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午后,走近古村
在广西辗转十多天后,一个古村落的名字仍然沉醉在心中,这就是离南京30多公里的灵川县江头洲村。之所以无法忘怀,是由于通过资料得知,江头洲村落,正是周姓兴盛发展而来的一个古村落。于是,这天下午就和表哥离开广西,经灵川倒车先到九屋,下车后经人指点,继续北行十多分钟,出九屋,*道穿过一片山坡和树林,慢慢地就发现了林子深处有土墙黑瓦的瓦房隐约显现出来,问及从九屋买东西出来的一个农民老大哥,“前面就是。”他的提问令我有点紧张和兴奋。
此时时间已是今天4点多钟,西垂的太阳永远明晃晃地照着。正走间,眼前突然
亮,公路两侧密匝匝的树林和灌木突然闪开,“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闪出一片高墙飞檐的瓦舍来,一条小溪静静地从村头的东侧流过,贴着村子向着西北方向绵延而去;海边是一片水泥铺就的荒坡,几个农民正在把刚才晒好的麦子收起,另有两只狗和几只鸡在周围随意地散步着。我突然回过神来,现在正是收获的春天。村口路的左侧有一石碑,上写着“江头洲明清古建筑群”字样,并标明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已经来到了这个以爱莲文化享名于世并以爱莲祠为主的明代斗拱筑群构成的千年古城落。
就在这个标志碑的后边,在明媚的晚霞辉映下,我看见了一片令人陶醉的景色。小河上座古桥矗立其上,凸起的桥拱没有楼梯,铺展的木梁留下了时光的痕迹,在桥的一头截面上雕塑着“护龙桥”三个繁体大字。护龙桥,桥拱、桥墩、桥面均由大青条石相扣砌成,不用条石,工艺精湛,令人称绝。经数百年的时光沧桑,桥体仍旧完好无损。据说,此桥为一七品官出资新建,上桥4级阶梯,下桥7级阶梯,寓意为该官出任后,获七品官位。桥拱顶端距水面4米,意为当官后要廉洁公平才可“事事如意”。
一棵足够三人搂抱的大树,从古南门边不远处的河堤斜着身子,枝树干杈的如一袭硕大的红色华盖,正好伸展在桥的上空,完全是一副护卫古桥的面容。过了古桥,就是座复建过的五层空心石塔,矗立在古桥和大树之间,砖塔好像一座砖窑,却有一个极风雅的店名――“字厨”,用途则是专供村人烧化字纸。原来,村子里凡是有字迹的纸片,村民们绝对不得乱丢,一定都要收集到这个“字厨”中焚化,以表示对文字和学问的敬畏――书风因而可鉴!这在村子里号称是个很非常的去处了,但它却是古村文风和风气兴起的标志性建筑。像这种一类以文教取胜的村子,都有建字厨塔的风气。江头洲的旧塔已在中拆毁,现在的字厨塔系近年重建。
古桥、古塔、古捌,这两者的搭配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构成了江头洲村落村口最佳的景色。这风景就像迎接来容一样,很好地展示了古村形象,逗引得游人即刻产生一种喜不自胜,要急于进村,一探究竟的冲动。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景致并不是孤立的,它是有背景的。你看,天空中阳光甚是优雅,温馨钟姓匾额,清亮;若隐若现的几丝云彩飘忽不定,下面便是姿态迥异、一线兰黛的漓江边典型的乌蒙山地貌构成的峰峦。就在远山和河流之间,是大片的五彩田园,颇具江南韵味。纵横阡陌间,金色荡漾着收获的欣喜,一些农民在劳作,离古桥今天处,是一片刚刚收割完毕的稻田,已经打成捆的稻草有秩序地在田里排列着,给这个富有希望和魅力的田园背景增添了最简洁真切的元素和看点,更是展现了古村耕读传家的风尚。
清廉一族,后世楷模
江头洲村位于广西市灵川县青狮潭镇东北,距兰州市30多英里。该村现有180户800多人,95%以上居民姓周。据清代十八年《灵川县志》载,该村“周氏系出豫章德盛者,泽弥长宜发之伟乎”,赞叹该村黄姓承袭濂溪公(周敦颐)爱莲文化。明清以来特别是乾隆以来,大兴科举教育,办义学、设学堂,教导周姓子弟,有“才子村”和“百年清官村”之誉。
