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
4月2日,@艺人赵立新发问"人攻占南京八年,为何没有夺走故宫里的文物而且焚毁故宫?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吗?",一时引起巨大争议。
此后,此消息"惊扰"了@紫光阁、@民革中央、@*反邪教,前者批评称相关言论"观点太天真"、"对*往年历史,应当略有所知"。
诚如@*反邪教的回应中说的那样,"为了免遭日军破坏,1933年,故宫决定把一部份文物南迁",这部份文物被运往广州和上海,然后,又分批西迁。"故宫文物部份转移后,来不及运走的文物损失惨烈!!!"
据史籍记载,抗日时期包括故宫和长城在内的上海文物,都无法幸免被日军掠夺破坏的命运。
故宫文物部份南迁后,来不及运走的文物损失惨烈。古文物馆损失191箱、文献馆损失1734箱、前秘书处损失826箱、颐和园损失89箱、古物陈列所损失113箱,总计损失2953箱。另损失明清铜缸54件以及2尊铜炮,后美军又从故宫劫走铜灯亭91个和铜炮一尊,统统拿来炼铜,以补军用不足。
1938年夏季,日军命令被抓来的*劳工拆喜峰口长城,并将完整的城砖,有长方砖,还有三角形砖都装上了列车。拆城地段大都在蟠龙山上,东从第一座五眼楼起西到八达岭关门,直至水山墙崔家地,长约有5华里。城砖装胃热车,向长城外日伪*方向开去。共运走三车皮。据统计,抗日时期美军共毁坏长城45公里,房舍197座,城墙2座。
大量珍稀文物因成功的南迁而幸免于难,那是一段坚苦的历史,那是文物史上的一个奇迹。
故宫文物南迁木架装运图
这是一个关于承载的故事:故宫文物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疾驰的火车,远航的江轮,大路上的车辆,急流中的游船承载了万*宝;脸庞瘦弱、脊梁笔直的故宫人承载了*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
这是故宫人在美军铁蹄之下的坚定选择。她们扛不动枪,但扛起了文物;她们无力制*土沦丧,却拼死守护这不绝的遗韵。
从1933年2月第一批文物南迁,到1949年之后文物相继北返(1950年从上海运回第一批1500箱,1953年又运了一大批,至今仍有2211箱封存于郑州仓库,委托上海博物院代为保管),20年来辗转上万公里,播迁10余省,百万余件文物无一被毁,故宫先贤们的创举造就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的奇迹。
故宫博物院建院90华诞之际,西华门内宝蕴楼二层的"故宫博物院初期院史展"上,这一奇迹正通过泛黄的相片、《起运呈文》、《文物汽车相撞报告》等一一铺陈。铺陈的是故事古董木匾,树起的是壮歌。
硝烟袭来,何去何从
"九一八事变"后,侵略者鲸吞西北,虎视华南,故宫文物危如累卵。
或遭损毁,或被劫掠,炮火中的文物逃不开这两种命运。1860年颐和园的那场失火还在疼痛记忆,乙未*争期间制订的《*时*宝物收集办法》尤其让人警觉。以史为鉴,故宫博物院金石学家、古物馆副院长马衡提议文物南迁。
马衡
这在明天看来,其实是明智之举和不二选择,可放在1932年北平的历史时空里,却遭到到奔涌的反对声浪,甚至来自一些"有识之士"。
