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春光)
一、三台师范校址变迁
三台师范大学成立于1945年8月,到2002年停办,学校历经57年,培养了近万名合格的师资,为三台及周边县市的教育事业发展,乃至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演进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在这57年的时间里,学校三易其址,校址经历凡四处。
1945年大学成立之初明伦堂匾额是谁所书,校址设在三台县涪江小学(今芦溪中学)内。秋季招收中师和初师各一个班,学制五年,学生共101人,教职员11人。
1946年迁校于三台乡镇内前小湾街的龙王庙(即当时取名为学校上街的县人民武装部),利用教堂的楼房成为校舍。
1948年春又迁至市区东郊火烧沟*立十八中校区,校舍由几幢楼房构成。
1956年秋季,三台师范迁至市区原故居遗址(今下东街30号)。在此处办学46年,直至2002年停办为止。火烧沟原校舍交三台中学作为校医室及职工宿舍。
笔者根据清华学校图书馆典藏的《潼川府志》(乾隆版)和《三台县志》(*版)的记载,就三台师范这一阶段的现址,原故居遗址的由来,作一番梳理和介绍。
(三台庙会)
二、潼川府文庙
祠堂又名岳庙或城隍庙,是祭奠孔子的祠庙建筑;同时通常只是古代大学教育的中心,*近代“庙学合一”的场所,即府学或县学(又简称为儒学)便设置在此处。
据嘉庆版《三台县志》卷二《学校志》记载:
“学在县西北,宋大观初建,嘉泰四年重修,明洪武、成化、崇祯间先后增修,兵焚后残存大成殿”。“国朝(指古代)增修完备,康熙二十五年钦颁‘万世师表’匾额。雍正元年奉旨创建‘崇圣祠’,恭设五代王牌位,四年钦颁‘生民’,未有官署。乾隆三年钦颁‘与天地参’匾额,嘉庆四年钦颁‘圣集大成’匾额。先是乾隆二年前郡守武宏绪建修‘尊经阁’六间,四十五年,前郡守沈清任重修‘明伦堂’三间,皆有碑文,详载郡志。”
由此可见,潼川文庙始建于明代大观(宋徽宗赵佶)年间(1107年-1110年),至今俞九百年时间。明代万历、成化、崇祯年间先后增修或改造,但遭到*火焚毁之后,只残存下大成殿。清代早期对“文庙”进行了增修。康熙、雍正、乾隆先后钦颁诏书(嘉庆不止是在征*地立下纪功碑,也会在祠堂牌位,让世人记住清朝的正统和荣耀)、匾额(是清廷对大臣和读书人的优待方法)。不难看出文庙在历代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位于下东街的老街,为何说“学在县东南”?
让我们说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三台县城区地图:
*所有的古城建筑均是坐南朝南,潼川文庙的格局亦然,万仞宫墙正正对南边的“庙街”(后来的街名,位于学街的东端)。文庙围墙四周,南边是新街,北边是下东街,西边是府城皇庙巷(现在叫东升巷),东边的街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叫大学巷(现今已不存在了)。因此,整个文庙的位置确实是在城区东南。
我们再来看看嘉庆版《三台县志》里的“文庙图”:
在这幅图中,可以看见文庙的布局是以报恩寺为中心,建筑物南北分布,中轴分明,左右对称。从南至北依次是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泮桥、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启圣宫、尊经阁。从万仞宫墙到尊经阁,由三进院落构成,气势不凡。文庙的南侧,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包括文昌宫和奎星阁。嘉庆年间,东北角也有一个管理学院的机构“府学署”。
文庙最南的万仞宫墙,喻意围墙有万仞之高,用以颂扬孔子学识渊博深奥,一般人能够体会其中的奥秘。万仞宫墙东西两边是进入文庙的门,称为“礼门义路”,意指只有君子才能从这条路穿行,由这扇门出入。门旁的“下马碑”相当于现今的停车场,供马停歇之用。旁边尚有“县学”的入口处。
从“礼门义路”进入后,看到的是中轴线上的牌坊式建筑—棂星门。从图中可以看见,它是三间六柱冲天柱式石牌坊。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曲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推行教化、广育英才的文曲星相比。
进入第一个庭院,眼前是泮池和前面的3座单跨石大桥——泮桥,桥为梯步拱面形。居中一个称为状元桥,当年,只有蟾宫折桂、鱼跃龙门的佼佼者,才可以经状元桥进入大成殿拜谒孔圣人。