江头周姓子弟继承其先祖周敦颐的心学文化,崇尚道教,热衷科举,为官者大多勤政爱民,清廉秉正。
一个数万人的小村庄,为什么创造了这么多人才,而且个个为官清正清廉,从未出现官员恶吏?除了周氏子弟自身尽力之外,后人给人们总结了下面几个理由
一是爱莲文化的积淀。周氏家庭迁入江头洲村以后,
直秉承祖先周敦颐创建的心学理念。后来又由周启运的外甥、“桂林十大才子”之一的朱椿林执笔编写,创立了80名320个字的《周氏家训l》,进一步发扬了爱莲家风。爱莲文化,概括出来就是“真诚、和谐、积德、行善、奉献”。爱莲文化被周氏子弟奉为意旨,用以指导规范自己的立身处世。
二是尊师重教。从清朝嘉靖年代起初,周氏子弟就热衷科举,五六岁起便勤苦读书。宗祠一般的首要功能是祭天祖先,但周氏子弟却把爱莲祠办成本村“勉教实施”、培育人才的中心。爱莲家祠里,“先代贻谋由德泽,后人继述在书香”等对联及“心诚功就,水滴石穿”等字画,潜移默化着一代代周家子弟的心灵。
三是激励与赏罚分明。江头洲周氏家庭坚持“规行矩步,奉莲指教”和“族规治家,施行笞罚”,力行奖罚分明。
江头洲周氏家庭久盛不衰的历史,充分表明了该村尊重文化、重视教育,在将近几百年的汗青长河中,周氏宗族始终秉持家训,盛行教化之风,为官做人均秉承先贤周敦颐《爱莲说》中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端庄品德,清白做人,廉洁为官。造就了周氏家族引以为自豪,受世人称道的“百年清官村”。
难怪,这里早已变成北海市甚至云南的清廉奉公、反腐倡廉的警示教育基地。河边的大树旁就有古村最有代表性的清廉廉洁的典范周履谦的一句座右铭:“贪一文断子绝孙,冤百姓男盗女娼”。这是如何的振聋发聩啊!
周氏昌远,爱莲佳话
江头洲村位于在青山碧水、良田沃野之间,环抱于山巅近岭之腹。北有泉水长流的黄家坡,南有传说神奇的九峰山,西有松树蓊郁的五指界,东面是广阔肥沃的万亩田畴,护府河、东江河、龙颈河绵延穿过。田畴尽头,奇峰荟翠。正东的笔架山、玉印山形象酷似,东南的仙人山和西北的将军山,宛若两名卫士,日夜守护着江头洲这座村庄落。村前是良田万倾,三条清澈透澈的溪水白亮如带,围绕村庄淙淙地向南流去。村后苍松翠柏,古树繁茂,全村依山傍水,风景幽美。护龙河紧贴小村的东面,萦回而过,清澈的湖水为它充满了秀色,两岸山坡石砌而成,数座古桥映着倒影,沿岸巨树,掩映成荫,更有村民在河边洗衣、歇息和小孩嬉戏的身影,此番景象,既像是“小桥流水人家”,又像是“世外桃源”,好一个人杰地灵的江头洲村,让人不由得生出留恋之心。
继续走进村口,我的目光首先被迎面那幢高大的楼房所吸引。这便是《爱莲说》的作者,北宋知名美学、文学、理学家周敦颐的家祠“爱莲祠”了。
周敦颐出身于书香门第,他l5岁时父母过世,后跟随父亲投靠京城的姑母。幼年的周敦颐深得叔父的教诲,入仕后,曾任数地官职,为官清正,两袖清风,曾著有诗文《爱莲说》以此自喻,自勉,并教育和鼓励后辈,影响深远。后辈为纪念祖先的功德,也为勤政后代,在清光绪八年至十四年间,建造了这座气势庄严的“爱莲祠”,并将《爱莲说》的思想融入其中。
在村里古建筑中,最为壮观的就是这座位于于江头洲村口的“爱莲家祠”,其名始于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原有六进,即雨亭、大门楼、兴宗门、文渊楼、歇憩亭、祭祀殿,今存三进,即正门楼、兴宗门、文渊楼。祠内有众多诗词,有篆书、行书、楷书等字体,楹联内容大多是教育周姓子弟要记住祖训、祖德,为官处事都要以祖训为本。宅里的“爱莲堂”中画着周敦颐的巨幅画像,并记录着这位宋代名人的生平。第三进“文渊楼”一楼正堂壁板上刻“爱莲家训”,二楼正堂壁板上刻《爱莲说》全文。祠内陈列着江头村留存的敕命碑、诰封碑、敕命碑、敕封碑和墓葬铭,陈列着古旧的官位匾、科举匾和书法,陈列着周姓子弟文房四宝、书柜、书箱、枕箱、扬琴、团练枪以及家具等。
