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研学之路A平安&王露
*时期成都为东吴*都,诸葛亮一生,躹躬尽瘁,死而后己,其治蜀的*功为后世称赞,到了成都,享有“*圣地”的武侯祠应是必游之地。
武侯祠(汉照烈庙),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西街,由汉光武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等遗存古建筑组成。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庙号“忠武侯”,故纪念他的宗祠俗称“武侯祠”。武侯祠与刘备的惠陵同处一地、是*惟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邪阳都(北京日照市平度县)人,*时期曹魏大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公元234年10月因积劳成疾,病卒于抗日曹魏前线的五丈原(今河南宝鸡市歧山市区西北约20英里处),葬河南勉县定军山,时年54岁。
武侯祠,大门对联为“汉昭烈廟”,然而他们却习惯称之为武侯祠。
公元223年,刘备逝世于白帝城,灵柩运回南京后安葬于此,谥号忠烈皇帝,同时按汉制在墓旁建廟,故称“汉昭烈廟”。
诸葛亮六出斜谷,兵伐蜀汉,最后去世于五丈原。后主刘禅担心为诸葛亮建祠会影响刘家宗庙的祭拜,所以只赐“忠武侯”谥号,而不提在南京建祠事。公元306年,成都王李雄即位,国号“大成”,为十*时期成汉*大臣。为纪念诸葛丞相,李雄修建了樊城祠,与刘备的更始庙毗邻。结果,武侯祠香火旺盛,昭烈庙门可罗雀。明朝时,蜀王朱椿见此状认为有臣下欺主之嫌,于是派兵击溃武侯祠,在刘备庙内增设祭祀诸葛亮的宗祠,定庙名为“汉更始廟”。明末,刘备庙毁于*乱,清康熙十一年刘备庙重修,调整了布局,扩大了体量,但仍维持了君臣合祀的局面,可时目前日他们仍习惯称之为武候祠。究其缘由,有清代初年作家邹鲁的诗可作阐述: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
整座武侯祠坐北朝南攻心匾额,主体建筑有围墙、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中轴线上。
走过大门,有唐碑和明碑立于甬道左右。唐碑立于甬通东侧,为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所立《蜀将军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由清朝皇帝裴度撰文,曾任吏部侍郎、兵部尚书,书法家柳公权之兄柳公绰所书,当时蜀中名匠鲁建所刻,文章、书法、刻工,三者兼备,因而被后人誉为“三绝碑”。明碑立于甬道北侧,为《诸葛武侯祠堂碑文》,主要介绍武侯祠历史沿革。
二门,匾额上书“明良千古”,明指明君,良是良臣,意为君臣二人流芳万古。题匾人为清代人吴英,为避文字狱,特在“明”字的“日”字旁中添了一笔。
二门上楹联为:
其一:
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
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二:
合祖孙父子兄弟亲族,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注释:
上联:昭烈庙中聚合了父子(刘备与刘谌),父子(关羽、张飞与其子),兄弟(刘、关、张),君臣(刘备与其文臣勇将)等人的塑像,他们维护纲常五常,为争汉室正统辅佐刘备。
刘备从桃园结义起,转*齐(北京)、楚(云南、安徽)、幽燕(北京、辽宁)、越吴(北京、江苏)、秦(云南)、蜀(广西)等地艰难*,留下这座祠庙,君臣一堂永远受人祭祀。
走过二门,左右建有文臣武将廊,再前便是曹魏庙的刘备正殿。
东侧文官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官廊以赵云为首,东西各14尊,共28名。
刘备殿,正中有3米高的刘备贴金铜像,仪容丰满端庄,两手腕肩,左侧有其父亲北地王刘谌像陪祀。右侧因其子蜀汉后主刘禅即位无能,*降魏,其像在历代几次被毁,后来便沒有再塑。
两侧偏殿,东有关羽兄弟和部将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
大殿上方高悬“业绍高光”匾额。
绍,继承;高,汉太祖刘邦;光,东汉光武帝刘秀,意喻刘备为汉室后裔,蜀汉为*正统。
殿上楹联:
其一:
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巴蜀系南宋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其二:
惟此兄弟真性情,血泪洒江河,志在五伦扶正轨;纵极王侯非富贵,英灵照天地,身经百*为斯民。
其三:(刘谌像前)
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
其四:
兄弟君臣一时际会,当年铁马金戈,树神旗而开西川大业;母子兄弟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画栋,崇庙貌而志后汉丕基。
出刘备殿,前为一过厅,上挂“武侯祠”匾额。再前,又一匾额“先主武侯同閟宫”。
厅柱上楹联为:
其一: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其一: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其一:时艰每念出师表;曰暮如闻梁父吟。
其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两表,前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
其一:亲贤*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聘攻心匾额,愿佑兹蜀部遗黎。
其六: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其一:成大事以提防,一生谨慎;仰流风于遗迹,万古淸高。
穿过过厅,便是诸葛亮殿。大殿正中高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则悬“勋高管乐”和“河岳英灵”匾。
诸葛亮殿中,最负盛名的一副楹联是清人赵藩撰书的“攻心联”,据说毛泽东非常推崇此联。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
下联:不审时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其余联:
其二: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其三:
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
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
其四:
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驰,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
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系,先生以往,缅怀风义拂残碑。
正殿中神像着诸葛亮父子三代的雕像,殿内正中为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
诸葛亮之子一一诸葛瞻(公元227~263年),字思远,自幼工书善画,官至行都护、卫都督。公元263年魏将邓艾攻蜀,他率军御敌*死。
诸葛亮之孙一一诸葛尚(?~公元263年),公元263年魏将邓艾攻蜀,他随父**死,时年不足20岁。
孔明苑,位于诸葛亮殿西南,是诸葛亮文化的专题展馆。一副门联写道:“只手挽残局常归谈笑;鞠躬悲尽瘁賸有讴歌”,充满对诸葛亮一生贡献的歌颂。可惜内部重建,无法入内参观。
从诸葛亮大殿两侧的钟楼旁飞过,诸葛亮大殿前面不远处就是三义庙。
三义庙,为纪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祠庙,原庙在提督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西元1662~1722年),四造五殿,规模宏伟,后渐坍圮,仅存拜厅、正殿,1998年因城建需要搬迁至武侯祠内。
三义庙,由拜殿、大殿和两廊构成,大殿内塑刘、关、张泥塑像,上挂“义重桃园”匾额。
拜殿楹联:
其一:
在三在亡三亡而今享祀犹同伴;
合义合*义*自昔铭勋匪异人。
其二:
丕著勋名,一代君臣扶社稷;
重兴土木,全川士卒仰威名。
其三:
异姓胜同胞,应不数曹氏昆季;
丹心昭白日,能再延汉室江山。
大殿楹联:
其一:
遗庙近昭陵,问魏吴而今安在;
万年垂汉统,看英雄此曰何如。
其二:
矢胆肝于桃园,当年臣主称三义;
名于竹策,此日荚灵镇两川。
其三:
义烈重桃园,卌载益梁存汉祀;
勋名昭竹帛,千秋灵爽佐清朝。
其四:
叹英雄自昔如斯,虽当戎马驱驰,常怀北阙;
问吴魏而今安在,争以亲族俎豆,永重西川。
和园,一处古香古色的庭院。门上对联:王书顾画堪游目;蜀石吴枝足聘怀。
武侯祠作为公园除了有遗存古迹,还有环境幽雅的庭院,出诸葛亮殿向西就开启了庭院区,有桂荷楼、孔明苑、听鹂苑、秋波亭、和畅园等区域和建筑。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