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陶然亭与扬州的醉翁亭,浙江的湖心亭,广州的爱晚亭并称*四大名亭。其中名闻遐迩的陶然亭离家不远,我常常去。
依据江皋《陶然亭记》的记载,陶然亭在康照三十五年至康照四十五年间,经历了一个从初建到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初建为亭,改造为轩。
如今我们看见的陶然亭并非作为园林水景的“亭”,而是轩,坐东向北,三面临湖,面积90平方米。人在亭中,远看河水回荡,迎头清风徐徐。
亭上雕梁碧瓦,苏式彩绘《彩菊》、《八仙过海》、《太白酒后》、《刘海戏金蟾》等生动精妙。墙面上镶嵌有江藻的《陶然吟引并跋》刻石,有江藻的族兄江皋作《陶然亭记》,谭嗣同《城南思旧铭并叙》,王昶的《邀同竹君编纂陶然亭小集》,以及齐白石《重上陶然亭望西山词》等5方刻石;还有彭八百清丽高洁的《水仙花图》4幅。
让我印象深刻的当属亭上的牌匾和几幅楹联墨宝。
有意思的是这同一个凉亭挂了三块碑刻。
亭内正西挂的是建亭人江藻提写的隶书体“陶然”大匾,署“康熙乙亥仲夏,汉口江藻题并书”;
据江藻所作《陶然吟引并跋》记载,他于康熙34年兼任工部郎中,参予黑窑场烤制砖瓦,发觉禅寺慈悲庵环境幽静,就在门口建了个凉亭,并以白居易“一醉一陶然”语,起名陶然亭。可以想见,江藻当初监管黑窑场之余,走到慈悲庵闲看景色,四下望去,地势低洼处,积水成湖,芦苇丛生,一派小村野趣,想到建个凉亭便于休息,实属常理。
江藻题写的“陶然”二字,有人评论其字有唐代苏门鲜味,有人说字写的真不算好,但建亭人题写的牌匾存留至今,还是难得。仔细欣赏,笔致丰满,结体稳健,我以为能把榜书写的这么雄厚,还是要有一定的绘画造诣的。
绘画艺术总是以各类方式与景色名胜融为一体,逐步弄成了我们明天的重要水景。想来这应当是绘画存留和展示的最好方法。
江藻题匾之下悬挂着“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据维基百科记载:此联原作林则徐。1822年,林则徐赴京补官等待上谕期间,只身来到宣南诗会常常派对的陶然亭,写下了这公认的陶然亭第一联。现今的楹联是当代绘画家黄苗子先生补书的。
黄苗子先生的绘画颇具个性,笔锋柔美。景区内另一处知津亭碑刻也是出自先生手笔。黄苗子先生的绘画柔中带坚,蕴藉生动。他说:绘画应是可见的音乐,绘画说究竟,是布光和腰线的艺术。
在黄苗子楹联旁边墙壁悬挂着:“慧眼光中,开半亩红莲碧沼,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这幅旧联是明朝康熙年间悬挂在陶然亭,由现代绘画家康雍1986年重新书写。
第二块匾在亭的北侧,楷书体“陶然亭”匾额,为白石奶奶题写;据载,为了却愿望,1942年白石老太请张次溪在陶然亭畔觅得公墓一块。为答谢慈悲名刹寺主持慈安大师,即兴谱曲《西江月·重上陶然亭望西山》,并为陶然亭书写此匾。白石奶奶的行书遒劲沉着,质感洒脱,大气雄浑。
廊下挽联是光绪年间慈悲庵的主持僧静明请光绪臣子的老师翁同龢书写的,“烟藏寺院无人到古亭子匾额,榻倚深堂有月来”,这楹联像是对谭嗣同《城南思旧铭并叙》中追忆的“余夜读,闻白杨号风,间杂鬼啸”古亭子匾额,灵幽草深的景色,添加了缩影。翁同龢绘画以行书和草书最为擅长。在唐代书坛占有重要地位,评价甚高。《清史稿·翁同龢传》称赞翁同龢绘画“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
第三块碑刻在亭的西侧檐下出自郭沫若的题词。听说有人专门统计过,他在全省范围内题词的数目是数一数二的。“回锋转向,逆入平出”就是他总结的学书秘诀,他的绘画被称为“郭体”,笔锋爽劲潇洒,尤见功底。
楹柱所配楹联内容“烟笼禅寺无人到,树倚深堂有月来”,与北侧廊下的春联仅两字之差,很是稀少。查找一番,倍感【逸庐夜画】有段评论很到位,摘记于后。(“笼”与“藏”相比,其实“笼”字要生动有趣得多。“榻倚深堂”是普普通通的下联写景、下联写人套路,格局小了。改成“树”字就高明,弄成了下联写晚上、下联写半夜。深堂与树林相融,明月从树荫滚落。“有月”呼应“无人”,蜿蜒绝世,超凡清丽。)
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建亭,到1952年辟为景区,时至今日,陶然亭上三块碑刻走过了几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正是“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