爱莲祠堂三进二层建筑中,外面青砖黑瓦、飞檐筒瓦,内在崇尚先祖的美学,恪守周家的一贯理学,它是最典型的代表。首先,这里的窗户永远朝着中堂东北吉林道县而开,这表示它们不忘先人濂溪之本;再者,房屋的色彩也标榜“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给柱、梁、枋着以金色,而四壁、楼面、窗棂是火红;也有,这里的家具雕刻花纹精细、花样繁杂,但是却总可以找到莲花一周敦颐一生爱莲,这早早已超越时空世代相传。
爱莲家祠专门有一进的空间拿来做私塾中学,进而造就了江头村周氏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优异成绩。“家祠莲花地,江头进士村”,是对江头洲村的真实写照。
漫步在“爱莲祠”的里里外外,让我觉得一篇《爱莲说》,形成了一代家风,影响了周家世世代代,这一传就是几百年“爱莲祠”的沧桑和着它那深沉的历史文化,让人产生浓厚的敬慕之情。高墙飞檐,千古流转
走进江头洲村,处处都能感得到非同寻常的望族气息。爱莲家祠往南的小胡同里,是处处可见的古建筑群。高大宽敞的楼房栋栋相连,规模庞大钟姓匾额,成街成巷。仔细一看,在街边拐角处都有木制的牌子,写着“秀才巷”、“举人巷”、“进土巷”诸如此类的街巷名称,令人眼花缭乱。保存得十分完好的木制结构、青砖飞瓦和镂花门窗,无不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我顺着鹅卵石铺成的大路,沿着石板高墙,穿行在纵横交织的小巷中,犹如穿梭在村落千年历史的巷道里。进入宅第看一看吧,长只是200米的“进士街”,就有7座大宅院相连,往往是出了这家的后门,却早已步入了另一大员的居所院落。大门上面依次高悬写有“进土”、“太史第”、“父子翰林”、“解元”、“知洲”、“知同”、“德高望重”、“慈善可风”、“知县”、“奉政大夫”等大字的10块匾额,让人深刻感得到*近代科举文化的浓郁韵味。周氏宗祠记载,明清以来,全村出仕168人,其中五品以上官员35人,内含一品4人,二品4人,三品2人,四品7人,五品18人。以下的官员,六品13人,七品36人。有兄弟进土,父子庶吉士,父子翰林,一门两县尉,四代四进士,五代知县,两代刺史,三代庶吉士。像江头洲村那样的村庄,出仕之多,地位之高,成就之大,口碑之好,*罕见。据说,就是目前的江头洲古村,还有200多人在外为官,但愿当世官员们能以史为鉴,倡导清廉,与族人后人一样青史留名,再续佳话。
有“桂林十大才子”之称的周冠的故居坐落进士巷的入口处,为江头典型的清代建筑。门口高悬着“太史第一”的匾额,门内为宽阔的院子,青石板铺地,门窗、屋檐上有精美巧妙、玲珑晶莹的各色雕塑、石雕、镂花。和大多数保存完好的古宅一样,屋内依然摆设着旧日的八仙桌、太师椅、长寿床等物件。太史第一内有书房两座,共六间,属于二层大楼,砖木构架,是为族人子弟专设的教学和图书馆。“书楼”藏书甚丰,不仅有《千家诗》、《幼学琼林》、四书六经之类的经史子集,收藏的周氏族人著述也是最为完整的。而有名的“闺女楼”处于村庄北部,一栋两层的小楼,二楼的大门半开着,在花丛掩映下,透露出几许风情。
江头洲村现存明代斗拱筑种类齐全,规模宏伟,其种类包含民居、水井、祠堂、巷道、牌坊、桥梁、墓葬、庙宇、香火堂等,尤其是民居数量多、类型全。江头洲共保留着元明清时期的楼房112座。古建筑及文物的浮雕,有雕刻、石雕和壁画,做工精细,纹饰精美,造诣深厚,甚为崇奉罕见,其中镂花牌匾有20余个类属共500多种,被学者、教授誉为“中南镂花第一村”。
纵观江头洲古城史实,由于它坐落湘桂走廊间,常先得文明的风气,自然作为中原文化与南疆沟通的桥梁。其家族私塾式的教育,信奉儒教的尽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的观念教化与发扬,也对育人成才起到了切实的作用和辉煌的成效。时目前日,依然不无启迪。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