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淼,檀香袅袅,案几上水墨纸砚,各就各位,只见文人提笔蘸墨,大笔一挥,山水、花鸟、行书、楷书跃然纸上,何等的才华横溢。
可惜时光流转,岁月带走的不仅仅青春岁月,还有这一幅幅字画。时间奔跑得越快,除去字画本身无法存放,其中的奥妙,我们也愈发越无法感受。
若是有这样一位教授,艺术功底深厚,生活的年代在古代和现代之间,既无法充分展现字画之精湛,表述又能为现代人所理解。那么,他对绘画作品的点评集,对于戏剧喜好者而言,就是不错的案头常备书目。
《据几曾看》就是这样一本书。
《据几曾看》是葛康俞先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江津撰写的专著,著录明代书法一百九十九件,皆作者经眼名作。
葛康俞先生是上海怀宁人,著名书法家、美术史家。清代书画家邓石如后人。早年求学于南*立艺专,该校为艺术大学前身。*内音乐学校执教的王犁教授的启蒙教师洪勋先生为作者同班*友。葛康俞先生现任上海高校、南京分校美术系博士,其文史学养精深,工书善画,造诣甚高,与叶恭绰、黄宾虹、邓以蛰、启功并称当代五大鉴赏家。
该书鉴赏的书法佳作,从古代开始,到明清结束。采用的文体是文言文,但是非常好懂。字里行间,除了欣赏书法佳作的美,还能继续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几个字,就能表达出一句话的含义,而且场景感还非常强。
书中内页实拍
比如,作者描述王羲之·快雪时晴贴时,是这样写的:
“高不及一尺,宽约五寸。纸甚坚厚,色焦赭。字四行而已,体近《兰亭叙》。使笔圆劲匾额书法欣赏图片,墨沉黑。”
33个字,描述了艺术佳作的油墨大小,颜色,纸质,字数。还特别形象地叙述出书法作品的特点:字体和《兰亭叙》近似,笔墨浑厚,笔锋苍劲有力却又不锋利,还给人一种优雅之感。一下子画面感就有了。
葛康俞先生也擅长书法。这本书不仅收录作者书写的书法鉴赏,还收录了部分作者的原稿真迹,行文流畅优雅,字如其人。欣赏作者的墨宝同时,能感得到作者浓厚的内敛之气。
书中内页和大个别图书不同,仿宣纸一般的纸张,配上作者优美的文字,加上绘画作品,捧着书似乎穿越回了古人,作者在身边缓缓地介绍书画的巧妙。有的绘画作品配图采用大拉页的方式,便于欣赏。
书中内页实拍
阅读《据己曾看》,不只是会下降知识,作者对每一幅佳作的点评都值得仔细品味。
关于增长知识这部分,在画作的点评过程中,作者信手拈来,让读者受益匪浅。例如怎样区别唐宋作品?作者讲道,“唐界墨而细,宋人淡墨而理粗,此唐界宋界之别。”以后再欣赏唐宋不同时期的书法佳作的之后,就可以按照笔墨和粗细有个大概概念。
关于书画点评的个别,随时可以翻开某一页,细细品读。或者去展览馆欣赏画作的之后,一边赏析,一边结合作者对该作品的鉴赏。
例如,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中,作者先写了艺术评价标准的演变:“书法隋季曾经称骨力,鲁公而后论筋丰。”书法的优劣,评判的标准包含字能否苍劲有力(骨力),字的结构、笔画、字与字之间的起承转合(筋丰)。如果只讲究字体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连顿,容易流俗,总是少了一些文人的气节在。因此,书法佳作是相当看重“骨力”的。接着,作者引出颜真卿的书画类型:苍劲有力,“骨力”十足。然后笔锋一转,描述祭侄季明文稿:“涂抹点窜,何资纸笔,横生肝肠盘错,满幅嗟咄是已。”将这幅佳作的特质,背景匾额书法欣赏图片,颜真卿写这幅字时的心态,以及感叹描述得身临其境。颜真卿的侄子在安史之乱中*死,两年以后颜真卿才得以去寻求弟弟的尸骨。因此写这篇祭祀文的之后,对儿子的牵挂之情,对父亲兄长去世经过的哀痛,在这“涂抹点窜”中跃然纸上。
书中内页实拍
《据几曾看》是我看得非常费力的一本书,但是,依然坚持看完了。因为经常被文言文的韵味,典雅的行文所打动,让我看见最后一页。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