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大贤刘因墓地古今考
张冬娈
雄安大贤刘静修,原名骃(后改为因),字梦骥(后改为梦吉)。是元初知名哲学家、诗人。虽为容城三贤之首,但因其留下的可供研究的资料少之又少,加之故乡沟市村的墓园和教堂倒塌,声名远不如“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清朝著名谏臣杨继盛和颇具“北方孔子”美誉的孙奇逢显赫。
刘因颖悟卓绝,三岁认字,六岁能诗,八岁书草字,九岁诵太玄,十岁能文章,是当世人眼里的神童。*观念启蒙之父黄宗羲曾说:“有元之学者,鲁斋(许衡)、静修(刘因)、草庐(吴澄)二人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刘因:“其文递健排奡,迥在许衡之上,而醇正乃不减于衡。其诗风高迈,而比兴深微闯然升作者之堂,讲学诸儒未有能及之者”。如果不是雄安新区成立后,静修先生的故居沟市村汉墓了先生的墓碑,可能到今天,曾入祀太庙的静修先生刘因也不为邑人所知。
时间上溯到2020年11月30日下午那个非同寻常的重要时刻,随着刘因墓碑及驮载墓碑的赑屃再次出土,雄安大贤刘因的名字,才在雄安容城文化人口中被广泛谈到。
为什么说是重新出土呢?由于这块墓碑,早在“破四旧”时期,就被开掘刘因墓地的农民挖下来,扔在一旁。之后,这块墓碑曾一度发生在村里的街口。在沟市,一说起“王八驮石碑。”人们就都知道说的是这块墓碑了。当时,识字的人也少,意识到这块石碑的遗存价值的人几乎没有,于是这块石碑就这样在街口风吹日晒雨淋了好几年。后来,一个村民把这块墓碑连同赑屃,拉回来垫了院子。
雄安新城成立后的第五年,沟市村需要增高加宽拒马河水库,于是对附近的居民进行征迁,而那户居民家由于守着拒马河大桥很近,也作为征迁对象之一。他一想,自家就要搬出了,房屋也将夷为平地,就想到埋在屋子里的那块石碑,于是主动上报*,*派人开着吊车过去挖掘。刻有石碑《静修先生刘公墓表》的墓碑这才得以重见天日。
刘因墓碑的出土,为知道刘因的生平、取得的创造及赢得的称赞提供了实物证据。也因而,刘因墓地的确切位置、面积大小,碑文所记载的详实内容,与祖先墓及静修祠的方位关系,乃至被挖开后墓内的状况等,才为探究者提供了详细知道的或许。
刘因墓地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刘因1291年9月28日写给宰相的《与*书》:“至十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遂遣人于祖先墓旁,修营一舍,倘病势不退,当居处其中以待尽。遣人之际,未免感伤。”后收入《元史•刘因传》。这段文字交代了墓地是提前挖掘并砌好的,具体时间在十月初,早于忽必烈的征召时间,也交代了详细位置:容城先人墓侧。一封《与*书》将自己不断下降的健康状态写得声情并茂、摧人心肝,使得元世祖不忍强制。只能慨叹“古有所谓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与!”
到至元三五年(1293)二月初六,国子助教吴明又提拔刘因*子都督时,刘因的健康状态更是每况愈下,仅仅过了三个月零三年,便与世长辞。四天后,门人故友将其葬于沟市里之先茔。刘因先茔墓地南北各一排,共有坟茔七座。刘因墓在这七座坟茔西偏南。正南是至正八年(1348)由王理倡议建立的静修祠,祠堂西墙旁边便是刘因的墓碑。
至正八年,刘因弟子贾壤的侄子贾彝到南郑县做县尹时,捐俸买石,请人撰文刻碑。此事,在归旸《静修先生碑阴》中有具体记载:“不徒下其墓,而且有以壤树之。既又求赵郡集贤学士苏公、河东知县杨公为文,以刻其祠庭墓道之石,以抒其思……石已具,走介如京师求旸书。”也就是说,贾彝到容城履职后,先到刘因墓地查看状况,见其陵墓无人祭拜打理荒芜残破,便升起修缮立碑之心。先“以壤树之”,这只是当时他们发现刘因坟茔上的土要高出先人很多的缘由。紧接着贾彝又捐出自己的俸银,购买上好的石料,去京师先后请求册封赫赫有名*子祭酒苏天爵、河东廉访佥事杨俊民和中书参议归旸撰文,苏天爵和杨俊民都是安熙的弟子,而安熙又是刘因的私淑弟子,所以苏扬二人实际算是刘因的再传弟子。同时请名臣吕思诚书丹,工于书法的名家赵期颐进行篆刻。
这三块石碑均为蓝色,苏天爵撰写《静修先生刘公墓表》的那块碑文,由一块赑屃驮着,树在墓室口处,为避免风吹日晒雨淋,建了一个小亭子罩着,又在它的四面用石板垒起,只留一道小口出入,供后世参拜瞻仰。另外两块墓碑放在墓坑内。出土后的石碑,赑屃和碑身都在,断掉的碑首却不知所踪。碑文内容,有清晰可辨的,有勉强能看清的,也有因为风化严重怎么聚精会神都看不清的。另外两块墓碑可能树在静修祠内。到了天顺八年(1464),大尹林景修筑垣墉(房舍),将刘因的墓地和祠堂围起来。因无人祭扫维护,历经时光的风霜雪雨,墓地及教堂再次破败荒芜,归旸与杨俊民题写的两块石碑也不知去向。
