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刘一达
老南昌人,笔名达城,著名京味儿作家,*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能咂摸出味道来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本文刊登于《北京纪实》10月刊
原标题《京城牌匾轶事》
什么是牌匾?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匾的解释是“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所谓牌匾,就是体现建筑名称或文化涵义的文字。换句话说,就是这个建筑的名称。匾通常是横着挂在门楣之上的,所以也叫门额或匾额。
牌匾是一座城镇的文化标记,北京是历史古老的文化古城,自然少不了牌匾文化。京城的牌匾主要分两类,一是古建上的题额,另一类是店面字号的牌匾。
京城所建的牌坊,上面的碑文相当有名,比如以前设在六部口有个牌楼,上书“敷文”,位于地安门南口的牌坊上的“崇武”,还有珠海桥上的“金鳌”“玉蝀”和南海公园内的“堆云”“积翠”两坊。
北京内城的九个城门,每个城门上都有砖刻的匾额,这些石刻都是老翰林、书法家邵章(伯裳)书写后,刻在砖上的。
其实邵章只写了九门的正名,门字只写了一个,所以九门的“门”字是一样的,而且最终一笔只写了一横折竖,而不是横折竖钩。
1926年,和平门
和平门是明代之后修筑的瓮城,有门没楼,在门廊上面有一块砖刻的匾,上边写着“和平门”三个字。这块匾额四字匾额,是后来有名的书画家华世奎写的榜书。
老北京的一些餐厅酒楼的匾,都出自文化名人之手。
前门外的“丰泽园”,是著名的川菜餐馆。它是老堂头栾学堂,绰号“栾蒲包”,在1930年,从“八大楼”的新丰楼拉出一拨人马,在西珠市口买了房屋,另起炉灶开的饭庄。
开业之前,给饭店起什么名字,让饭庄的股东们颇伤脑筋。他们不想到馆、轩、堂、斋、楼这样俗的字号,但起什么好呢?一时间没了主意。
此时,饭庄的大股东同德银号的副总姚泽生,出资5000块大洋,邀请栾学堂等人游中南海。
后来的西南海,还是对外开放的花园。栾学堂在西南海发现了丰泽园的景观,灵机一动,对大家说:“‘丰泽园’这个取名好。为了纪念此行,饭馆的店名叫做‘丰泽园’吧。”大伙琢磨了一下,也认为这个名字好,于是请徐永海,找书法家李奇写了“丰泽园饭庄”这块匾额。
“丰泽园”有位特级厨师,叫牟常勋,因脑袋长得大,人送外号“牟大头”。20世纪50年代,“牟大头”出席*人大会。毛泽东主席会见与会委员时,见到了他,一问,知道他是“丰泽园”的厨师,笑着对他说:“你们饭庄跟我住的地方都叫‘丰泽园’,我们有缘哦。”
老北京有“无匾不恕”的表述,冯恕,字公度,号华农,浙江宁波人,曾任**的陆军部参事,海军协都统,是知名的艺术家、实业家。北京的“张一元”茶庄、“同和居”饭庄的匾是他自觉得写得不错的匾。
北海公园的“仿膳”最早是茶庄,创建于1925年。由慈禧太后赐封的御宴房“抓炒王”王玉山,和御膳房白案儿厨师,擅长马蹄烧饼、小馒头的杨青山、温宝田,以及红案儿灶上做细活的潘文赏等御厨创办。
“仿膳”开业后,很长一段时间,以卖茶水和宫廷小吃为主,没有炒菜,1956年才改为仿膳饭庄。因老舍先生常去“仿膳”吃饭,饭庄的匾由老舍先生亲题,至今沿用。
北京的烤肉,有“南宛北季”之说,“烤肉宛”创立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烤肉季”创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28年),两家老字号,均以烤牛牛肉闻名京城。