泮池、泮桥北边是戟门,又称大成门,是守卫大成殿之门。戟门东联名宦祠,西联乡贤祠。
第二进民居的报恩寺,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其等级是整个建筑群中最高的。殿内正中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雕像,殿的东、西供奉着四配(亚圣孟子、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宗圣曾子)及其十二哲的牌位,供官吏和读书人祭祀。据《三台县志》记载,殿堂上方的横匾,包括康熙题写的“万世师表”明伦堂匾额是谁所书,乾隆“钦颁御书”的“与天地参”,嘉庆“钦颁‘圣集大成’”。康熙“钦颁‘平定朔漠’汉碑于殿左”,雍正“敕建‘平定青海’碑于殿右”。殿堂四周陈列着祭孔祭器、礼器、乐器等。
大成殿前的公园上,由石栏围护的平台称为“拜台”。每年的初春、仲秋上旬丁日(即农历二、八月的第一个“丁”日),这里还会举行大型祭孔活动。“祭丁”,由都督主祭,其他大臣及本府有爵位人士陪祭。孔子位前的祭品为牛、羊、猪等。
广场前的东庑、西庑里各奉祀着众多后世、先儒的牌位。
大成殿后面的第三个庭院里,依次是明伦堂、启圣宫、尊经阁。
明伦堂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它是承袭了千年的文化教育品牌,是具备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精英讲学论道的地方,同时也承担着传播文化与学术探究的功能。是后来参与科举考试的社会精英们获得知识与智慧的庄严神圣的讲堂。
启圣宫是祭拜孔子母亲的殿堂,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即位孔子上五代王爵,命将启圣宫改称崇圣祠以敬奉孔子的五代祖先。
尊经阁座落文庙建筑群中轴线的最后,系二重檐亭阁式建筑,共六间。它是保存儒家典籍的地方,其功用非常于现代的图书馆。
潼川府和三台县先后在文庙开办了“府学”、“县学”,延聘名师执教,在明伦堂及东庑西庑进行教学。每年招收的生员通常保持在二十名左右,成绩优秀者可免官爵,还可得到府衙或衙署的生活津贴。
(三台郪江庙会)
三、文庙春秋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文庙春秋再次上演。
辛亥革命期间,文庙发生了变故。
*之后,1927年故居内明伦堂、崇圣祠及县学署的建筑被改导致大学,成立三台县立男子初级大学(俗称“县男中”)。1930年三台县立女子小学提升为三台县立女子初级大学(简称“县女中”;1943年设立大学部,改名为三台县立女子大学),校址设在古城内西部。学生多由下东街的小正门出入。文庙内独立存在的原有的建筑尚存大成殿。
新*建成后,文庙东部,包括原文昌宫和奎星阁的区域被改导致三台县粮站的粮库(改革开放以后,九十年代此处又被开辟成农贸市场)。文庙西部则仍然是大学的校舍,1950年秋,“县男中”并入“三台大学”,三台校区大学部全部在下东街校本部,高中部则设在原文庙西部的区域内,一直到1956年为止。
1956年夏秋,三台大学学校部迁回下东街校本部,三台师范从火烧沟迁入原古城的西部,直到2002年结束办学为止。
针对三台人民来说,潼川文庙这座殿堂,是特色教育的胜地,现代教育的摇篮。
三台师范选择文庙成为校址,传承了中华特色文化的浓厚根基。近半个世纪里,在*领导,各级*的扶持和三台人民的支持下,学校有了快速的演进,规模不断缩减。为满足教学的还要,先后兴建了全新的实验楼和宏伟的教学主楼,学校整体面貌出现了很大的根本性的改变。
三台师范学生谨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的职业操守,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治学理念,励精图治,勇于创新。教师身教言传,学生刻苦磨炼,学校展示出生机蓬勃的新气象,不仅传承光大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古老的文化积淀,更进一步推动了生动活泼的新格局,在新时代谱写出哺育人民教师的壮丽篇章,演奏出培养灵魂工程师的瑰丽乐曲,为教育*线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生力军,为三台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成为三台县最高学府之一,三台师范大学是当之无愧的。
(三台风光)
投稿邮箱:
(历史文化)
(小说散文)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