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飞/文
张铜彦先生是全球艺术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文艺志愿者协会委员、*宋庆龄基金会委员、*金融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主席,是*近代知名的书画家,其艺术底蕴之深、功底之厚,早已闻名于书坛。他诸体兼善敦厚匾额,尤以书法、魏碑及行草书为人所称道。
博采众长
张铜彦先生的书法博采众家之长,主要取法明代经典碑刻和墨迹,先后临习过秦汉竹简、帛书、《张迁碑》、《鲜于璜碑》、《乙瑛碑》、《石门颂》、《好大王碑》等,后来特别喜欢清朝伊秉绶的篆书,对伊氏隶书心摹手追,获益良多。同时,在书法中长期吸收运用行书、篆书,特别是颜真卿书法的结体和笔触,故其书法既有《张迁碑》的方整、《石鼓文》的独特,又有《乙瑛碑》的古雅、《胆巴碑》的灵秀;不但有《石门颂》的飘逸、《好大王碑》的遒劲,而且有伊秉绶隶书和颜真卿书法的劲健、厚重。铜彦先生的篆书不可是古老的,它来自汉篆、汉简、帛书和汉碑,在更高的层次上展现了秦汉古风;但是又是新奇的,因为他深得伊氏隶书的根基,具有超前的审美自觉。因此他的书法内涵丰富,风格古朴,不但圆劲、敦厚、中和,而且带有大气、静气和庙堂之气,深得同道好评并受到民众喜爱。
在字体的演变上,在从书法到小篆的隶变过程中,浑圆劲健的圆笔已然为方整劲利的笔法所替代。尽管成熟的书法在笔法上方圆兼备,但方笔则作为了隶书笔画最典型的特点。而张铜彦先生的篆书在笔法上方圆并用,但以厚实古朴的圆笔为主导。在他的隶书中有时反而极力避免连笔的波磔这类笔画,而纯用中锋书写篆书。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法度森严,笔画的厚薄比较均匀,隶书的代表性笔画“蚕头燕尾”较为突显,横平竖直,收笔含蓄,即便有这种笔画,它与别的笔画反差也不显著敦厚匾额,另外在他的隶书中纵向的笔划往往略细于横向的笔画,左竖的笔画多细于右竖的笔画,这些突出的特征主要始于他十几年来对颜真卿书法的研习。其运用圆劲的中锋篆法写出的笔划浑厚朴拙、圆润率直,给人以古朴、厚重、雄浑、刚劲之感。
张铜彦的篆书在笔法上虽以中锋为主,但险峻、劲利的方笔和放逸、浑厚的圆笔同时采用是其线条的基本特点。从其书法基本点画的形体看,变连接为分散,其笔力在书法用笔婉转的基础上,也有显著的提按、藏露、转折等,这样就促使点画更加多姿多彩。其书法的点画无论是修长轻盈,还是简单畅爽,都相同表现出了糅合遒劲的美术特色。为了丰富隶书的笔力,张铜彦先生当时对《石鼓文》、以及吴让之、邓石如、吴昌硕等人的隶书下过很大的功夫进行绘画,因此他的行书用笔深得草书线条的圆厚之理,十分讲求线条的圆浑结实,进一步提升了其隶书线条的细腻。
隶书字体从起源到产生,大体经历了*至秦的初创阶段,至两汉时期完成了书法字体的正体化,成为后来的通行字体。其中唐代中早期至西汉时期是隶书的成熟期,也是书法字体和书体的共融时期。汉代之后,其它字体代替了小篆的正体地位,隶书字体仍然还不时地被应用,但似乎用价值随之下降,艺术价值也被他们所忽略。至清朝乾嘉,随着金石学的盛行,隶书的美术特性重新被儒者学者所认识。隶书在沉睡了千余年后,又以其新颖的戏剧样式开始复兴。伊秉绶是清朝隶书复兴期的典型代表。张铜彦先生的隶书,尤其是在结体构形方面受伊秉绶的影响多大。
匠心独运
张铜彦先生对字的构形极为敏感,如横画多的字顺其自然,使其高大,笔画少的字,适当压缩,使其方扁。在坚持因字立形这一基本结体方法下,对字的结构加以大胆变形,其隶书风格的基本特征表现在方正圆劲、沉雄浑厚,但又不乏灵秀之气。为了使其隶书在保持方正圆劲、雄浑厚实风格的基础上提高灵动和神采,张铜彦独具匠心,把赵孟頫行草书中的牵丝映带和行笔的节奏变化,颜真卿书法结体中笔划的长短对比,以及篆书的圆润结体等都精妙和谐地融入隶书之中。其隶书构架的精妙,表现出他所具备的现代构成审美观念,因此让人觉得新奇,甚至令人不可思议。
