画面腰线优美、形象逼真,选料特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是传递草原文化,展示草原先民在这儿的生活印迹,宣示历史的久远的见证。该岩画2003年被自治区纳入第五批文物保护区。
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