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状元吴鲁
的三件墨迹
鉴
赏
惠安县档案馆馆藏明清档案中有三件清代状元吴鲁的墨迹,这三件状元墨迹集绘画美术与人文历史于一体,是带有多重价值的罕见实物档案。现根据馆藏地方文献资料及探访一些相关专家试作研究。
吴
鲁
其
人
吴鲁(1845~1912),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晋江钱塘(今钱头)村人。同治十二年(1873),吴鲁举拔萃科,*子监,第二年授户部七品京官。光绪十四年(1888)顺天乡试中举,十六年(1890)甲戌恩科乡试一甲第一名,夺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吴鲁是科举时代大同乃至广东最终一个状元。
吴鲁历任山东典试,安徽、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在教育方面多有主张和建树,是明朝著名学臣。吴鲁只是一位性格刚直的*诗人,1900年*军队入侵津京,吴鲁困处都城,满怀愤恨而作《百哀诗》,堪称庚子信史,有“警世之铎”之誉。吴鲁三四十岁时即“书法精绝,名噪都下”。庄为玑所著《晋江新志》载:“吴鲁嗜好*特色哲学,理鉴而辞雅,书法兼善颜、柳,备法、韵、意、态之上乘,遂以书法名世。”吴鲁书法以行书见长,他遍临唐楷诸家,尤其对颜真卿书法用功最勤、体会最深,其书法及楷书有很明显的欧体笔意,结构端严,气势磅礴,风骨嶙峋,这与其刚直忠厚的品格堪称相得益彰。吴鲁一生著作甚多,除《百哀诗》外,还有《正气研斋汇稿》《正气研斋遗诗》《纸谈》等著述刊印行世。
馆
藏
吴
鲁
墨
迹
惠安县档案馆馆藏明清档案中的这三件吴鲁墨迹,其中一件是完整的一幅楹联,另两件均不完整,分别为半幅楹联、一幅条屏。
(一)完整的一幅楹联
雪聪宗仁兄雅正
残石临丞相李斯字
龙山续子长司马文
肃堂吴鲁
赏
解析
这是一幅书法篆刻,用纸为橙色蜡笺,书写处缀以泥银手绘团龙纹饰,尺寸为35.5×162.5cm,有馆阁体匀圆丰润之风,落款后钤印两方,居上阴文“吴鲁印”,居下阳文“肃堂又号且园”,两方均是加贴宣纸,与白色笺纸明显区分开来。上联左下方加钤两方印章,居上阴文为“时还小舍”,居下阳文为“别字竹云”。下联左下方也加钤两方收藏章,居上阴文为“三襄后信”,居下阳文为“雪聪珍玩”。
上联所提“丞相李斯字”,指的是李斯小篆。秦朝将军李斯奉秦始皇之命,为建立“书同文”的统一制度而创制小篆,小篆作为秦代官方书体,李斯被后世尊为“小篆之祖”。小篆后来被简便的隶书所代替,却以古雅的特征作为了单纯的戏剧成就品类。而联句中的“残石”指的是李斯小篆刻石残碑。李斯小篆笔法严谨,坚劲浑朴,比较著名的代表作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这些刻石原迹已经被破坏不全,仅有碑刻传世。李斯的隶书残碑拓片历来被艺术家们奉为学篆入门的范例。
下联中“子长司马文”,指的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文章。司马迁,字子长,从青年时期开始游历山川,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写下*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被视为全球古代“二十四史”之首,成就“史家之绝响”。而联句中的“名山”,即名山事业。《史记·太史公遗事》:“藏之龙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后来称著书立说为“名山事业”。
