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多胜景,孤山景最密,西泠印社更是孤山之精华。
西泠印社坐落孤山西头,跨过断桥沿西湖西行,过楼外楼,见一圆如满月的洞门,乃西泠印社正门也,门不大,内却别有洞天。
西泠印社正门
创建于清光绪三五年(1904)的西泠印社,至今已两个甲子。印社由浙派绘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方针,是海内外研究金石书画历史最古老、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民间戏剧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西泠印社的门小,但“槛”高,欲成为西泠印社社员极不容易。新社员入社主要靠推荐、评奖、特邀等方式。自1904年创社至2021年,共吸纳510名社员,遴选掌门更加严苛,其原则是宁缺毋滥。
印社初立近两年,四位发起人相互尊重,谁也不肯出任担任明伦堂匾额是谁所书,直到1913年的首次社员会议上,才公推吴昌硕为首任社长。
吴昌硕(来自网络)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字昌硕,晚清同治时期著*作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集诗、书、画、印为一身。
自吴昌硕1913年首任社长,至今历七任,中间几经空缺,第七任校长饶宗颐2018年去世,掌门之位目前空缺。
西泠,有人读作“西冷”。据说,某年印社例会,启功先生发言,每及西泠,有人一而再再而三为其纠“错”,曰:西冷。启功不厌其烦,回道:你冷,我不冷。
入西泠印社洞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柏堂。
柏堂为印社主建筑,现辟为展馆,正中有大型人物画屏,以西泠印社孤山为背景,人称“西泠先贤图”,右为创社四君子,左为七任校长简历。堂前原有宋时古柏,堂以柏名。
柏堂
柏堂、竹阁原为广化寺一部分。
西汉陈文帝天嘉元年(560),由天竺僧持辟支佛颔骨舍利,建塔开山,创建永福寺。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改为广化寺,熙宁三年(1073)寺僧志诠建柏堂。
柏堂西为竹阁,竹为文人所爱。东波居士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阁原为明代遗迹,据《西湖志》载:为白居易所筑,白市长隔三差五来此小住,遗有“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诗句。
竹阁
太平*年间,李秀成攻占南京,广化寺及柏堂竹阁,被*乱被毁。光绪三年(1880),广化寺大雄宝殿由佛教悦觐、肱辅重新募建。现立于堂前的两株翠柏,为1983年补种。
柏堂前有莲池,原名小莲池,亦称小方壶,池中荷花,细细疏疏,莲叶下,三五红鲤摇尾吐泡。池两侧立假山,上刻“莲泉”二字,乃印社社员李伏雨篆书。
莲池
柏堂两旁为庑廊——印廊与书廊。
书廊位于柏堂东,为双凹字形的六进深建筑,廊前有细流注入莲池,入口有小桥与园相连。廊内展示17名艺术家美术作品,北端有沙孟海撰并书的《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以及*籍社员河井仙郎1906年撰、古村熹斋书《西泠印社记》碑。
书廊
海为龙世界,天是鹤故乡
柏堂西为印廊,由一堵砖墙改建。廊内共展示自清代至现代的名家作品47方,刻石上覆盖拓片,用黑朱两色区分印面和边款。
印廊
鲁班门下
印廊南墙原有《重浚西湖并复柏堂竹阁记》石碑与《西泠红梅碑》。
