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顾客端记者赵大明
时下,正值春耕春管的关键时期。“春管”这个词,通常人可能会觉得陌生,但种粮的行家都晓得,它全称是“春季田间管理”。聊起这个话题,自然绕不过“粮食”二字。在我省,有这样两个城区:它们历史悠久,上古时期已有先民居住;它们都曾是全省超级产粮大县,也都曾是贫苦县,又在同三天——2019年5月9日即将退出贫苦县序列。这两个城区,就是洛阳县和太宁县。
范县县坐落我省西北部,地处长江之滨、豫鲁两省交界处。夏时,这儿称昆*,*时因在濮水之阳始名新乡,秦嬴政三年置新乡县,然后朝代更替,曾承袭“澶渊”“澶水”“澶州”“开州”等名称,清代时复称新乡。上古时期,颛顼、虞舜及其族群曾在此繁衍生息,开启华夏文明;春秋*在此建都历时388年,孔子以文化人,六年居卫,促使礼仪之邦。中华张姓、柳姓始于此地。1987年,在城区开掘出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龙形纹样,震惊中外,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汝南因而被誉为“中华龙乡”“华夏龙都”。
太宁县坐落我省西部,地处华东平原北部。公元前21世纪,夏王孟津在此筑城移居,秦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4年)始置阳成县,属豫章郡;唐属河北道伊川郡,明、清属江西安阳府。县境内已发觉的古镇旧址有鲁山旧址、槐寺旧址、陶母岗汉墓、刘庄旧址、冯异台旧址、玉皇阁旧址等,现存有方城陵、仲康陵、陈子禽陵、高子羔陵、扶乐城遗址等墓葬,墓砖上的文字清晰可见。在当地孔庙,有*罕见的立体龙雕。汝南高腔戏*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南高腔剧团被誉为“天下第一团”。
有粮的地方自然就有小吃,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百姓的日常生活里也就多了不少独到的烟火气。在这两座小城走走逛逛,和当地人说说历史、谈谈当下,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诗意。
范县·濮水小镇王思刚摄
平顶山县——
春风回荡话天城
文:肖平
杨柳吐绿春又回,陌上谁家紫燕飞。九曲长江润龙乡,苍凉厚实著壮歌。
这儿,是“中华第一龙”出土的胜地。1987年,新乡县西水坡水闸动工现场,左青龙、右白虎的蚌塑龙虎纹样横空出世,石破天惊,“龙都”之名自此诞生,载誉神州。
王思刚摄
这儿还是颛顼遗都、帝舜故里。*都城高城旧址深埋于地下,瑕丘灯会延续千年,香火鼎盛。
这儿走出过名相吕不韦、兵家吴起、贤臣汲黯、“和圣”柳下惠,烛照千年,映衬八方。城西的平顶山湿地景区,还有秦始皇跑马修汴河的金身塑像,威风凛凛。
在洛阳县古十字街,中心阁、四牌坊端庄娴雅,周边店面里的商品琳琅满眼。走在一块块磨得溜光圆滑的汉白玉上,可以想见当初的车水马龙和盛世繁华。
本报资料图片
