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正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义县博物馆里人潮涌动。这里举办了一场刀刻匾额书法展览,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展览中展出了60多件作品,这些作品均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邹双印和邹双勇兄弟创作。观众们得以近距离欣赏匾额书法雕刻技艺的独特魅力。
展览亮点
展览内容十分丰富,众多书法大师的佳作得以呈现。王珣的《伯远帖》木刻,展现了晋朝书法的飘逸与洒脱;乾隆皇帝的书法木刻,流露出皇家风范;张旭的《肚痛贴》木刻,笔触狂放,跃然纸上。这些作品不仅艺术价值非凡,更让观者感受到了不同时期书法的独特韵味。
展品涵盖了楷、草、隶、篆等多种字体。这些字体经过刀刻的精心打磨,各具特色。展品总数超过60件,字体种类丰富,形态多样。无论是偏爱庄重楷书的观众,还是喜欢奔放草书的观众,都能在此找到他们心仪的字体。
匾额渊源
这块匾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常被誉为“门楣上的文化珍品,梁柱间的家国情怀”。自汉高祖刘邦让萧何为未央宫题写“青龙”“白虎”匾额那一刻起,它便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明清时期,匾额的使用变得极为广泛,几乎每扇门、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明正德八年,在安义县城潦河南岸的板溪邹家,邹开泰老先生在板溪码头开了一家匾额书法雕刻店匾额书法有什么特点,店名叫“板耕斋”。从那时起,邹家的子孙便继承了这个行当,代代相承。这项技艺在邹家传承了数百年,已经成为了家族的珍贵文化传承。
雕刻特色
邹氏家族在匾额书法雕刻方面颇具特色,尤其在选材上别具一格。以“板耕斋”的邹氏兄弟为例,他们选用的是历经传承的书法珍品作为雕刻的主题。这些作品汇聚了众多书法大家的笔迹,包含了多样的书法流派,内容相当丰富。他们挑选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书法历史上的佳作,凭借高超的雕刻技艺,将这些建筑在匾额上,使得这些经典作品生动再现。
此外匾额书法有什么特点,是材料选择阶段。工匠们会细致地挑选那些拥有自然纹理的木料,例如香樟、香柏、花梨等。这些木料各自拥有独特的纹理和质感。工匠们经过严格筛选,让这些材料与书法作品相互衬托,显著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品质。
独特刀法
“板耕斋”所创的“白文勾形刀法”是其独特的技艺。这种刀法能够生动地表现出书法挥毫时的动态和意境之美。刀刻出的笔画形成了斜面的白文“勾形”。在雕刻过程中,无论是起刀、行刀还是收刀,每个环节都严格依照书法的规范进行。
刀刻的力度有轻有重,深浅不一,它能将书法作品的形态、精神、意境以及艺术家的情感思想,通过刀刻技艺形象地展现出来。每一刀都蕴含着工匠的辛勤付出,让匾额上的书法仿佛充满了生机。
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它是民间文化的珍贵遗产,每一位传承者都有责任守护这份文化。邹氏兄弟也不例外,他们对非遗的传承工作极为看重。
他们无私地教授学生和老师匾额书法的雕刻技巧,涉及安义县18所学校。另外,他们在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门技艺,保证这门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展览意义
此次刀刻匾额书法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邹氏兄弟的木刻技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并且,也推广了匾额书法雕刻技艺的文化精髓。而且,这次展览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近距离体验和欣赏“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
文化遗产日这天,我们举办了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大家对“非遗”文化更加关注了。真希望这样的展览能常办,让更多人爱上“非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