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造园被誉为“文人水墨花鸟园”,最具人文底蕴的当属碑文匾额。文辞隽永的联对,配以精湛的艺术,往往直击人心,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拙政园,以石刻匾额为文化向导,领略苏州园林的人文之美。
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辞官的县丞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园名“拙政”,取自古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园主自嘲不善在官场中周旋,只能效法五柳先生陶渊明“守拙归田园”,在院中浇花种菜,以此安身立命,保心境宁谧。
兰雪堂
兰雪堂是拙政园东部的主厅,为入园游赏的第一景。堂坐北朝南三进深,“兰雪堂”匾额高挂,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堂内不仅花几,琴桌等家具外,还有四块大理鹤庆,显出江南文人园林主要厅堂的端庄和时尚。
“兰雪”取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诗句,言似兰之清香、如雪之晶莹,也寓指园主道德品行之非凡脱俗。
此地是归田故址,当日朋俦高会、诗酒流连,犹余一树琼瑶,想见旧时月色
斯园乃吴下名区,于今花木扶疏、楼台掩映,试看万方裙屐,尽占盛世春光
此联系新撰书的对联。出句即景发思古之幽思,写堂屋兴衰之史,曾经的“归田园居”高朋满座,文人们以诗酒会友,南宋诗人姜夔曾在《暗香》中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想见“旧时明月”,也是思念曾经的意韵生活,意境幽美。联语对句咏故园新貌。解放前,故园曾一度荒芜,解放后经逐年重建,面貌一新,引来游侣如云,在盛世中徜徉春光无限。全联怀古咏今,切合故园本事,又充满新的时代氛围。
秫香馆
秫香馆为南部的主体建筑,室内舒适柔和,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48幅,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落地长窗加上时尚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妆点得淳厚雅致,别有情调。
“秫”,本指高粱之黏者,此指大米。“柴门临水稻花香”,此处曾经墙外皆为土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缕缕稻谷的浓香,令人神往,馆亦因而得名。
此地秫花多说部,曹雪芹记“稻香村”,虚构岂能夺席
四时园景好诗家,范成大有《杂兴》作,高吟如导先声
上联先用曹雪芹《红楼梦》中描写的“稻香村”之景作点染,一畦春韭、十里稻花的“稻香村”虽美,但总有“人力穿凿扭捏而成”的遗憾。下联写秫香馆四季之风景,用范成大“尘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紫入城”诗句作比况,优美景色引人入胜,给人以无限美的联想。
远香堂
“远香”取自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香远益清”。周敦颐称莲为花中君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用香远益清借喻君子品格高尚,声名远扬。远香堂北面平台宽敞,下有池水。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在堂中赏荷,正是“花常留待赏,香是远来清”。
远香堂四面皆佳景,是文人骚客游园的必到之处,因此题对书法等文化景致很是集中,原先厅堂四面均悬有联,除了檐柱(外柱),步柱(内柱)也是联,如南步柱的联文为:“建业报襄,临淮总榷,数年间大江屡渡,沧海曾经,更持节南来,息劳劳宦辙,探胜寻幽,良会几忘新拙政;蛇门遥接,鹤市旁连,此地有佳木千章,崇峰百叠,当凭轩北望,与衮衮群公,开尊合坐,名园且作故乡看”。
此联是拙政园最长的对联,共80字,题于清光绪年间。作者在出句中描述了自己仕途劳碌,虽几渡长江,然只好在受命北上中才有机会探胜寻幽,以致流连忘返,几乎忘了仕途拙政,联语中写园中美景,佳木叠峰,与来往群公一起饮酒取乐,把名园作故乡,大有“只和江南老”之意。
得真亭
得真亭在小沧浪水院西南。这里原有四棵桧柏为幄,《荀子》曰:“至于松柏,经春日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真矣。”晋左思亦有诗云“竹柏得其真”,当年园主借松柏以自喻清高。亭正中窗下匾额,悬有一面大镜,四周山水花木悉映入镜中,颇有“镜里云山若画屏”的境界,自然之真趣于镜中得之。
该联由康有为所书,意在颂扬松柏之坚贞。上联取意汉刘桢《赠从弟》诗:“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对句中的“金石”常拿来形容友谊深厚、如金石之坚实的朋友。阮籍《咏怀诗》:“如何金石之交,一旦更离伤。”作者借此联启迪人们应该像松柏那样,始终维持坚贞的本性,决不因受到惩处迫害而改变。
留听阁
留听阁是一个双层阁,体型小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陆游《枕上闻急雨》诗云:“枕上细雨如许寄,残荷丛竹更催诗。”在园林中,将自然界最富自然景色的声音纳入观赏范围,自有一种天然妙趣。
