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民 文/图
匾额起步于秦汉时期,发展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匾额又称牌匾、牌额和匾。通常是木质木制的板上题有文字,置于门楣上或墙上,起装饰作用,标明建筑的性质,或纪念某人或某事件,它是表达义理、情感的文化载体。彰显文化氛围的匾额有“古建筑的灵魂”和“古建筑的眼睛”之称。早期以竖匾为主,直到宋代以后,横匾才开始成为主流形状。但也有木质对联以竖为主,安居古城的匾额也概莫如此。
据当年参与拆重庆铜梁县安居波仑寺的波仑村基本农田建设民兵连(简称“基建民兵连”)民兵张世福回忆:波仑寺是1966年秋天拆除的,当时确看到过“顶上圆光”和“波仑寺,鲁班修,安居风景赛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的木匾,我们一个排三十多个民兵,在连长练帮智(已故)的带领下,拆了一天完成任务,不久,还拆掉了山下的牌坊垭口的一座石牌坊。
时任四川铜梁县安居区赛龙公社波仑村(今重庆铜梁区安居镇龙兴村)村委会主任刘德开介绍:早年因为木材稀缺,所以广泛收集包括寺庙和宫观在内的民间木质匾额和木质对联,通过加工改变用途,六十年代中后期,按上级政策,拆除搞“封建迷信”的场所,就组织村里的基建民兵连去拆的,拆完后,我叫民兵把地上散落的古匾及其它还能用的木材搬回本村小学做了长板凳,好点的灰瓦捡回去翻盖了漏雨的教室……
喜欢研究安居古城风土人情的安居老知青吴晓文追溯道:我青年时代就听有文化的安居耄耋者摆过龙门阵,说波仑寺挂有清代翰林吴鸿恩题写的“顶上圆光”、“丈六金身”和“本来面目”等寺庙类匾额,有的在六十年代被当时的*有关部门喊人搬去建了油房坝的公房,有的边角木料就拿去当柴烧了。
今年80岁的退休老师吴科瑞回忆说:吴鸿恩题写的“吴家祠堂”和祠堂内的“敦睦堂”匾额牌位均被某发电厂拿去充当减少机器振动的垫板,明清时的安居县衙匾及正堂匾也下落不明;还有因后人不重视,没有妥善保管,导致丢失,比如“当代草圣”于右任在安居为朱纯修在西街开办的“庆源和”大药堂题写的“国药济世”和冯玉祥将军述志兴怀的“还我河山”的题词木匾至今也不知“匾”落谁家……
而今84岁的原安居镇镇长周光才、86岁的原安居区赛龙乡小学(今并入安居小学)波仑村校退休刘宗玲老师、安居古城文化研究学者胡履中(80岁左右)和自称拆寺那天,正在波仑寺山顶玩耍的铜梁区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安居镇回收站负责人周祖明面对笔者的提问时,也大同小异地如是说。
铜梁匾额独树一帜,今匾额博物馆收藏的平滩镇片区的匾额,均是古代安居县的管辖地域的匾额,因建平滩人民粮仓而集中保存至今,曾被*家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誉为“中华第一匾廊”,今天安居古城的“匾联文化”也是铜梁匾额的重要组成之一。目前,幸存的木质匾额和木质对联,尤以渝西著名收藏家曾凡久陈列在湖广会馆内的清代木匾较多,另有原琼江书院、科甲坊旁各一块,笔者梳理了一下,大致有如下四类:
第一类:由名人题写、具有浓郁文化性的实木对联和匾额。 以“晚清第一名臣”和自称“淮生”的*潘题写的对联“诗歌甘棠美召伯,门垂碧柳似陶潜”(陶渊明)和吴鸿恩题写“琼江书院”(现在铜梁区匾额博物馆)为代表(见下图)。
第二类:是军政官员赠送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贤和贺寿匾。据叶作富、王万明、李明忠、唐道伏、彭强等作家编撰的《铜梁匾额》记载:军队代表性的有1924年仲春,时任*联军各军前敌总司令兼川军上将总司令熊克武、*联军川军上将代总司令但懋辛、*联军第一军第一师中将师长喻培棣、*联军第一军第二混成旅少将旅长张冲、*联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旅少将旅长李萼及*联军川军司令部中将参谋长陈道五(又名陈达三)等6名将军,联名为安居镇石梁村(今属少云镇)出生的时任川军第三团上校团长*淦的母亲陈太夫人满60岁赠送的“萱阁凝辉”寿匾(现存铜梁匾额博物馆,见下图)。
政界以翰林院特授铜梁县正堂范德全为当地一名“七秩晋一”(即71岁)、名叫“香泉先生”的长者题写的“望重乡闾”(现挂于安居科甲坊旁的“诗书堂”门楣上),据此匾的收藏者王嘉峰讲,这块匾疑似县官赠给安居王家人的长辈的;还有乾隆五十三岁(公元1787年)次丁未初夏月吉旦(初一或良辰),当地某乡贤之妻刘周氏六十华诞立的“松竹葱荣”木质横匾为代表,由四川重庆府铜梁县正堂加三级随带军功加三级加五级纪录温清题写(见下图)。
这类匾彰显的是中华民族尊老敬长和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和谐社会思想内涵的体现。第三类:是移民会馆管理层(总理和首事)疑似赠给当地商船公所的木匾。比如湖广会馆总理、首事送给商船公所的“利济川江”(见下图)。
安居乃琼江、涪江交汇之地,遂州(今遂宁市)至古代江州(古渝州、旧恭州、今重庆)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航运发达,这类匾额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第四类:只有匾名而无款识的木牌。比如“永锡安澜”(见下图)
匾额的款识包括匾面的上下款、印章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准确解读匾额的重要依据。款识最早是指钟鼎器上的年代,后逐渐被使用在书画、匾额中。正式的匾包括上下款,上下款中又包含题匾者、受匾者、立匾者、年代等大量信息。历史上,铜梁区安居古城曾出现“无处不匾”和“无门不匾”的盛况。饱经*乱和兵燹之后,劫后余生的木质匾额和木质对联幸存不多,主要以清代和*的黑漆金字的木质横匾较多,制作方式多为素匾、金字匾、雕刻花边的金匾。字体大多以楷书为主,它具有敦厚大气,寓意深远,措词文雅,笔法遒劲有力,雅韵饱满和庄严易识鲜明特点,同时,巴人的粗犷和蜀人的灵隽温文,也能从中领略一二。
作者简介:胡卫民,笔名胡煮喜、石敢当、鱼肚白,重庆市铜梁区人,曾入鲁迅文学院和巴金文学院进修,重庆新诗学会会员、重庆诗词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铜梁区诗词学会理事、铜梁区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和安居古城文化研究会理事。
编辑:祝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