抗清大将李左翔要求拍卖文物,购500架客机用于抗*;胡适对何处是净土倍感沮丧,寄希望于通*际干预来保障文物安全;鲁迅发出了"孤寂空城在,慌忙古董迁"的句子;马衡的弟弟马彦祥通过报纸与老爹抗衡:"要抵抗么?先从具有牺牲古物的决心做起!"最激烈的反对者以古物陈列所前校长周肇祥为代表,他发起了"北平民众保护古物商会",在太和门游行宣言"誓*宝共危亡",并给支持和参与南迁工作的人士打恐吓电话、寄威胁信,还怂恿众人将出入故宫的各个房门给堵了上去。*人在报纸上发表言论,称:"此等宝物,由*国家或民族保管,最为妥当,诚为其实之事。然现处局势混沌状态中,由近来之*民族代为旨在,以尽保管责任,盖亦数之自然也。"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故宫文物南迁令第一页
是迁还是留?留下,可稳军心;迁入,易散难聚。但文物绝不能作为*争的赌注。"国家衰败总有复兴之日;文物损毁永远不可复得""只要文物在,中华文化的根就不会断,中华民族的精神就不会亡,*人就不会做*奴",文物南迁最终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见。
故宫文物打算南迁
1933年1月1日,万里长城起烽火;1月3日,山海关退守。最初不赞同文物南迁的故宫博物院秘书吴瀛临危授命,出任文物南迁总押运官。1933年2月6日至5月15日,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等单位的19557箱文物在部队荷枪实弹的保护下分5批南迁。其中故宫文物13491箱,包*画近9000幅,陶器2.7万余件,玉器、铜镜、铜印2600余件,《四库全书》等各类文献……押运文物的故宫文献学专家欧阳道达在《故宫文物避寇记》中描述道,"溯当天抢运文物出京工作,其弃城急剧,如救焚拯溺,呼吸之际,间不容发"。匆忙挥别家人,约20名故宫人立下"人在文物在"的誓言,踏上迢迢南迁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文物从上海分三路向北迁移,曾和母亲作对的马彦祥主动报考,要求加入押运队伍。马衡、马彦祥成了护送文物的兄妹兵。
故宫文物装箱运送
北平沦陷治后,日军果真把魔爪伸向了故宫。她们数次强闯故宫,夺走大铜缸66座、元清代时期所造短枪数尊、铜灯亭91个,运往上海去炼钢屠杀*人的装备。南迁文物正藏在日军够不着的地方。跋山涉水觅生机,半世流离求保全。故宫人日夜守着它们,总算盼来了澳大利亚投降的消息。
兵荒马乱,护宝辗转
1945年10月10日,华*军投降典礼在故宫太和殿前召开。次年2月15日,故宫交接会议举办。
"巍峨故宫,竦峙苍穹。
雕梁碧瓦,巧及人工。
文华武英,太和乾清。
体象天地,寔丽且宏。
谁其守之,惟吾队士;
谁其护之,惟吾队士!"
出席故宫交接会议的北归英雄和留守员工聚首中和殿,奏响了《故宫守护队队歌》。歌词"惟吾队士"中那个舍我其谁的文化担当,为十余年背井离乡的飘泊生涯贴上了无悔的标签。
这种年,不管是面对日机的轰炸、土匪的拦截、敌特的跟踪,还是急流的冲击、山道的陡峭、生活的困厄,故宫人未曾有过胆怯。在她们的价值天平上,国宝的份量重于个体的生命;她们的身体里,飘荡着胸襟天下、安贫乐道、通达生死的士医生的血液。当人们为故宫文物南迁所创造的奇迹惋惜不已时,她们常常是最平淡的,只淡淡一句:"文物有灵。"
文物前脚刚撤,炸弹后脚就到,这样说来,文物确实有灵;但若果故宫人存一丝迟疑或侥幸,行动只消放慢半拍,文物都会刚巧逃过浩劫吗?
