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者为匾、竖者为额”,匾额的形成历史古老,起源于秦汉,被誉*内建筑物中的“眼睛”,在世代相传的演化中,无论是成为君主对贱民的奖赏、官吏对下属的褒奖,抑或是儒者雅士警勉自立,民间的礼尚往来,匾额都以其凝炼的文辞,精湛的书画,深邃的寓意向世人展现着特色的手工技艺、深厚的文化积淀、无穷的戏剧活力。
眼前这位潜心雕刻的艺人,正是北京省技术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协会特色匾额对联制作手艺项目传承人常士光,河南邓州人,出生在碑文楹联制作世家匾额的作用,自身雕刻石刻对联已有20余年。常士光的母亲经常跟随外祖母学习木匠、刻字、雕花,博览众长,将雕刻匾、雕梁画栋、油漆刻字等工艺融为一体,形成了传统鲜明的牌匾楹联制作技艺,小时候常士光一直帮助母亲打下手,所以得到母亲的教诲最多,影响最大,耳濡目染下,对牌匾楹联制作手艺也产生了兴趣。
匾额楹联的制作流程是民间综合性技艺的展现,其制做技艺需要经过大量的累积与演变。好的石刻书法不仅令人欣赏到凝练而传神的题词,而且完美地展现艺术家俊逸的书画。还凝聚了语言、书法、绘画雕塑美术的三度审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传统的手工匾额对联蕴着文人墨客的美术文化创作,又交融了制匾艺人的娴熟技艺与勤奋劳动,具有很大的技术文化研究与保护价值。
雕刻石刻对联,一双巧手必不可少,不仅要会木工制作,还要有彩绘手艺和艺术造诣,更应该高超的审美。常士光勤于钻研,坚持纯手工雕刻,丝毫不敢懈怠,精心构思出大量的精巧匾额对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欢迎。
用他自己的其实:“做人先学人品,从艺先学艺德,牌匾是一张门脸,要求制匾者不能怕吃苦匾额的作用,一定要精益求精。”他也曾给儿子跪地立誓,“一辈子一心一意只做这一件事,我也做到了。只要有一个人偏爱,我也会坚持到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强,传统手工匾额楹联制作正处于濒危状态,老一辈传承人年逾耄耋,或是迫于生活压力而改行,年青一代对于制匾书法技艺缺少了解、鲜有问津,传统手工雕刻牌匾费时费力,导致这些追求利益化的年轻人都不愿参与,另外工业化机器雕刻技巧的普及,对传统手工雕塑匾额冲击极大,传承遭受着后继无人的危机。因此保护传统手工彩绘匾额对联技艺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文旅融合的现今,我向往传承的石刻对联不仅是简洁的悬挂,而是能以变革的形式融入我们的如今生活,让具有特色民族文化的符号在现在的市场中大放异彩”。常士光用匠心传承着千年匾额对联文化,用刀的语言讲述毛笔在白纸上的故事,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心静静守护他的手艺,他将再次在传承的道路上探索。
为继承与保护传统砖雕楹联制作手艺,河南省技术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协会将研发创新匾额楹联的制做,通过新样式、新工艺、新风格、新书写等方式让传统匾额楹联成为新时代最打动眼球的闪耀“新招牌”,将与商圈、景点、建材、建筑等合作,创作一批时代精品匾额对联,让河南匾额楹联传统制作手艺焕发出非常鲜艳的时代光芒。
河南省技术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协会旨在于发掘河南科技文化遗产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科技价值,利用现代技术方式和技巧进行学术研讨、研究、交流与保护开发工作,促进我省技术文化行业的演进与繁荣,促进我省技术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团队的壮大,促进技术文化与经济发展相整合;为会员和技术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者服务,为河南科学科技演进、文化事业繁盛、旅游开发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在推动中原崛起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