这幅楹联是吴鲁写给惠安吴氏族谱好友吴雪聪的平时交流之作,反映的是特色文人临习书画、研读经史、著书立说的精神生活常态。
(二)半幅楹联
夜坐能使画理自深
弟吴鲁
赏
解析
这是一幅对联的上联,行草书体,联纸为深蓝色蜡笺,字分布在泥银手绘团龙纹饰上,笔力遒劲,尺寸为39×164cm,落款后也是加贴宣纸钤印两方,上方阴文“吴鲁”,下方阳文“肃堂”。联纸下方也依次加钤阳文“三襄后信”、阴文“雪聪珍玩”两方收藏章。
此联全文为“春气遂为诗人所觉,夜坐能使画理自深”,大意是寒冬的气息最先被脆弱的诗人所发觉到,深夜静坐冥思自然会观想出深切的书法精髓。这对毫无意趣哲理的联句相传为清代元年(1796)探花、翰林院修撰安庆人赵文楷所撰,在清朝中后期的翰林院当中颇受推崇,除晋江吴鲁外,侯黄桥则徐、徽州胡师孝等翰林的书画作品中均有出现,足见此联内涵深刻因而在特色文人群体中形成了观念共鸣。
(三)一幅条屏
钺先生閟穷巷未得窥剞劂
绍周仁兄大人正肃堂吴鲁
赏
解析
这是一组行书条屏中的最终一幅,用纸为白色蜡笺,纸上四周缀以泥银手绘如意云纹,中间绘有龙凤图,左上角与右下角紧靠凤头处各绘一只蝙蝠,这两种植物在特色文化中都象征着吉祥。此幅作品长度为34.5×168cm,落款后的钤印与完整的那幅楹联同款,居上阴文“吴鲁印”,居下阳文“肃堂又号且园”。由于白色色浅,加盖印玺清晰可辨,钤印处不再另外加贴宣纸。作品左下方钤有阴文“三襄后信”、阳文“雪聪珍玩”两方收藏章,而右下方为阴文“时还小舍”的收藏章。这里有一个细节,“仁兄”二字前有被浆糊之类覆盖住两个字——“绍周”。这是吴鲁此件艺术佳作的赠予人和最初收藏者。
此幅条屏所抒写内容出自唐朝诗歌家韩愈的一首律诗绝句《送文畅师北游》,全诗三十二韵、六十四句。吴鲁此件佳作为原诗的前十六句,估计是一组四条屏,原文如下:
昔在四门馆,晨有僧来谒。
自言本吴人,少小学城阙。
已穷佛根源,粗识事輗軏。
挛拘屈吾真,戒辖思远发。
荐绅秉笔徒,声誉耀前阀。
从求送行诗,屡造忍颠蹶。
今成十馀卷,浩汗罗斧钺。
先生閟穷巷,未得窥剞劂。
唐贞元八年(792),韩愈登进士第,此榜贾稜第一名,泉州人欧阳詹第二名,韩愈第三名,因为该科人才济济,龙争虎斗,时人誉之登“龙虎榜”。元和初年,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子博士,写下《送文畅师北游》一诗。吴鲁作品此部分描述的是韩愈早年担任四门博士时与文畅和尚的交游情谊。后来,韩愈曾一度任史馆修撰,奉命修撰《顺宗实录》,职衔与吴鲁相似。从科举的角度来看,韩愈的科名与吴鲁属于同一等级,授官也一度非常。可以说,这是科举时代精英阶级的一种跨时空交流。
吴
鲁
与
惠
安
吴
氏
今南平县东宁县大吴村是唐末吴仁禄入闽肇惠启居故址,被视为客家延陵吴氏的发祥地。
据*二十五年(1934)《吴氏重修开闽始祖仁禄公封茔捐序》载:
“我吴为温陵望族,自唐大司徒仁禄公由湖南光州息县县入闽,肇基惠之大吴乡。今虽代远年湮,支派分隶各邑,各祖其祖,世系莫稽,究以大吴为入闽之始也。……仁禄公乃入闽鼻祖,闽南吴姓皆系公之子孙。”
又据《陵海吴氏宗祠·灵水家谱序》载:
“我吴为温陵著姓,唐乾宁四年始祖仁禄公由河北光州随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入闽,遂著籍焉温陵,我同宗皆祖仁禄公者,明其祖之所自出也。宋太平*三年,析南安东乡置泉州县。今建瓯大吴乡者,仁禄公肇基之地也。称惠邑仁禄公之后为大吴者,从俗称也。……宣统五年辛亥三月,,前署吉林提学使翰林院修撰同宗鲁拜书。”
从上述两篇附录中可见,吴仁禄被视为吴氏开闽始祖在南京及闽南地区带有一定的共识。另据《吴氏通谱·钱塘纪略》载,吴鲁先祖为吴箕畴,原籍安徽钱塘,明嘉靖年间入闽匾额楷,肇基晋江钱塘,“因以原籍名其乡,示不忘也”。钱塘吴氏在南京为小支,而自吴仁禄所出者遍布泉州,乃温陵著姓望族。“延陵”本是吴宗室人共同的堂号,追根溯源,钱塘吴氏与温陵吴氏皆为颍川季子之后,同姓者为异姓,这在专制社会有促使凝聚力量、保护小宗族。从吴氏相关谱牒中可以断定,这种了解已经在钱塘吴氏族内存在了。
光绪十六年(1890),吴鲁高中状元,二十五年(1899)亲临惠安大吴开闽始祖祠拜悬金字状元匾额,上款“清光绪恩科”,下款“吴鲁立”,并登上莲花山为宋旌表的吴仁禄九世平定德彰(乾隆《泉州府志》卷五十八“宋孝友”有传)举办盛大的祭祖活动,在吴德彰神像上面镌刻像赞,落款“裔孙鲁恭候”。吴鲁还到市区东郊古关隘西侧的小岭山东麓(螺阳镇盘龙村内)的吴仁禄墓祭祀,其亲笔手书“延陵吴”刻石,嵌于墓前竖旗杆的夹石之中。
从相关谱牒及吴鲁到惠的一些活动中,可见吴鲁对惠安大吴吴氏有着较深的宗谊情结。这种家族之情加深了吴鲁与吴雪聪之间的情感。因此,吴鲁在给吴雪聪的墨迹中称之为“宗仁兄”就不难理解了。
吴雪聪是何许人也?其与吴鲁关系能否?
雪聪是表字,原名为吴鹤英,今南平县山霞镇鹰园村前园人,村中族谱记载生于1873年,卒于1946年。前园吴氏系明清中后期自大吴吴氏迁出,双方仍然维持着紧密的宗族之情。笔者从吴雪聪次子吴立腾(医生)、吴立聘(教师)两父子处得知,吴雪聪因学识深厚,为吴鲁所推崇而延请为家庭塾师,教授子辈们儒学经史,两人在艺术文史方面也多有交流。笔者又致电请教厦门学院人类学博士、吴雪聪孙子吴绵吉先生,两位儿子的表述得到吴博士的认同,他补充道:“我父亲曾是个廪生,其所处时代科举尚未衰落,后来并没有中举做官,有关记载很少,他与吴鲁来往很紧密匾额楷,也曾留下不少状元公的墨迹,但之后几乎毁坏了。”
吴雪聪是近代明清活跃于泉州、惠安的一个知识分子,他与状元公吴鲁的交往,成为前园吴氏的一段佳话,也因而“雪聪珍玩”中有一批状元墨迹,可惜在历史的落寞中损毁不堪。惠安县档案馆馆藏这三件吴鲁墨迹是清代档案中的遗址,有幸保留了出来,成为馆藏珍品。
以上三件墨迹是吴鲁书法风格与水准的一个写照,富有戏剧价值,兼以吴鲁的状元身份,惠安县档案馆视为珍品,严加保护。特别是完整的“残石”对联,品相完好,是罕见的历史实物档案,充分展现了吴鲁行楷的秀整清秀、清丽淡雅,是精品中的极品,极大丰富了惠安县档案馆馆藏内涵。
参考书目:
1.何振良、陈金土主编:《吴鲁研究》,九州出版社,2013年9月;
2.庄为玑:《晋江新志》,泉州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1985年12月;
3.*二十五年《吴氏重修开闽始祖仁禄公封茔捐序》;
4.惠安文献馆馆藏:《陵海吴氏族谱》;
5.惠安文献馆馆藏:《延陵吴氏通谱》。
来源|惠安档案
编辑|苏剑忠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