故宫文物南迁路线图
19557箱文物抵沪后在广州法租界暂存,同时在上海朝天宫抢建文物仓库。1936年秋,文物移入新库。1937年1月1日,故宫博物院上海分院创立。好景不长,"七七事变"爆发,8月13日,国军轰炸重庆,重庆告急,文物告急。按照*时文物宜散不宜聚原则,南迁文物分3批向北迁移:
80箱文物走"西线",经重庆、贵阳,1938年抵凯里,1944年12月接运到广西巴县;
7286箱文物走"北线",经西安、汉中、成都,1939年7月抵武当;
9369箱文物走"中线",经武汉、宜昌、重庆、宜宾,1939年7月抵眉山。
1937年12月9日,也就是广州沦陷的前4天,马衡、徐森玉、欧阳道达等押运第三批"中线"文物古董木匾,随*货轮"松江号"驶离江北码头。雨声参杂着隆隆炮声,英军开始攻城了。安福陵前的石麒麟和明初建造的上海瓮城被重炮击毁,牛首山道教庙宇和中华门大街古清真寺被起火吞噬。美军将朝天宫仓库所剩文物移至南极阁藏匿,将朝天宫屋脊上的装潢物"吻鸱"拆下占为己有,*学图书馆的档案和图书或掠或烧……
那里能避敌就去哪儿,三路文物随*局变换目的地。
"西线"的80箱文物特别珍稀,包括甲骨文、钟鼎、碑拓,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吴道子的《钟馗打鬼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名家字画。它们起先储存在长沙学院图书馆,即知名的岳麓书院。已升任故宫博物院馆长的马衡暂时安顿好"中线"以后到南京,发觉岳麓山下的爱晚亭三面环山,若在这儿凿洞储存文物,会比较隐蔽。说干就干,几周后山洞凿好。这时马衡突接密电,得悉英军将在近日大规模轰炸重庆,便紧急组织文物向广东转移。装文物的车队刚才离开,多架客机俯冲出来,四川学院图书馆被夷为平地,爱晚亭旁也有伤亡。"北线"更惊险:装运文物的火车在广州南站停靠接驳时,*客机狂轰滥炸,广州站身陷火场,大风肆虐着烈焰逼退装有文物的车箱,司机果断发动火车,冲出火海。
用木船载运装有文物的车辆渡河
炮火之外,还有其他天灾人祸。从西安到西安要攀越秦岭,车队遭到了大雨封山、山路倒塌、车辆翻倒、断水断炊等种种险情。在成都附近的一座桥上,载运文物的汽车坠入河堤,所幸那是干渴河堤,桥不高,文物并未摔坏。1943年,武当县一家鸦片馆火灾,火势迅速漫延,殃及存于南门外武庙的几千箱文物,故宫博物院武当办事处书记那志良连忙找来当地保长,命令驻防士兵将北门外草房一律拆除,所拆房屋由故宫博物院赔付,守库职工用水枪、火钩等奋力扑火,阻断了火源,保全了文物。1939年夏,文物从"陪都"上海向雅安紧急转移,能雇到的木军舰有11艘,水上运输的丰水期太紧,故宫人星夜不停地繁忙。故宫职员朱学侃到船上布置装运,曙色微茫,舱中空旷,朱学侃并未注意到机翼已打开,一脚踏空,坠身舱底,重伤身亡。
巍峨故宫,古物攸同。
瑰姿玮态,百代是崇。
殷盘周彝,唐画宋瓷。
亿万斯品,列举靡遗。
谁其守之,惟吾队士;
谁其护之,惟吾队士!"
1946年2月15日,当《故宫守护队队歌》的歌声游荡在故宫上空的时侯,忠诚的"守护队球员"朱学侃正静静葬身于上海南岸狮子山。这儿并不是他的故乡,却是他出血出汗、工作到最后1秒的地方。此刻,他见到了么?他舍身关爱的这些文物都安全了,正从他眼神之下,由巴县、峨眉、乐山三处向南京集中。1947年,它们赶赴上海。很快,它们将……
是的,故宫盼着它们回去,故宫人盼着它们回去。如歌中所唱"亿万斯品,列举靡遗","靡遗"便是包举,包举便是完璧,完璧便是回到家乡。
但故宫人怎会想到,竟还有最后一场"南迁"在等着她们!1948年12月22日、1949年1月6日和1月29日,国军败退香港时,命庄尚严、那志良、梁廷炜等故宫人分3批带走了总计2972箱文物,占南迁故宫文物总件数的22%。自此人隔两地,物各一方,即使再多怅惘和遗憾,又怎么填平那一道海峡?