《西泠红梅碑》梅图为清代彭玉麟绘,刻于1881年。碑上枫树疏密相间,摇曳有致,右侧有“七十二峰樵人雪琴并识”字样。清嘉庆八年(1869)春,俞樾在西山诂经精舍开课,彭玉麟到杭州养病,借住诂经精舍。俞樾《春在堂随笔》:“余与彭雪琴(玉麟)侍郎,初不相识……雪琴善画墨梅。因借寓余讲舍湖楼,许画荷花一幅,以当屋租。余赠之诗,所谓:一楼甘让元龙卧,数点梅花万古春也。”逾越将画帧裱后悬于壁间。光绪四年(1878),浙江道员马驷良在俞楼看到彭玉麟的荷花图,即与俞樾弟子徐琪商量,由徐琪“采太湖石”,负责书写和选用安放石碑的位置,由马驷良来编撰该碑的刊刻。1964年“破四旧”,“梅花碑”倾倒在地。西泠印社的吴振华与俞曲园的后世为保护此碑,将碑抬进西泠印社内。
红梅碑
现在《重浚西湖并复柏堂竹阁记》与《西泠红梅碑》暂时寄放在数峰阁遗址。
柏堂堪称印社的屏风。撩开屏风,景观星星点点,依山而建,依势而布,三步一换景,五步不同观。
从西侧上山,离印廊丈许,有石坊,坊联“石藏明清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系丁仁撰句,叶铭书写。石坊是1923年印社创办二十周年时所立。
前门石坊
弹指又是百年。
过访,为石交亭。亭六角,杉木为柱,上覆茅草,亭内置一圆桌和四条鼓凳,皆石质。翠竹绕亭,独坐亭内读书,其乐无穷。石交亭取“结交金石”之意。亭额为印社社员赖少其所题。杭人王毓岱《石交亭记》曰:“宇宙间万物惟石最古,……石不能言而好古者咸愿与之交。……所谓印人者皆石交也。琢之、磨之,攻之、错之。”移步七八石级,有山川雨露图书室。入室,可借书继续悦读。
石交亭
山川雨露图书室建于1912年。其碑文系明代儒者翁方纲手书,会稽陶在宽手书对联一副:“湖胜潇湘,楼若烟雨,把酒高吟集游客;峰有南北,月无古今,登山远览属骚人。”陶在宽,陶渊明第45代孙,清末知名外交家、书法家。
山川雨露图书室
与山川雨露图书室相依相偎的是仰贤亭。仰贤亭为清代故迹,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印社初创时重建。亭内有二十八印人画像勒石,嵌于仰贤亭壁。前有吴昌硕题字,吴隐作序,各像均有题辞或传,末附朱景彝跋。今像石已毁,仅以拓本传世。可惜!
仰贤亭
过仰贤亭月洞门,是走廊,廊与宝印山房通。
宝印山房始建于1912年,门楣上悬挂“宝印山房”匾额,乃西泠八家之一赵之琛所书。两旁为金文五言联:“天地有正气,山水函清晖。”联语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诗句而成。抗*前夕被摧毁,1974年改造,以小曲廊与仰贤亭相接。
宝印山房
从东侧上山,过书廊即鸿雪径。
鸿雪径,筑于1913年,径上覆棚,棚顶披紫藤。右设围栏,南面棚顶有“鸿雪径”三字,楷书。“鸿雪径”出自苏东坡诗:“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今天无雪,阳光照耀,地上残破,初虽然爪印,细看是日影。
鸿雪径
顺鸿雪径上攀,即凉堂。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萧照画》:“孤山凉堂,西湖奇绝处也。堂规模壮丽,下植梅数百株,以备游幸。堂成,中有素壁四堵,几三丈。”传说凉堂落成,次日宋高宗要亲临现场,主事者认为四面三丈高的粉墙空空如也,过于单调,请画师萧照在旁边作画。萧照接到任务时已是夜间,时间非常紧迫。主事问有何要求。萧曰:赐四斗好酒佐画即可。酒尽,四面墙壁皆覆山水,画家却醉卧墙壁下。
凉堂
从紫藤架下缓缓上攀,至顶,乃平台,左为剔藓亭。
“剔藓”语出韩愈《石鼓歌》“剜苔剔藓露节角”。石碑经年,苔藓蒙面,须提防剔除,才能读懂碑上的文字。亭原在文泉西,1915年迁此。现为杉木六角小亭,攒尖顶,顶覆茅草,五面围墙,一面通平台。盛夏,石阶布青苔,经一路攀登,鞋跟染绿,至此亦可剔藓也。
剔藓亭