红楼梦中林黛玉曾说最不喜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其实李商隐的原句是“秋阴不散霞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曹雪芹却把“枯荷”改成了“残荷”,较之枯荷的颇有生机,残荷还残留着一丝生命之力,恰如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却比谁都笃定于对感情的渴求和向往,在夏天寂静的雨中,听这些已经枯去的残荷奏响生命最终的序曲。
与谁同坐轩
轩依水而建,平面图案为圆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石碑、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俗称“扇亭”。人在轩中,无论是寂寂而望,凭栏眺望,还是依窗近观,小坐歇息,均可感觉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轩名取意自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与谁同坐”,一句反问,拨动了观众的心琴。谁能与我同伴,相聚岁岁年年。与我一道聆听山水共响,一道眺望入画风景的知音何在,是身边的你,还是清风明月呢?真是倍感惆怅。
江山如有待
花柳更无私
此联节自杜甫《后游》,“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喧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技巧窗下匾额,赋予江山、花柳等自然景物以人的观念情感,极富人情味。联语唤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调,召唤他们去纵情地捕捉自然美,欣赏自然美,从中赢得美的享受和陶冶。
荷风四面亭
荷风四面亭位于在园南部池上的小岛,因荷而得名。夏日里,四周皆荷,在此赏夏日之景最为可人,真如清李鸿裔诗:“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可似澄怀园,近光楼下看。”美不胜收。
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全联句式仿南京大明湖历下亭刘凤诰所撰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出句改“面”为“壁”,对句则化用唐李洞《山居喜故人见访》诗“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该联用一、二、三、四串起夏季冬季风景,精妙无比。“一房山”指树木凋零、山形倒影于池中之冬景;“半潭秋水”自是春天;“三面柳”即春色,“四壁荷花”乃夏景,在此亭中,恰可饱览园林四季之美。
雪香云蔚亭
亭在野水回环的岛屿东北角隘口上,野趣盎然。亭旁植梅,绿萼花白,素雅宜人,四周土山之上,枫、柳、松、竹,交辉掩映;鸟兽飞鸣,溪涧盘行,散发着温情新鲜的山野气息。
雪香云蔚匾额
“雪香”,指梅花,色白而香;“云蔚”出自《水经注》有“交柯云蔚”句,指山中树木茂密。每当冬末春初,梅花凌寒开放,倾吐清雅的芬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亭中赏花颇有“花外见晴雪,花里闻香风”的韵味美。
雪香云蔚亭南柱楹联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联句取自六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运用“寂处有声”的艺术技巧,营造出一个安静、深邃、富有情调的自然风光,颇富诗意,为后世流传不已,称之为“文外独绝”。后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音来展现一种静的境界,而这些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首创。
嘉实亭
嘉实亭周围遍植石榴树,取黄庭坚“江梅有嘉实”诗意而名之。小亭“藉以粉墙为绘也”,利用其南面界墙的一段成为背景,墙前栽翠竹,点松皮石笋,恰似一幅精美的画作。为了使游人在亭中细赏这幅竹石小景,造园家在亭南壁墙上开了一个巨大的空窗,正好框住右边的青竹美石,使这幅立体风光画以最完美的构图呈现在游人眼前。
“嘉实亭”三字题额为隶书,两侧挂有一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乃是集古代诗词而成。上联取陶渊明《移居》诗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下联取自魏晋左思《招隐》二首之一“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春秋良辰美景,登高望远,赋写新诗,不必奏乐清唱,自有山水之音,何其风雅,两句诗写尽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森林隐逸生活的无限憧憬。
读到此处,我们将要游遍了大半个拙政园,您是否和我们一样,已经心碎神驰,完全沉迷到这山清水软,杏花春雨的江南了呢。下次携友同游“师造化夺天工”的姑苏园林时,别忘了停下脚步,好好品一品匾额题刻,去体会归去来兮的真意,领略山林城市的诗意!(中央纪*家监委网站马洪萌)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