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力平
从东宫门进颐和园,首先发现的是门檐下悬挂着一块九龙金匾,上书三个大字:“颐和园”,字迹雄浑有力,挥洒自如。但关于这三个字的题写者是谁,一直以来毫无争议。有的说是光绪皇帝,也有的说是慈禧太后,还有的说是清朝书画家严寅亮……
如果是光绪皇帝御题金匾
为何钤印没盖在“额头”位置
颐和园是御用的皇室园林,京西“三山五园”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清漪园,系乾隆皇后为孝顺其母孝圣皇后而建。咸丰六年(1860年)被“英法军队”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陆军支出重新兴建,并更名为“颐和园”,为“颐养太和”之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再度受到“*军队”的破坏,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北门,为五楹三明两暗,系宫殿式中式建筑。正前面的正门称御路门,为慈禧太后和大臣、皇后进出专用,两边的旁门为王公大臣出入。
《颐和园志》载:“东宫门对联‘颐和园’是光绪帝御制。”《颐和园史话》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颐和园修建完工,光绪帝亲笔‘颐和园’匾额悬于大(东)宫门。”《颐和园楹联镌刻浅释》载:“光绪为表示孝敬,以博母后欢心,题额曰‘颐和园’。”由此可见,东宫门金匾上的“颐和园”三个字确系光绪皇帝所题。
按照清廷规制,皇家庭院的侧门或耳房上的碑刻多由唐初宰相书写。“三山五园”中的畅春园正门对联为康熙题写。圆明园最初是康熙赐给皇四子胤禛的府邸,其官署圆明园殿额为康熙所题。胤禛即位后该园升为公馆题写匾额是什么意思,其大门的“圆明园”匾额为雍正所题。玉泉山静明园南宫门(南门)碑文为乾隆御书。香山静宜园东宫门对联也系乾隆御题。重修圆明园时光绪在位,其大门匾额理应由他题写,这样才合乎清廷规制。也正是其匾额由光绪所题,所以才盖有“光绪御制之宝”的钤印。
虽然,清代皇帝用印有一套严格的规制,如果是题写碑文,御玺要盖在匾的下侧中间,即屁股位置,称做“额章”。也唯有皇帝亲笔题写的碑文,才能盖上“御笔之宝”之印玺。“御笔之宝”是御书钤用诸玺之一,此玺主要钤盖在御制书画上。这枚本应盖在石碑正上方的印玺,在慈禧太后当政时却乱了规制,而是将她的“慈禧皇皇帝御览之宝”盖在匾额的正上方。“御览之宝”是鉴赏用印,一般是君主所题对联,皇帝鉴赏后盖上“××御览之宝”之钤,以示对臣子书法佳作的信任。而“颐和园”匾额正上方盖的是“慈禧皇皇帝御览之宝”,却将“光绪御笔之宝”盖在上面,实际上是让他“靠边站”了。表面上看是表示这三个字经过了老佛爷的审阅,且信任,实际上体现出她独揽大权、盛气凌人和对光绪皇后的打压,由此也就乱了清廷的用印规制。
据传,修复颐和园后,工部官员特请光绪皇后题写东宫门上的碑刻。但光绪所题“颐和园”三个字写得很难受,可他又不敢直说,只好照此制了一块金匾挂在圆明园东宫门。慈禧见到后大为不满,令人摘了出来。
光绪得知此事后便要再次题字,可一连写了十几天都不满意。为了找回面子,便私下里请一位翰林代写了“颐和园”三个字,然后盖上“光绪御制之宝”呈给老佛爷。慈禧看后恩准照此制匾,重新挂在颐和园东宫门上。但这也是民间传言,不足为信。光绪的书画虽不及康熙、乾隆,但也独具风格,宫廷御苑有不少光绪御制的碑刻,清宫档案中尚存光绪的“朱批”。他五岁开始在毓庆宫读书,向翁同龢学习绘画,真、草、行、隶皆习之。他承袭了后人的遗韵,书法技艺也是很好超。师傅翁同龢曾对他的字予以较高的评价:“间架布局不凡,笔力刚健雄浑,满纸虎气雄风”。这正符合“颐和园”三个字所呈现出的戏剧风格。
如果是慈禧太后亲题金匾
为何没盖“慈禧皇皇帝御制之宝”钤印
