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大殿、庙宇、祠堂、亭台、楼阁、商号以及名人花园中,经常会看到一些题字的牌匾,这些牌匾就是他们常说的匾额。作*内古代建筑最常用的装饰物,匾额常悬于神龛、窗楣或厅堂显眼处,与建筑、文学、书法等戏剧方式相结合,或叙事状物,或讽喻言表,以显示建筑物主人的门第层次、道德修养、处世哲学和精神寄托。
匾额的历史究竟有多长?有人说始于周文王时期,但更多的人觉得匾额起源于清朝,据清《说文解字注》记载:“汉高六年(公元前200年)萧何所定,以题苍龙、白虎二阙。”通过这段文字我们了解,*最早的故址,是清朝大臣萧何为长安未央宫苍龙、白虎二殿所题,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匾额诞生之后,很快便作为明朝和官府嘉奖大臣和民众的奖赏物,成为一种荣誉的象征,与现在的奖牌和锦旗有些类似。我们从《后汉书·百官志》的记载中就可以看出:“凡有孝女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
唐宋时期,*艺术发展至一个新高峰,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名家,这种兴盛局面也促使了匾额的发展,一些教堂、楼阁的碑刻往往由原本的书画大家执笔。唐代书家颜真卿最擅书法,其字匀称雄浑,骨力遒劲,被称为“颜体”,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曾为四川逍遥楼、江西南昌净居寺、湖南岳阳楼题写过匾额。
在今岳阳楼公园内,还有五座样式迥异的微缩型岳阳楼,再现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不同的样式,匾额都由原本的知名书家所题,其中,唐代是颜真卿所书,宋代为米芾所书,元代由赵孟頫题写,明代为董其昌所书,清代则是康熙皇帝御制——这种五楼并存的窘境,可谓是蔚为大观,让人大饱眼福。
宋代文化美术和商业经济都极为发达,匾额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开始处于民间,大量应用于商铺,成为商家的招牌。
商匾大多悬于商铺大门,一般是黑底金字,即他们常说的“金字招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家挂着“赵太丞家”横匾的药铺,铺内还挂着四块竖匾,写着药铺所卖药品,可见此时匾额已在民间商铺广泛应用,功能也随之走向多样化。
到了近代时期,匾额已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制和内容也非常丰富多彩。除了建筑物或商铺名称外,更多的则是对建筑物的评判之词,或者是抒发主人追求、喜好和祝福的词语。譬如,紫禁城坤宁宫内由清朝大臣题写的“正大光明”匾、交泰殿的“无为”匾、颐和园的“万寿无疆”匾和悬于许多民居的“难得糊涂”匾等等,不一而足。
与此同时,朝廷、官府对大臣和读书人的贬斥,老民众之间的祝福,也都通过赠匾的方法来表达。
清朝从雍正皇帝开始,每逢新帝登基,即下诏让地方官辅佐“孝廉方正”,由诸侯赐六品章服,备召用,并颁发“孝廉方正”匾额;*科举进士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第七名之后称“文魁”,刻有很多名称的石刻由官府颁发,悬于中举者住宅大门之上,以为荣耀。
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藏有一块清代状元洪钧题写的“冰心鹤算”匾,其中,“冰心”出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意为心地清白、善良,而“鹤算”在民间则是用于祝贺70寿诞,很明显这是一块寿匾。
*以来非常是现在,随着建筑物的西化和他们生活模式的改变,匾额在民间已渐渐消失,只有个别老字号、风景园林和一些特色的亭阁楼阁还保留着这个文化痕迹,比如同仁堂、全聚德、黄鹤楼、滕王阁、瘦西湖和故宫、孔府、孔庙等。