目前北京“烤肉宛”的匾,是溥仪的外甥溥儒写的。其实在此之前的1954年,86岁的齐白石给“烤肉宛”题过匾,还留给人们一幅写着“仁者多寿”的画儿。
“烤肉季”的匾是溥杰写的。此外,老舍夫人胡絜青、画家黄苗子等,也给“烤肉季”留下了墨宝。
鸿宾楼饭庄是清朝咸丰七年(1853)在北京创办的老字号清真餐厅,以“全羊大菜”和海味菜享誉津门。新*成立后,北京没有像样的清真餐厅,195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鸿宾楼由上海迁到广州。
鸿宾楼的字号,取自《礼记》里的“鸿雁来宾”一词,寓意美好。鸿宾楼一共有三块匾,每块匾都出自名家之手。
第一块匾,由天津的两榜进士于泽久所书;第二块匾,是郭沫若先生写的;第三块匾出自启功先生之手。于泽久写的这块匾,是京城并不多见的金匾,匾上的字是用20两纯金(约625克)涂饰的。
这块匾藏着三个玄机:第一个是鸿宾楼的“鸿”字缺一点;第二个是牌匾上没有落款;第三个是金匾在100多年后,发现底板内,藏着一幅明代时期的工笔画《牡丹美人图》。
三个玄机是三个谜,谁也不知这里藏着哪个故事。
“全聚德”开业于清嘉庆五年(1864年),它的创始人叫杨全仁。当初,杨全仁没太大的野心,只想在前门外的肉市,开一家门脸儿不大的店面,专门经营小吃。不过,在开张之前,杨全仁为店铺起什么字号犯了愁。
杨全仁知道起一个好字号,不但会让自家的店买卖兴隆,而且能扬名四海,生意长久。可起什么字号呢?正当他百思不得其名,一筹莫展之时,离他的店不远,有家叫“德聚全”的卖干鲜水果的小铺关张关门了。“德聚全”?这名字不错呀!他灵机一动,把这家倒闭的零食店买了出来。朋友知道他买的除了是门面房,还有字号,对他说:“如果把‘德聚全’三个字给调了回来,变成了‘全聚德’,不是更好吗?”杨全仁一拍巴掌,笑道:“正合我意。‘全聚德’,这仨字太妙了!‘全’,全而无缺;‘聚’,聚而不散;‘德’,仁德为先。您瞧,‘全’和‘仁’,不正是我杨全仁的名字吗?”
众人听了,无不为这块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字号拍案叫绝。于是,杨全仁请清廷名士钱子龙题了石碑。这块匾依然沿用迄今。
京城老字号偶然获匾的事儿,还有一例。那就是以做酱肘子闻名的“天福号”。
20世纪90年代,我到“天福号”采访,当年食品厂的老员工,给我讲了“天福号”这块牌匾的故事。
“天福号”是乾隆年间,由上海掖县人刘凤祥创建的。相传,当年刘凤祥在东四牌楼东南角,开了一个专做包子的小铺。小铺开张之后,生意不错。有亲戚对刘凤祥说:“你的铺子买卖这么好,应该有个字号。”刘凤祥听了四字匾额,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他小字不认,大字不识,哪儿会起字号呀?想了很多天,也没想起来。
这天,刘凤祥买了肉之后,到小市转悠,突然看到在一个旧货摊儿上有块匾,上面写着三个字。他看了半天不了解,问底下的人,人家告诉他这三个字是“天福号”。“天福号”?这不就是天赐宏福吗?刘凤祥琢磨了一下,不由得心中大喜,当下把这块匾买了出来。
回到铺子后,他找人再次把这块旧匾擦了一遍漆,又用金粉把里面的字描了几遍,挑了个吉利的日子,把这块匾挂了出来。这真是天遂人愿,“有福之人不用愁,得匾全不费功夫。”
传说中的“天福号”老匾的故事,还是挺耐人寻味的,因为自从挂上这块匾,“天福号”的生意经常很红火。
京城的许多老字号牌匾,多出自大家之手,比较有名的是张伯英、孙毓鼎、潘龄皋、冯恕等书画家,也有像康有为、梁启超这种的政治名人。