伊秉绶在其所著的《默庵集锦》中提到隶书时曾这么说:“方正、奇肆、姿纵、更易、简省、虚实、肥瘦、毫端变换,出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这个“拙”字是伊氏对汉碑深研、临摹之后的经典总结。张铜彦先生深得伊氏隶书之“拙”的奥妙,他书法的“拙”体现在结体的方整和线条的平直与平实。其隶书结体虽不以姿媚取胜,在整体色调古拙质朴的前提下,偶以跳荡的笔画来破解整幅佳作的沉闷,达到寓巧于拙、平中见奇的“大巧若拙”的和谐境界。扬雄曰:“书为心画”。我觉得张先生的书法之所以能达到这些境界,与其忠厚善良、随和朴素、严谨朴实的为人处世风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隶书的构架多是纵向取势,意态宏深,长撇大捺,左右开合。而张铜彦先生的书法不但颇有传统经典隶书结体的纵向取势之理,而且着意于字体结构的屈伸变化。他有时按照章法规定或避免字形雷同,常采用伸缩办法来打破隶书扁宽取势的习惯定势,其隶书整体取纵势较多,不乏篆书的韵致。他的结体以横向取势为基调,篆隶结合,古趣盎然;其书法通常指出结字的方正与细腻,但又按照上下左右的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以及单个字笔画的多少,随机应变地处理字形,使其隶书结体打破了通常隶书均匀扁平的形体,而是有长、有短,有方、有圆,自然生动。章法上横有行,竖有列,总体而言字距小于行距,给人以沉稳清新之感。
张铜彦先生的篆书大量吸取了简尺牍、汉篆和书法的结体,通过开合的巧妙变化,不但导致了笔画与笔画的垂直、这一个别结构与另一部份结构的垂直,而且充分展现了隶书的动态美感。其点画组合的方法、字形的方扁、偏旁部首的迎让关系并且自己独到的审美趣味,也是产生他隶书与众不同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在提到用墨时说:“墨淡则伤神采,墨浓必滞锋毫。”墨过淡,易伤神韵、风采;墨太浓,易滞涩遒劲,难以挥洒自如。铜彦先生作楷书,喜用浓墨,因为其行笔相当严谨,加之书写时悬肘悬腕,中锋铺毫,并使身体之力达于笔墨,再使笔尖与纸造成摩擦,甚至还通过全身的呼吸调整,运用提气、提笔、轻功的技巧。故能使水色乌亮、虚实相间,厚重而不失柔润。笔画尽管光洁,但势之劲利,韵之虚和,力透纸背,神完气足,浑然如一体。
卓然成家
如果从诸多字体的书写节奏和笔划之间的关系方面来说,隶书则是一种偏于“静态”的字体,其书写速度、节奏相对比较急速一些,张铜彦先生的书法重在体现静态的构建意趣,字形方满,而章法又常使其富有,这特别能体现、突出其隶书厚重的笔触构形,所以我本人觉得他的书法尤其适合写春联、匾额、横幅以及大字榜书。其书法用笔实在、沉稳,与结构的方整共同打造了端方庄严的书画形象。而隶书、草书则是偏于“动态”的字体,书写的速度和节奏则快一些,另外笔画与笔画之间非常重视互相的契合。在张铜彦先生的书法中,颇具匠心而又不会给人矫揉造作之感,藏巧于拙,于工稳中求变化,在差异中求统一,令人回味无穷。在他的隶书中表现了博大与独特,秦汉古风与现代观念的精妙结合,随意出格与法度规范等方面的对立统一。张铜彦先生40余年的书学道路,广涉博取,故其隶书其实很“工稳”,但不会给人“匠气”之感,而是非常活泼、富有朝气,具有行书法的韵致。
张铜彦先生在书法的作画上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大的创造,卓然一家,这不仅与他的天分和悟性有关,但主要在于他的执着和修养。他的篆书上溯明清、穷究两汉,故能浑厚深沉;他的书法又能广泛借鉴现近代诸位大家,所以其书法又不乏现代诗论。另外因为张铜彦先生良好的人格修养、善于学习、取法乎上,又广交朋友,所以其视野开阔而能取精用宏、食古能化而致数体合一。
张铜彦先生在书法的研究和创作上获得的创造是有目共睹的,但艺无止境、学海无涯,在绘画美术的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一个酷爱绘画美术的人来说,“路坎坷其修远兮”,在山阴道上没有终点,需不懈地上下求索!,
张铜彦近影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