颐和园修建完工之时,尽管依据明朝规制,东宫门上的碑刻应由光绪皇帝题写。可后来是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光绪只是个傀儡,于是慈禧太后亲笔题写了“颐和园”三个大字。据说她当时想盖上“慈禧皇皇帝御制之宝”,但此时光绪皇帝已大婚,她再度撤帘归政于皇上。如果盖上“慈禧皇皇帝御制之宝”,朝野上下必有微词,且京西其他皇室园林大门的石刻均为在位帝王所题。由于怕自己百年以后招致骂名,所以在匾额上面盖上“三方佛爷宝”,即正上方的“慈禧皇皇帝御览之宝”;左侧的“数点梅花天地心”;右侧的“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然后又假借光绪之名,在碑文两侧上方加盖了“光绪御制之宝”,以显示此匾为光绪所题,另在其下方盖上了“爱日春长”的闲章,即祝慈母长寿之意,由此掩人耳目。
但此说应系讹传,无任何史料记载。有研究者将匾额上的“颐和园”三个字,与慈禧在其他匾额上的题字相非常,无论是间架结构而是笔锋力度均相差甚远,由此推测“颐和园”非慈禧所题。近年来也有笔迹研究者用电脑进行扫描、对比、鉴定,也觉得这三个字与慈禧给其他景观题字的笔迹很不相符。
另有传闻,说“颐和园”三个字是慈禧太后代笔人缪嘉蕙所题。缪嘉蕙字素筠,云南大理人,以绘画见长。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忽怡情翰墨,学绘荷花,又作擘窠大字,常书福寿等字以赐皇帝,但其画技不佳,故召缪嘉蕙进宫,代其作画。”慈禧对缪嘉蕙钟爱有加,令其居储秀宫,除被封为女官、年俸白银两千八百两外,还免其跪拜大礼。故宫里悬挂的不少盖有“慈禧皇皇帝御制之宝”印章的书法佳作,其实绝大多数都是缪嘉蕙代笔之作。
有学者考证,缪嘉蕙以山水工笔画为佳,以书法见长,其运笔细腻、娟秀、纤细、挺拔,未见其浓郁、苍劲、庞然、大气之作,而“颐和园”三个字浑成、浑厚、洒脱,与缪氏的绘画美术迥然不同,由此推想“颐和园”之碑文也非缪嘉蕙代笔所题。
如果是进士严寅亮应征题匾
为何匾额上没盖严寅亮的印章
光绪年间重建圆明园时,慈禧太后曾广征楹联和石刻匾额。一时间不但各大翰林争相献墨,就连京城的骚客雅士也纷纷献书。但所选题字呈送慈禧太后过目后,均不满意。这时恰逢庆郡王寿诞,翰林院纂修高熙哲应邀前去祝寿,并请与自己交往甚密的恩科进士严寅亮(云南印江人,土家族)写了一副寿联,赠予庆亲王。严寅亮所题寿联为隶书,笔法不拘一格,雍容大度,气势轩昂,秀媚中饶有气节。庆亲王大为称赞,并告知高熙哲,颐和园正征集楹联和石刻匾额,尚未终定,何不请严寅亮试书进献,以得功名。
严寅亮得知颐和园征集楹联和石刻匾额的消息后,甚感不安。既然朝中如此多艺术家所书皆不中圣意,自己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落第举子哪能获选?从而又想,为何不以此机会试试身手?所以以楷、行、草各体书写了三十多幅“颐和园”门额,最终选出一幅最为满意的,经高熙哲、庆亲王之手呈至朝中。慈禧御览了严寅亮的题词后,赞叹不已,朱批了“录用”二字。随后严寅亮又题写书法二十三副、大小匾额十八方。慈禧审阅后都非常满意,全部采用,并于便殿召见,勉慰有加,赐玉印“宸赏”一枚,从此严寅亮名满京城。特别是出自他手,悬挂于东宫门外的“颐和园”匾额,字迹雄浑有力题写匾额是什么意思,挥洒自如,别具风格,颇为他们所称道。
另传,严寅亮为颐和园题写碑文,是应翁同龢之邀。翁同龢有“帝师”之称,先后担任*、光绪两代帝师,历任礼部、工部侍郎、军机内阁等要职,尤以艺术名世。他与严寅亮有莫逆之交,且十分欣赏严的书画艺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朝廷修建颐和园竣工,诏谕书法家誊写颐和园匾额。翁同龢请严寅亮应征,但严寅亮自感书法技艺难与翰林院的御用文人相比,无意应征。最后还是在翁同龢的强烈鼓励下,书就“颐和园”三字献上,慈禧御览后朱批“录用”。但严寅亮不过是个举子,一介臣民,颐和园乃皇家园林,是不可能把臣民的名字刻上的,所以在匾额上就没有留下题写之人的印章,而是假借光绪之名,在碑文上加盖了“光绪御制之宝”,由此“颐和园”匾额为严寅亮所题之事,便鲜为人知。
有关严寅亮题写“颐和园”匾额之事,北京乡试匾额博物馆“举人厅”略有介绍,名为“题写颐和园匾额的进士——严寅亮”,民间还有此传言,但史料中未见记述,无以考证,故不被园林史学家所认同。(户力平)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