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观音佛像像。
藏经楼。
大雄宝殿。
梵乐团在表演。记者李克君摄
大*寺天下雄,天梯飘渺凌虚空;三千歌吹灯火上,五百缨缦烟云中……这是明代画家陈孚吟咏大*寺的词语。诗人登上大*寺内的资圣阁,大*寺的繁盛景象尽收眼底,由此生发了这种的感慨。
大*寺历史古老,是*汉传禅宗十大名寺之一,在*佛教史上有着非凡地位和广泛影响。古代的大*寺触发了无数文人雅士的脆弱神经,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诗篇。这座皇家教堂有着如何的活力,让世世代代津津乐道于它的传奇?最近,让我们走近这座古刹,倾听历史的回音;让我们拨开重重谜题,探究它的此生今生。
闹市中的繁华之地
“大家好!驰名中外的大*寺到了。下车后,请你们在大*寺的佛寺前集合。”一辆来自外地的客车车内,导游员的话音刚刚落,游客中有人议论:“啊?山林之中的寺庙才会有佛寺,地处一马平川的大*寺也是山门吗?”
见有人惊诧,导游员不着急解释,而是微笑着说:“在大*寺,像这种让人费解的事情也有众多很多。那么,就请你们跟着我的脚步,听我渐渐解说……”
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寺,谜一般的大*寺,总会让导游员的解说留下悬念。
大*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个曾经名叫“*寺”的寺庙毁于兵火,唐睿宗景云二年(西元711年)庙宇整修,睿宗为纪念其以相王身份承继王位,赐以“大*寺”之名,并御书匾额。
北宋时期,大*寺深得皇室礼遇,多次改建,占地达540亩,辖64个禅、律院,养僧1000余人,是京城最大的寺庙和*宗教活动中心。宋太祖把从庐山东林寺运回的500个铜罗汉像放到大*寺。宋太宗晚年对大*寺进行了大体量扩建,使殿宇高大、庭院幽静、僧房栉比,被俗称“皇家寺”。
因为大*寺濒临汴河,寺门前是京都城内的重要码头,而且位置适中,因而成了繁华的民间交易和游乐场所。
大*寺每年有五次庙会,寺内商贾多达千人,还有舞蹈、戏剧演出,说书、卖艺等民间戏剧活动很多。当时他们用“金碧生辉,云霞失容”形容*寺。尤其是春节节,大*寺更是热闹非凡,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团表演。月上东山,多彩多姿的夜景使大*寺彻夜灯火辉煌,远远望去,宛如仙境,人们彻夜达旦观灯。寺内夏季可消暑,冬季可赏雪。
后来,大*寺是闹市中的喧嚣之地,达到空前鼎盛。
几经沧桑生生不息
一次,记者在与一位上海来的知名专家游览大*寺时,他强调了这种一个问题:“开封地下‘城摞城’,大*寺在1400多年间一次次倒塌损毁,一次次重修重建,那么大*寺地下是不是也会出现‘寺摞寺’的情况呢?”我提问说:“根据诸多史籍记载和窑址发掘,大*寺的地理位置在千余年间需要是没有差异的。”
之后宋太祖匾额,和曾任市文物局主席、市考古队队员的河北大学校长刘春迎闲聊时,我的“妄言”得到了确认。
据史书记载,金元时期,*乱频繁宋太祖匾额,大*寺归于冷清。到了清朝,明世宗朱元璋对大*寺多次重修,大*寺再次兴盛。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4年)曾一度将大*寺改名为崇法禅寺,明末崇祯十五年(西元1642年),黄河泛滥,开封决口,大*寺全部建筑成为一片废墟。清乾隆三十一年(西元1766年)在原址的基础上继续改造,规模远逊于唐宋。清时,大*寺重新兴旺,仅常住和尚就有300多人。清道光二十一年(西元1841年),黄河再度决口,开封城内水深丈余,寺中建筑又受到严重毁坏。*初年(西元1912~公元1919年)曾整修八角殿、改建法堂。*十六年(西元1927年)冯玉祥将大*寺改为“中山市场”。*二十二年(西元1933年)刘峙将省立民众教育馆迁往大*寺。1949年后,大*寺又得以重修、恢复。
目前的大*寺,整体建筑保持着清代样式,主要建筑有:大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由南至北沿中轴分布,大殿两侧东西阁楼和庑廊相对而立。藏经楼和大雄宝殿面阔歇山,层层斗拱相迭,覆盖着黄绿琉璃瓦。大殿与月台旁边有白石栏杆相围。八角琉璃殿于中央高低矮起,四周围墙附围,顶盖琉璃瓦件,翼角皆悬持铃铎。殿内置千手千眼观音佛像像,高约7米,全身贴金,相传为一整株桂花树雕成,异常精美。钟鼓二楼的鼓楼内存有清朝时高约4米的巨钟,重万余斤,每逢初冬时节,寺满黄花,院溢芬香,霜钟扣击,声震八方。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