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通常被悬挂在门顶部、屋檐下,或者厅堂之上古建筑匾额制作,或者亭台水榭间,昭示着主人的梦想、成就和志向,不仅融*近代传统的诗歌词赋、书法绘画、建筑美术于一体,一块文辞优美、书法精良、雕工精细的石刻,能瞬时提升建筑的文化品味。在兴化,有一门历史古老的技艺——袁氏匾额制作工艺,城区一大批文保单位牌匾以及商业招牌都是出自袁氏牌匾第13代传人袁桂宏之手。在制匾材料多样化、书法可以由电脑字体取代、电动工具逐步替代手工制作的明天,他一直坚守着手工传统。在他看来,再先进的机器也把握不住书家的韵味,体现不出佳作的“魂”。这么多年来的积淀,让他手中诞生的一块块匾额更厚实重,也更具灵性。
兴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明永乐初年,大量江南移民迁往镇江,带来了北方先进的文化和民间工艺。延至明永乐年间,客帮商人进入扬州,兴化城的商铺、商行、手工作坊增多,出现了70多个门类300多家商号和手工作坊,形成“金东路”、“银北门”商业老街。同时,兴化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和清官名宦。而扬州的商号、庙宇、牌坊、府第众多,需要制作长期匾额用以装饰。因此,兴化袁氏匾额制作工艺打造兴化手工艺制作的一大传统。
兴化袁氏油漆牌匾制作,源远流长。明弘治年间(1573-1620年),袁氏油漆牌匾坊始祖居住南门袁氏祠堂,以制作油漆牌匾为生,将传统的陶器工艺制作方式用于牌匾的制作,为兴化及周边地区商号、牌坊、府第制作牌匾。由于技艺高超,生意兴隆,收入丰厚,后人袁起萱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在市中心武安街购置十几间营业用房,并挂牌“袁万隆油漆牌匾坊”。
袁氏牌匾工艺世代相传迄今已有13代,达400年之久,始终坚守传统工艺,从上灰、过腻、上布、上麻到漆雕、贴金等,共有复杂工序40多道。由于制作工艺考究,我市大型中式建筑“四牌楼”上所悬47方匾额中有37方出自袁氏族人之手,北京同仁堂、天趣阁、一得阁、北京大学等主要匾额皆由其制作。此外,还为四川、*、上海、泰州、宝应、高邮等地饭店、庙宇、祠堂制作过许多精致的匾额。
“1949年,国务院要抢修北京的名胜古迹,向*招聘这方面的能工巧匠。我母亲袁桐生被录用。天安门的红墙外皮容易剥落褪色,我母亲就用祖传的秘诀,制成了不会脱落的白色油漆。后来,他又参与了人民大会堂、故宫等地的油漆制作。”袁桂宏如是说。
“匠人”易得,“匠心”难练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四牌楼上的47块石碑连同四牌楼一起被“造反派”敲掉,其中包含大家非常熟悉的哲学家刘熙载和书法家郑板桥的石刻,同时传承已久的袁万隆油漆牌匾坊也被迫歇业,袁家转行从事室内装潢行业,直至上世纪80年代,袁桂宏的母亲一直不忘祖传的老手艺,决定重操旧业,12岁的袁桂宏就跟随母亲学艺,短短三年时间就无法独当一面。1987年,兴化市*决定恢复四牌楼上的匾额,于是邀请当年初显头角的袁桂宏来担当,重新做了40块匾额,还复制了7块旧匾。
从那之后,袁桂宏名声大噪,郑板桥故居、施耐庵故居、刘熙载故居的牌额都出自他手。2002年至2005年,袁桂宏受邀请抵达上海与业内同行切磋交流,在三年半的时间内熟练掌握了首都的浮雕匾、雕梁画壁、油漆叠字等工艺。回到兴化后,袁桂宏在祖父旧址武安街10号挂牌“袁氏油漆牌匾坊”,使兴化袁氏匾额制作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按制作材料和制做工艺的不同,匾可分堆漆匾、螺钿匾、贴金(银)匾,制作方法有14种之多,工艺流程有几十道,表现的匾千姿百态。所以说从古迄今,匾额一直是商家的门面儿,其中一刀一划都显现制匾人的功夫,既包括雕刻技能,又考量他们的书法修养。制作匾额时,需要先在石头上铺上复写纸,将字体拓印到后面,别看是拓印,同样要求制作者懂艺术,否则也是形似而无神,糟践了好的书画作品。袁桂宏不仅学历不高,但他对艺术颇有研究。为了提升自己的绘画功底,他曾花七八年的时间钻研研究各种艺术佳作。面对名家的新作,他觉得只有自己把握出字里的韵味,才能让作品有味道。
2014年,袁桂宏应邀出席“世界木材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文化展现会”,被誉为“牌匾世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
用心打磨,方能雕刻不朽
在袁氏油漆牌匾坊内放着许多不同类型的匾额,其中用贝壳点缀的就有两种。袁桂宏告诉记者,别看这两种匾额外形差不多,可一个使用的是生贝壳,一种是熟贝壳,生贝壳装饰的牌匾主要用于室外,因为它能经受大量的风吹雨打,而熟贝壳大多放在室内。一般来说,上乘的匾额要做几年时间,普通的也要三到六个月。
多年的科技传承让袁桂宏摸索出不少“绝技”,据他介绍,四牌楼中的“五朝元老”牌匾属于饱字,会做的人寥寥无几,想要将字先刻上去,牌匾中必需要有桩,要不然刻上去的字会裂缝。袁桂宏告诉记者,用铁丝做桩还不行,必需要用春季三九至五九之间生长的竹子,因为冬竹内的养分全部流失了,不太容易蛀;此外,上漆也讲究,先要用瓦灰、瓷灰、猪血、糯米汁、桐油、生漆……按一定的比列勾兑调和,然后涂刷在表层,等它干燥后,把捶熟的麻丝,剪成一寸长的一丝一丝,掺到灰中,再用夏布夹糊到匾额上,要夹四层到六层,再用碾子压结实,然后蒸熟,等匾额漆膜光彩饱满后,才能开始做前面的字。
特色的牌匾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首先,对板材的要求比较考究。上等木材有楠、柏、松,经烘干后制成平整、规格的底板。制匾的前道工序也有众多,包括上灰、过油漆、打磨、上布、上麻等几十道。制字的方式有凸字、凹字、走边字古建筑匾额制作,还分大阳、小阳、大阴、小阴、大宝、小宝和各类形体的印花字。上色的染料以天然矿物质和动物汁为主体颜料,辅以金属材料如金银、纯银、纯铜等。制作螺钿匾,则用玉器、象牙、石骨、竹签等加工字型,一般档次的牌匾也可用河蚌壳。
提起袁氏牌匾工艺的承袭,袁桂宏有些失望,他的弟弟妹妹均对匾额技艺不太感兴趣,目前都已工作。他期望能将这门手艺传给他的侄孙,让*特色制匾技艺流传下去。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