据知情村民介绍,静修祠堂正门是一个牌坊匾额安在哪里,上书“山高水长”。进去后,先是过厅,过厅门前各有大杨树一棵,穿过过厅,再经过几十步的院子,就到了教堂正殿。正殿门前各有青石碑一块。其中一块垫在一村民家大路边;此外一块,在沿街的商场过道内,已断为两截。
说完墓地和祠堂这些地上的个别,再介绍一下村民挖出坟墓后,墓内的一些状况。
从墓葬口的墓表石碑的北边,往下挖了五六尺,挖出两块白石头,像碑好像又不是碑,但有一块后面有字,大概内容是刘因是雄州沟市人,后面的就没再次辨认。再往里挖匾额安在哪里,就出现一个长六七十(分米)宽四五十的空间,空间北面有一个老砖砌成的台子,台子上放着一个淡黄色的小瓷碗,上面有众多图案,因为它们的处于也把这些空气带回去,那个小瓷碗,肉眼可见地出现了这些细碎的小裂纹儿。除了这个台子和台子旁边的小瓷碗,再也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村民口口相传的墓葬内的石人石马、棺材、陪葬品等,一个也没看到。不死心的她们又再次往下挖了一两尺,仍然一无所获。连那些唯一的小瓷碗也让路过此处的一个村民拿去了,最后只能无功而返。清贫的刘因到底有没有其他随葬品,他的墓葬到底有没有在墓中,墓道内到底有没有石人石马,至今依然成谜。
刘因墓地最初的样子,早已在时光的消弭中消散殆尽,贾彝捐俸立下的石碑也唯有苏天爵撰写墓表的白石碑以及赑屃出土了。另外两通白石碑不知去向。至于孙征君倡导修建的静修祠及教堂内刘因先生端坐的雕像被埋葬后下落不明。两块青石碑中,垫脚石那块,踩踏了近五六年,字迹已经无从区分。断成两截的青石碑,字迹亦有缺失,意思只能大致看个一般:碑首为“以垂不朽”,正文内容:……先生倡议建祠,每遇清明,阖邑绅士会同祭扫:无稽欣逢邑侯刘老父师敬礼先贤留心……例今抄录,金并原呈勒石,以垂不朽。
入润杨白桐陈士风
*成文出版社重印本1969年版卷一《邱墓》中记载:元儒刘静修墓在沟市村,即“波潆贤冢”也。中有碑,天顺八年(1464)大尹林景修筑垣墉。天启丙寅(1626)孙征君倡邑绅士建祠宇三楹于墓南,内塑先生像,庭前植柏,门外竖坊,题曰:“山高水长”。每岁清明节,本县同绅士祭之。有墓表。
很明显,这块青石碑是隆庆丙寅年孙征君倡议邑人绅士为建静修祠时所树,入润是杨白桐和陈士风。
杨白桐、陈士风似乎早已查无可考,但这块青石碑是立在教堂门前左侧的。据沟市老支书回忆,祠堂被拆毁之前,静修祠堂的原址是,大正门是一个牌楼,上书“山高水长”四个大字。进入后是一个过厅,厅前植有两棵松树,穿过过厅,院内植柏,步行数十步,就是大殿,踏上台阶,两侧各有一块石碑。正殿两旁是东西配殿。殿内正前面是先生铜像,两旁配飨之人为邑之先贤李伸、张绍烈。
李伸是张绍烈的同学,师徒四人都曾上书宰相,力荐乡贤刘因从祀文庙。二人均为静修先生同乡。在孙征君的倡议下,均配飨在自己敬仰的裔孙静修祠堂内。接受世人祭祀与供奉。
介绍完墓内和祠堂的状况,有必要说说刘因墓的详细位置和面积了。刘因墓地古称“贤冢回澜”,是容城古八景之一。位于沟市村西南,拒马河水库东岸,面积为12亩。之所以确定为这个数字,一是由于乡人说十多亩,二是由于刘因及其父都精通堪舆,墓地又是风水。所以不会忽视阳奇阴偶的规律。刘因的诗中就曾发生过这种的词语“乱多治少君知否,阴偶阳奇理自明”。
从村民口中得知,刘因墓地有三奇,一奇:拒马河水曾肆虐过多次,淹没过不少庄稼,但刘因的墓地却未曾被淹过,水冲到那块墓地,就绕开了,这只是“贤冢回澜”名称的来历。二奇:驮着墓碑的赑屃头部,用右手敲击时,会发出水银的声音。三奇:有风刮过时,周围的庄稼会朝着墓地俯下身去,好像在鞠躬。
728年来,刘因的陵墓和寺庙,从清朝到破四旧被破坏之前,凡是到容城履职的干部,都是先去刘因的墓园教堂供奉,然后才跑到衙门或*大院办公。破四旧被破坏殆尽后,很快就挪作他用。后来又再次在里面建大学,建服装厂,建楼房。到目前,具体的界限范围,已有些模糊不清。只有汩汩滔滔的拒马河水日夜奔流,无止无休。站在大堤之上,不由人不想到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哀叹!但我又无比知道,乡贤刘静修先生人虽远去,高洁的品格与绝世的才气却已经重生历史的时空,深植我辈人心中,永垂不朽!
修改于2022年2月16日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