右为四照阁。四照阁,始建于明朝,为都官关氏之别业。旧阁位置在现华严经塔处,几度兴废。1914年,印社同人重建此阁,杭州人汪承启为文记之,内有文字“左眺平湖之秋月,右挹曲院之风荷。两峰夏云排闼送青,两湖春涨拍岸澄碧”。1924年,印社建造华严经塔,将四照阁迁此。门楣上挂有西泠印社顾问、著名书法家谢稚柳所题“四照阁”匾额。两旁对联“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由印社副主任刘江篆书。阁内临湖一面还挂有刘海粟书“高阁山光仍四照,故人石壁亦三生”之匾额。四照阁四周皆明窗,是远眺湖山极佳处。现辟为茶馆,茶香拘人,入室沏一杯龙井,添一碟瓜子,悠悠然,数着,嗑着,俯看两湖游船点点,白堤人来人往。
四照阁
转头北望,见华严经塔。塔修长,如笋,直刺蓝天。
华严经塔,又名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碑,建于1924年,为西泠印社的标识性建筑。塔呈八角形,十一层,层层飞檐,檐角挂铃,风过,铃声泠泠成韵。石座边缘刻有十八罗汉像,底层刻《华严经》文。
华严经塔
茶味渐淡,离座,塔下有文泉与闲泉,两泉相连。闲泉宽不及蓆,内有锦鲤几十条,有小儿喂食,泉内银波金浪,闲泉太闹。依我,泉内五六小鱼足矣,至多不能过十。
闲泉
文泉左折七八步,有汉三老石室。
汉三老石室建于1921年,室内藏《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清咸丰二年(1852),“三老碑”在上海宁波客星山出土,先为余姚周世熊所得,后归丹徒陈渭亭所有。1920年秋,有西人欲以重金购买运往海外。吴昌硕等闻之,焦急奔走,发起募赎石碑活动,最后以8000银元赎回。次年筑石室存放石碑,吴昌硕亲撰《汉三老石室记》记录前后事由。石室楹联:“竞传炎汉一片石,永共明湖万斯年”。
汉三老石室
汉三老石室北是观乐楼,楼辟为吴昌硕纪念室。纪念室东,即两泉北岸,有小龙泓洞。
小龙泓洞,1922年7月人工开凿,以“浙派”篆刻始祖丁敬的号命之。洞的上部有石刻刻石四字楷书“小龙泓洞”,下有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叶为铭隶书《小龙泓洞记》。小龙泓洞东南口立着清朝皖派篆刻大师邓石如石像。此像“文革”被毁,1978年重造。洞顶皆修簧,修簧夹幽经,径通题襟馆。
小龙泓洞
题襟馆,又名隐闲楼。取苏东坡“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常闲胜暂闲”之意。
题襟馆
与题襟馆相连的是鹤庐,1923年建造,门楣隶书碑刻“鹤庐”二字,系吴让之书。两旁对联,观津老人撰、清道人书,上联“梅鹤为邻小坐仍然图画”,下联“莼鲈下酒故乡无此湖山”。三五宾朋,聚于鹤庐,庐内一桌,桌上一壶,佐酒者鱼类莼菜也,边喝边聊,头顶仙鹤盘旋,身下梅香浮动,神仙只是那么耳。
鹤庐
出鹤庐北望,乃葛岭,岭下是里湖,收眼看,脚下石阶百十级明伦堂匾额是谁所书,两侧青松苍翠,杜鹃郁郁葱葱。
下石级,里湖皆残荷,回首,乃西冷印社石坊也。石坊巍然矗立,两侧有联:印傅东汉今犹昔,社结西泠久且长。
后山石坊
左转,即*印学博物馆。
馆前,一枚硕大花岗岩龙钮巨印耸立眼前,上书“*印学博物馆”七字,苍劲有力,为已故西泠印社社长赵朴初所题。
汉白玉龙钮巨印
“*印学博物馆”由“寂庵”改建。原为杜月笙的住宅,建于1932年,内藏二姨太陈帼英。杜经常在此大宴宾朋,“寂庵”不“寂”啊。1999年9月26日,*印学博物馆正式开幕。
馆内布有:历代玺印厅、流派印章厅、印材厅、西泠印社社史厅。
西泠印社值得一看,面积不大,内藏乾坤,套用《核工记》文末“纳须弥于芥子”六字,极为正确。
其实,将其喻为西湖山水间的一枚印章,也很形象。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