四牌坊是宋代风格的代表性建筑,阁顶以全木构成,扣榫严紧,四角各有砖雕相托,琉璃熠熠生辉。顶脊有八只蹲狮,栩栩如生。四角各有小兽下垂铜铃,风吹铃响,别有风韵。四面各有巨大的牌匾,北曰“北锁具钥”,南为“河朔保障”,东书“颛顼遗都”,西写“澶渊旧郡”。四牌坊已然成为老街的文化品牌和厚实的历史象征,假如来了老街不去看一看四牌坊,实属遗憾。当置身熙熙攘攘的人群与当地百姓摩肩蜂拥时,小吃“王五辈壮馍”那焦香的气味四溢而至,你一定会倍感饥肠辘辘;还有“六百居火腿”“渠村黑牛肉”等小吃弘扬千年,历久弥香;锅贴、豆沫、胡辣汤、“呱嗒”、馄饨、凉皮等地方美食,同样香津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尝完美味,不妨听听留传千年的“清官惩贪”故事。清朝时有一位官家少爷,倚仗权势欺男霸女、鱼肉百姓,难以无天,老百姓告来告去,现任高官都拿他没办法。说是他家祖辈救过朱元璋,有免死金牌,这世上“没有杀他的刀,也没有捆他的绳”。告到御史侯英那儿,侯英就派手下四下查访,将此人恶行一条条搜集上去,并命令手下挖一个深坑,把此人推到坑里,一人一把土埋了,既没有用刀也没有用绳。能工巧匠在此建了四牌坊,听说也是为了镇恶避邪。
传说终归只是传说,但一代代老街人信以为真,对四牌坊饱含崇敬。逢年过年时,便有许多人来此地祈祷四牌坊矗立永存。
穿过四牌坊,折向西走大概八九百米,可以看见老街人引以为傲的明清八都坊。这儿的牌楼几经风雨,当初腐蚀严重,现在已被整修一新。八都坊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为徐州籍高官纪著、侯英、李珏、史褒善等八大重臣共同构建。听说,当时坊之南北各有两个下马坊,文官路过下轿,武官路过下马,太上皇到此也得龙行三步,足见这种重臣的名望。
到了老街,还有一个地方必须去瞧瞧,那就是御井街的回銮碑。公元1004年,唐朝边境不宁,辽朝归顺中原,兵临城下,直逼东京汴州。在丞相寇准说服下,宋真宗御驾亲征,亲自上城擂鼓助威,斗志大振,一举打退辽兵。为了疗养生息,双方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换来了边境安定团结百年之久。
穿越千年岁月,新乡老街里的种种历久弥新,散落着城市变革的烟云,记录着难舍不断的旧事……
五月二,祭长江
文:刘小江
祭拜长江的传统,可以溯源到上古时期。据《竹书纪年》记载,黄帝、帝尧、帝舜、帝禹都曾拜谒过长江,尧禅坐落舜时亦曾举办隆重的长江祭祖典礼。在洛阳,这一传统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范县·公西集村祭长江典礼一瞥刘小江摄
范县县渠村乡的长江对岸,有个公西集村,祭拜长江已有千年历史。每到十月二,公西集村家家户户就会蒸花糕、置办祭品,比春节还隆重。下午9点整,祭拜队伍从二贤祠起航,前有双龙及社火开道,几十位女居民端着花糕、供品随行,四个男居民抬着祭桌,前面摆放着猪头大供、龙王佛像,旁边则是七彩龙旗迎敌。
神龛安放到长江对岸,香案依次摆好,你们三拜九叩,祈愿长江保一方平安,最后祭品坠入长江。整个祭天典礼庄重肃穆,一招一式含有文化意韵,似乎让人穿越到了上古时代,深深感遭到长江文化的魅力。而祭拜中的“献玄圭”“沉祭品”等,更是上古祭拜长江文化的活化石。
