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历来是出文人才子的地方。传说清朝末年,湖北襄阳出了钟惺、谭元春两个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似,被称为“竟陵体”;人们办学堂、收学员,培养了一批作家,被称为“竟陵学派”。有人送来一块写着“楚有材”的牌匾,挂在书院门上,意思是“湖北(古人楚地)有人材(才)”。
有一位朝廷大臣,到这里巡视,看了牌匾很不服气,派人把牌匾取走,正好碰上了汉川文人黄良辉。黄良辉问道:“大人有钱有势,何必非爱这块小木牌呢”?巡官见上面有一个渔翁正在称鱼,便没有正面回答他,随口出了一对:“秤直钩弯星朗朗,能知轻识重”。那意思是你和书院的人一样,连秤都不如,不知轻识重,竟敢挂“楚有材”的牌匾。黄良辉抬头看到一个村民正在推磨,也随口应答:“磨大眼小齿嶙嶙,可吐细吞粗”。
巡官一听,湖北人其实出口不凡,很有才华,便和颜悦色地改口说:“这块牌匾少了一个‘惟’字,我要禀报朝廷,重新再颁发一块”。这么一说,黄良辉就让她们走了。据说当时朝廷其实赠了一块“惟楚有材”的牌匾赐给人们,悬挂在书院门上。
故事可以让他们去感受牌匾之浓厚的文化涵义,一块牌匾就是一段历史,一块牌匾就是一个故事。谈起牌匾,它是近代特有的文化方式,常拿来歌颂和奖掖有功者或道德崇高者。其简短的语言中抒发了深远期望,甚至还含有典故。
仙桃牌匾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也具备浓厚的戏剧活力。“白水一潭澄清众生浊秽,龙光千丈照护四境平安”,坐落于武汉市城关镇的白龙寺,朝廷赐贴金匾额“利济苍生”。老沔阳城南岳庙悬挂有“东岳齐天”金字匾额,正殿上还悬有江北总督陆建瀛所献“欲报之德”四字匾额及做过上海南京道周揆元所书“赫赫明明”四字牌匾。以往悬挂于农家客厅的门头题字牌匾和楷体牌匾,如“重振家声”、“金玉满堂”的题词。沔阳屋檐画“紫气东来”、“勤俭持家”匾幅。官宦人家功名匾。祠堂里的堂名匾。教泽类牌匾如“教泽扬芬”题字。商店商号匾(招牌)。“福如东海”、“松鹤延年”祝寿匾。自然景点的碑刻匾。贞节牌坊(山门)牌匾。参军当兵的“光荣军属”门楣上的光荣匾……这些都是仙桃最有名的一些牌匾。牌匾直到今天我们能够看见它的踪影,如以南阳撤县建市前旧名沔阳命名的“沔街”悬挂的“刘口戏楼”牌匾。
旧时,凡书院、庙宇、祠堂、家居、街坊、商店,悬挂的标牌,可谓林林总总,琳琅满目。牌匾是楼宇、堂阁的名称标志,是花园民居的标志,是商号店铺的门头。牌匾作*内的独有文化,从牌匾可以看见主人的高贵地位和高深学养,也可以知道当地的民风民情,蕴涵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内容。据有关资料记载,*的牌匾至少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牌匾,又称匾额。据考,牌匾最早出现于秦汉,盛行于明代,流行至今。《说文解字》释:匾额“扁,署也……署门户之文也。”即在门户之上(额)题书,以作记。宫室、殿堂、亭榭、书斋、门坊,家舍等以大字题于门额上,无论官民均称匾额。
古代牌匾按颜色分为木头、石质,也有金属锻造的。匾额形制通常为长圆形,或木牌、或竖匾,有的还配以书法或戏剧雕刻,雕刻技巧多种多样。
匾额分成两种,官方的和民间的。牌匾的作用大致可分为:
知府县衙匾,如“光明正大”、“清正廉明”一类的牌匾。
牌坊匾,这类一般是成为歌功颂德的题字牌匾和楷体牌匾,如表彰某男施仁德、某女守贞操等。
府第堂号匾,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引申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堂号多源自本姓祖先某一历史名人的俗语佳话,例如:杨姓的“四知堂”,出自唐朝杨震拒收贿赂的故事。再如潘姓牌匾“荥阳世泽”等。堂匾能提升古民居的文化品味和族姓的威望。
警世牌匾,含诗词曲赋牌匾,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祝寿匾,也有祝寿屏,有些寿匾写着“花甲齐眉”、“稀龄鸿案”、“杖朝硕望”、“台仪凤著”等匾词。
商贾字号匾,此类牌匾甚多,如前面说的“刘口戏楼”等。一般都是请在社会上有地位或知名的名人教授来写,如郭沫若、赵朴初、书法家启功等,是来用它们的知名度提高店铺的文化内涵并增加自己店铺的品位。
文人题字匾,多悬挂于堂室书斋,院中的亭榭中,如座右铭式的牌匾。
寺庙牌匾,是在寺院建成后,皇帝御赐或地方官吏赐予或信仰者无偿捐赠的牌匾。
昭示建筑名称匾,如“黄鹤楼”、“行吟阁”等。
在当时,匾和额是不同的,横的叫匾,竖的叫额。牌匾为长圆形,金底黑字,黑底金字,十分优雅醒目;制作也很讲究,多用木制、香樟木等高档木材,刻成榜书用金箔或泥金贴面,色彩金光闪耀,气魄雄伟。通常悬挂在门廊和窗户上,其方式一般以横牌匾居多。
牌匾的正文字数除特殊的牌匾外,一般以三字和四字为多,一、二字者如“寿”、“博爱”等。牌匾题字数奇而不偶者,古今往往皆增加一个“之”字,如“大成殿”则曰“大成之殿”。书法以隶书、行书为主。牌匾文字虽少,但隽永经典的词句,深奥含蓄的蕴意,再加上优美的书画和精湛的木雕艺术及其绘画,使观其者无不肃然起敬,受益匪浅。
牌匾集字、印、雕、色于一体,很难得。前人说:“以匾研史,可以佐志,以匾学书,可得笔髓”。牌匾也正如一面镜子,反映当年的地理、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等,有补史证史的功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仙桃地区庄户人家起屋造厦,娘家的堂哥们要送来条幅和抱柱对联,还有做舅爹(母亲的父子)的也会送来牌匾,客厅悬挂好几块。现在的机关单位影壁挂的是毛体字“为人民服务”,在乡村发现的是“亿元村”、“小康村”、“文明户”等各种牌匾,百姓起屋造厦娘家送来的是大红色堂镜、电子日历钟等。农村里,那些古老典雅的牌匾被只是了木板、门板、挡猪屋、盖鸡笼和其它之用。木制的黑质金子牌匾,已完全退出了他们的视野。但表现耕读世家忠孝为先的古语:“华夏土圣贤书可耕可读;天地德祖宗恩当报当酬”的抱柱联和期待着能恢复祖业“重振家声”的牌匾,深深铭记在他们的心里。(参考《*民间文学》整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