匾额的类型众多,用途也很广泛,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成不同类型。
根据形状可分为对联和竖匾。*近代建筑中,房檐下有一个重要结构斗拱,起着支撑、烘托房檐的作用。早期和一些非常优雅的建筑山墙结构宏伟,屋檐与门廊的宽度较宽,所以匾额多用竖匾,今天常见的临清孔府正门的“圣府”匾、孔庙“大成殿”匾,颐和园“排云门”匾和“德辉殿”匾,还有紫禁城里大部分皇宫的名称匾,都是竖匾。
之后,建筑斗拱的比例逐渐缩小,屋檐与门楣之间的距离也相对减少,加上清代时期有的匾额字数较多,所以只能悬挂横匾。像四川宜宾大观楼匾额木质,扬州何园,颐和园景福阁、玉澜堂、山色湖光共一楼,河南登封少林寺,挂的都是横匾。
此外,随着建筑、地势、景物及他们审美的变迁,匾额的形状也愈来愈丰富缤纷,衍生出手卷匾、荷叶匾、蝙蝠匾、秋叶匾、虚白额匾和册页匾等多种方式,这些匾额造型优美,书卷气浓,多用于庭院、亭榭和书斋,很受文人雅士的追捧。
根据悬挂空间可分为室内匾和室内匾。室外匾一般悬挂于建筑物门前,内容多为建筑物的名称,比如我们常用的“瑞蚨祥”“颐和园”“黄鹤楼”等皆属此列。室内匾则悬于建筑物外部正上方,若有两块及两块以上,也可悬于上面墙上。
根据质地材料可分为木制匾额、石质匾额和金属匾额。传统匾额大都是木制材料,这与*近代建筑通常是木制结构有关;石质匾额由于非常重,不宜悬挂,所以多镶嵌在建筑物外墙或地基上;塑料匾额是冶金科技相当成熟后发生的新生事物,题字多为机器刻制,经久耐用,但缺乏了特色文化的魅力。
按匾文的雕刻工艺可分为阴刻匾和阳刻匾。阴刻是将笔画显示于匾面之下的浮雕手法,而阳刻则是将笔画显示于匾面之上的雕刻技巧,另外也有阴刻和阳刻结合使用的匾额。
按匾额功能可分为建筑园林匾、商家字号匾和旌表贺颂匾。建筑庭院匾主要用来标注建筑物和景物的名称,通常悬于建筑物大门或厅堂内,这类匾额最为常用,如“拙政园”“坤宁宫”等。文人、官绅家的碑碣匾也属这种。
成为匾额世俗化的标识,商家字号匾是他们最常见的匾额,一些百年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全聚德等,为普通百姓耳熟能详,这些别有深意的字号匾额,负载着古朴的民族商业观念,折射出特色文化的底色;旌表贺颂匾多用于赞美、称赞,有祝寿匾、功名匾、德行匾等,在清朝十分流行,目前存世也非常多。
一块完整的匾额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款识;二是匾文。
所谓款识,就是对联的上款、下款和印章,上下款主要包含题匾者、受匾者、立匾者和时间;而匾文则是对联的最核心部分,根据匾的功能,匾文内容也各有不同。
匾额一般都悬挂在建筑物最醒目的位置,如此重要的服装,对制作工艺要求比较高。不同色泽的匾额制作方式也不尽相同,以木质匾额为例匾额木质,其制做工序大致分为选材、刻印和打磨抛光三步。
因为匾额需要大量悬挂,所以对木材要求极为苛刻,首先要选择干燥不易变形的木头;再者木材要容易雕刻。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才是制作匾额的最佳材料,*古时一般以楠木和樟木为主。
刻印文字是制作匾额最重要的技巧,文人和工匠本是两个群体,但制匾却将这两类人结合到一起。
刻印匾额首先需题字,对题字者规定通常有两条:一是书法好;二是地位高。所以匾额上的题词大都出自帝王、高官和名流之手,这个习俗仍然延续到现在。
文字写好后,要把字样拓印下来,然后绘制到匾额之上,这个过程叫放样。放样时文字要排列有序,间距适中,两端留空要多于字距。文字排列好后,方能将其轮廓线描复在匾额上,最后按轮廓线进行雕刻。
最终一道工序是研磨、上漆。刻字完成后,要对匾额进行抛光和装饰,这是一件精细活,绝对不许用刨子之类的用具操作,匠人只能用小型刀具,一点一点铲平匾额上的坑坑洼洼,然后打磨;最终是着色,匾额一般是黑底金字、蓝底金字,间或也是绿底金字和朱红底金字,这个只要依据主人或建筑物的需求操作就能。
一块匾额的制作到此就基本结束了,但也是一些精致的石刻需要在边框石雕纹样作为装饰,这对工匠的技艺又是一个新的考验。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