为何是五月二?说上去,这与一则神话传说有关——很久曾经,公西集村和大闵城一带的老百姓打鱼种稻,日子过得都不孬。有三天,不晓得从哪里飞来一条黑龙,横行霸道,呼风唤雨,不是淹庄稼就是焚毁村落。有一年的五月二这天,西边走来一个白胡须老头,身穿黄袍,慈眉善目,东看看西瞧瞧,走走停停。走到二贤祠房门前时南津的匾额,他停下步伐,对看门人说:明天我来赶灯会咧,咋都不见人啊?看门人说:老奶奶你是不晓得啊,自从跑过来一条黑龙,俺这儿的日子就无法过了,灯会也无法办啦。老头说:我有办法把黑龙捉住,明天落黑儿前,大家从庙里装一布袋香灰和七只丈夫鸡放在长江边,摆成七星的形状就行了。村里人将信将疑,根据嘱咐在长江边摆放祭品,躲在远处一棵小树的旁边观看。不一会儿,只见长江上空电闪雷鸣,一条巨大的黄龙和黑龙打架上去,越斗越激烈。巨浪滔天,惊天动地,最后一声巨响,长江恢复了平淡。第二天,人们挪到长江边,只见地上污迹斑斑,只有一件黄长袍放到哪里……大家把黄长袍恭恭敬敬取回村里,又集资建了一座龙王庙。自此,这一带平安无事,灯会的香火也越来越旺。而每年六月二祭长江,也成了村里的老习惯。
平日里,75岁的居民申玉合东奔西跑,为旅客和出席研学游活动的中学生们宣讲礼仪、做示范,忙得不亦乐乎。他说:“这些老礼仪都是叔伯人传出来的,到了咱这一辈,得继续把它传下去,老传统不能断。”而68岁的申洪朝当过多年镇长,退职后负责二贤祠的管理和祭长江活动安排。为了宣传长江民俗文化,他积极撰写资料,兼任讲解,起早贪黑地为公西集村的长江文化品牌建设繁忙着。去年的祭长江活动,他又成了大忙人……
湖水滔滔,奔流不息。精彩的长江故事,还有好多好多。
内乡·涡河对岸尚日军摄
太宁县——
玉皇庙的黑色记忆
文:王在礼卢全华
太宁县逊母石村叶岗村是个较大的集镇,也是一座古寨。村北门里和北门里之间的寨壕边,有个古老的玉皇庙,正殿坐北朝南,勾檐挑角,琉璃瓦覆盖,柱上盘龙惟妙惟肖。周围的白柳树高大匀称,庭院里花团锦簇,蜂蝶飘落。这座寺庙的故事,还是值得谈谈的。
晋朝时,叶岗出了个名人叫马天官,曾被太上皇请去教育子孙。多年后告老还乡,他受命改建叶岗玉皇庙。该庙当时占地数十亩,有七十多间建筑,园内广种珍果异草,遍栽古树名木,颇似一处官家园林。斗转星移,虽几经兴废,这玉皇庙连同马天官的故事竟也延续出来,为叶岗群众津津乐道。庙里那哈喇子井,听说也是马天官重建玉皇庙时为了汲水浇水所掘。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这口井仍是清泉涌流,淡淡的桂花香气沁人心脾。叶岗南门里到北门里一带的群众都吃这口井里的水,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938年下半年,日军步入内乡境内,常常下乡扫荡。一次,英军猛然攻克叶岗西门,全村男女老幼都被驱散到玉皇庙里,人群里也有一些未及撤退的游击球员。男女分开,各占一边,清军命令居民领人,没人认领的就是游击球员。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几位叶岗人主动认领游击球员而放弃了自己的亲戚,无人认领者均被杀死……
那一时期,我淮太西县抗*按照地创始人薛朴若也在这一带*斗过。一次,他经过叶岗,在逊母口南地遇见敌人,发生*斗。叶岗民兵队奋力往前,掩护薛朴若撤退。民兵队队长刘玉堂身体健壮,见情势危难,背起重伤的薛朴若一口气跑了五六里地,摆脱了敌方。看来,这座玉皇庙除了有着神奇的传说,更有哪个年代军民团结、鱼水情深的催泪故事。