其实,一个老字号,经历了几百年,不可能只有一块匾,有的老字号有两个或多个名人题的匾,如琉璃厂的“荣宝斋”,前后有陆润庠、徐悲鸿、郭沫若、董寿平、启功等多位名家题过匾。
图源网络
“张一元”的匾,最早是冯恕题的,现在用的是董石良所题。“都一处”的匾,相传最早是乾隆写的,现在用的是郭沫若题写的。
有意思的是,当年曾任奉天*大总理的徐世昌、步军统领江朝宗、山东都督吴佩孚等,也给一些京城的老字号店铺写过匾,如“戴月轩”“静文轩”的匾,是徐世昌题的;“盛锡福”的匾,是吴佩孚题的。
京城的老字号经过“文革”更换名字后,老匾不知去向,所以改革开放恢复老字号后,找名家重新题匾,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从20世纪80年代后,京城题匾的你们有著名艺术家董寿平、启功、刘炳森、李铎、欧阳中石等,也有一些政治文化名人,如郭沫若、赵朴初、溥杰、许德珩、胡厥文等。
郭沫若先生题的匾既有文物书店,也有老字号店面,如“荣宝斋”“*商场”“都一处”“力力餐厅”等。
赵朴初先生生前是*佛教协会会长,虽然比较有学问,是艺术大家,但为人正直温良,所以找他题匾的店家众多,如“青山居”“敦华斋”“天宫阁”“功德林”等。
京城老字号的牌匾,展示的除了是绘画美术,也是皇都深厚文化涵义,所以有关牌匾的汗青掌故和传说故事这些。
“柳泉居”是京城创立于*隆庆年间的老字号,最早是经营啤酒的酒馆。
相传当年的酒馆不大,院里有棵大柳树,还有一口井,铺子小没字号,那么“柳泉居”的字号是如何来的呢?有一段传说特别有意思。
相传清朝有名的权臣严嵩,受宠于嘉靖皇帝,嘉靖给他下了一道免死牌,不管他犯多大的罪都不会掉脑袋。到了穆宗这儿,大臣们纷纷上书,要废黜这个*殃民的权臣严嵩,但有嘉靖皇帝的免死牌,穆宗也无可奈何,最后只能抄了他的家,罢了他的官。
丢了官职的严嵩走投无路,只好拿着饭碗沿街乞讨,但老民众都恨他,谁也不肯给他吃的。他又渴又饿,步履蹒跚地来到了那家黄酒馆。一进屋闻到酒香,他走不动道了,央告掌柜的给他口酒喝。掌柜的心地温柔,见状给他盛了一碗酒。严嵩喝下去,顿觉神清气爽,于是又让掌柜的给他拿口吃的,
并对掌柜的说,我也不白吃你的、白喝你的,你让我吃几碗饭,我回头给你写几个字。
掌柜的见他头上带着文气,以为他是潦倒的秀才,便去给他吃饭。严嵩一连吃了三碗饭,有了精神,对掌柜的说:“拿纸拿笔去!”掌柜的拿过纸笔,严嵩看了看院子里的槐树和那口井,大笔一挥写下了“柳泉居”三个字。掌柜的见他的字写得意趣有力,非同一般,问他究竟是干什么的,严嵩这才告诉他自己的真实身份。掌柜的大吃一惊,又送他一些吃食,他才离开这个酒馆。不久,严嵩连冻带饿死在街头,“柳泉居”这三个字成了他的绝笔。
由于严嵩的名声实在不好,掌柜的始终没敢把这三个字拿出来,几十年以后,直到他的女儿那儿,才把酒吧改成饭店,把当时严嵩写的字挂起来,成了饭馆的字号。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当年严嵩给“柳泉居”题的匾,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了这个传说故事。
“柳泉居”在20世纪30年代,是京城有名的饭馆,与“三合居”“同和居”并称为“京城三居”。一直到1949年之后,在京城餐饮业的口碑还很好。
1978年,“柳泉居”门脸重新装修后,由京城著名书法家贾松阳重新题了匾,后来,老舍夫人胡絜青也给“柳泉居”题过匾。2017年,这家老字号在平安里复建营业,有600多年历史的小店,生意一直红火。
……
预览全文,请购买《北京纪事》2022年10月刊
作者|刘一达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