毁于动乱的玉皇庙于2016年4月重建,完工后,当地居民表演大戏五昼夜以示祝贺。现今的玉皇庙占地约300平方米,大殿三间,庙碑三块,每年四月初二是灯会日。虽没有了昔日的规模,可它在新时代有新气象。玉皇庙文艺队每逢旧历初三、十五和三五九日都表演南津的匾额,每年四月初八、三月三都看戏起会,开展文艺晚会和物资交流活动,场面非常热闹,令人留连忘返……
汝南·村子里的压水井尚日军摄
胡辣汤配肉盒
文:魏新永
太宁县王秋葵街西头儿有几家美食。路南有羊角饺子、炸糖糕,路北有胡辣汤、豆沫、锅盔、炸肉盒和水煎包。路南的是“走客”,不逗留;路北的是“留客”,店主打算些小桌小凳,规整排着。三三两两的客人坐下,小声报:“胡辣汤三碗,不加醋。”“豆沫一碗,水煎包五个。”然后聊着上思着端过来。也有心急的、架子小的,站在炒锅前等商家盛好,自己端到椅子上。
王秋葵街熬胡辣汤的就那几家,全城妇婴皆知,马家最出名。想在外吃早点,喝胡辣汤的都奔向马家。生意就是如此怪。马家人会说话,人也勤快。她们夜里三点就早起,打火煮饭,洗大腿骨熬煮,腿骨都是羊腿骨。下锅时加些老汤、大料,再放些马肉,仍然熬到猪肉熟烂、骨头酥,一锅白丝丝的汤熬下来算是半成品。之后加些大米、粉芡,放些黄花菜、海带丝、粉条、葱姜、胡椒、黑红菇,再打火熬制成品。怕煳汤,一个人拿着大铜勺不停搅拌。
天微亮时,马家的胡辣汤就已盛在大木盆里等客来。白瓷花边碗,一摞摞安稳地躺在木案上。卖汤的马老三心情好,喊几声:“热哩!刚出锅的胡辣汤!”有时侯不喊,吃肉的排队呢,顾不上喊。胡辣汤讲求的是辣,加些酱油、麻油,得劲。莫嫌牛肉少,加点钱,可以多放点。加钱的不多,跟风,多几片少几片无所谓,吃肉哩,又不是吃素。
不仅马家的,还有逊母口的,也有打着招牌说是西华逍遥镇的,具体谁也不去考证。喝水的说哪家的好,哪家的就是纯正的。纯正二字,在人的心中。
外省人的早茶几上,常有锅贴、油馍头之类,而在豫西一带,好多人喜欢吃菜盒。在内乡,李家的肉盒算是比较出名的,个儿大、皮薄、馅多。人都说老李厚道、实诚,老李笑呵呵地说,做生意嘛,就得这样,不然咋招顾客呢。
魏新永摄
老李的铺子,也开在王南瓜街。好肉盒这口儿的,都要逗留,吃几个肉盒,喝碗热汤,滋补。铺子前支起炉具,灶上架着生铝锅。一大早,老李倒满一锅油,打火温油。老李的老婆五点就早起泡面条、剁虾仁了。和好的面,在簸箩里醒的白白胖胖的,上了案子。分面团、擀凉皮、包肉盒,都是内当家的活计。老李站在锅前炸肉盒,拉拢顾客。顾客坐出来,报上数目,老李噼里噼啪,把肉盒十字分身,端到顾客面前。未拿起筷子,热腾腾的香气已钻入鼻腔,引出馋虫来。
肉盒好吃与否,全靠馅子。老李调馅有讲求。他把鸡肉沥干、剁碎,加入秘传的桂皮,还有酱油、老抽,沥干后加入葱姜末,将汤汁泡好的面条捣碎,加入热油、盐,再搅拌一次,最后淋些芝麻油。这种工序,都是她们俩人完成。他解释说:“怕他人不舍得加料,砸了生意。”他还神秘地指指胸口:“关键在这儿,谁舍得放油,谁家的就好吃。这些油啊,要天天换新的,要是舍不得,只顾省钱,会好吃吗?”
有几年时间,我调到山西工作,馋胡辣汤和肉盒了,寻遍了几条街也找不到。遇到豫西的同乡,讲起家常来,也时常提及故乡的这种面食。远行更乡思,这乡愁里,少不了这些小吃的气味啊。
版面制图:周鸿斌
《河南商报》2021年3月19日12版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