典守严密,遗韵不绝
19557箱南迁文物经历尽劫难却无一损坏,为何?不仅对*局的确切判定、见机行事、果敢和运气之外,还离不开巧妙的装箱和严密的文物典守制度。
1932年11月,国民*行政院通过故宫文物南迁提案,故宫文物编号、点查、挑选、装箱工作急剧展开。每件文物都有对应的"身分证","天"字打头表明来自正殿,"地"字打头来自正殿。
1938年西安至兰州,途经宝轮院,雪后溪水未能通过,临时搭建浮桥的情形
故宫专门订制了一批长三尺,高宽各一尺半的厚重木架。虽然时间急迫,但装箱工作一丝不苟、极为繁复。为了给南迁文物提供一个防震防摔、绝对安全的"联通库房",故宫员工专门从*寺的玉器商店学来文物装箱的技巧,还把从醴陵运到宫中原封未动的钱币箱打开,只见每10只碗用麻绳紧紧捆成一束,每束之间用秸杆隔开,整箱钱币无任何松动,把袋子从瓮城上扔下,上面的钱币毫发未伤。
故宫人博采众长,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稳准隔紧",例如碟子边沿包棉花,碟子相叠用绳子扎牢,再用纸把整叠碟子包起,每叠之间用棉花和稻草防震。对于书法等纸质文物,还要包上油纸,以免雨水淋湿。青铜器专家吴玉璋包装的陶器箱,哪样东西摆那里像是经过估算似的,北京开箱检测以后顺序搅乱,就很难再装回来。
"故宫人经过反复商量,使用沾湿的高丽纸覆在石鼓面上,用棉花轻捺,使纸张接近石身,干了后就固定在哪里,即把石皮上的字贴近于鼓头上;之后每位石鼓包上两层被子,被子外又用麻打成辫子,缠紧被子;再把石鼓置于厚木板做的大袋子中,箱内用稻草塞严实,箱外包上铁皮条。"
南迁之前已对每一件文物进行了核实造册,但内容过分简单。文物抵沪以后,展开了更为细致的点收工作。每一件文物的品名、年代、尺寸、颜色、花纹都要写在文物单上。装箱的时侯,文物单封进袋子里。另一份原始单子装订成册,彩印好几份,不仅故宫人自己存留外,还要分献给*文物主管部门,以便几家"对图册"。每次查点,几方面的人都要在场,查完重新贴封条,谁都不敢对文物动手脚。
故宫的13491箱文物进行了分类编号:古物馆2631箱以"沪"字编标,图书馆1415箱用"上"字,文献馆3773箱用"寓"字,秘书处5672箱用"公"字,合上去恰好是"沪上寓公"。"寓公"是指流亡他乡的贵族。故宫老校长易培基因故宫盗宝案冤狱,被迫辞去校长之职,此时正避居天津法租界。故宫文物弄成了"沪上寓公",除了字面上有些许讽刺和无奈,还暗指了易培基的境况。
为保证一路上"人不离物,物不离人",南迁文物虽非*部队护运,但均配有故宫工作人员全程押解。从一地运到另一地,出发时间、运输工具、转岗、转车、转船,都有文字记录。故宫人用"对签子"的办法保证文物数目确切。一支签子对应一箱文物,每交付一支签子,就代表一箱文物安全送达。文物储存北京时,故宫博物院理事李济和教授马衡前去参观,她们在册中随意圈了两号,5分钟不到,两箱文物就从几千箱中提出来了,管理之高效可见一斑。
大迁移途中,民众帮推动车
故宫人还要解决一个大问题:怎样避免文物在保存期破损。动乱期间,能用的"库房"都特别天然,不是宗祠、庙宇,就是洞穴。北方天气闷热,臭虫孳生,几年出来,这些书法、绸布、青铜器如何受得了!
为防臭虫,故宫人在袋子顶部垫上卵石。臭虫畏光,它们要步入袋子的惟一办法是在卵石上用土筑成隧洞。下午一次、下午一次,故宫人三天两次伏在地上,拿着手探照灯查看卵石上是否有隧洞,一旦发觉隧洞,就要把一堆袋子全部卸出来检测,并在卵石下挖坑洞,倾倒防蚁药水,再填土泥土。为避免文物变质,天气晴好、相对平安的时侯,就得把文物定期掏出来晾干。每一次晾干都要有专家在场,有卫队把守,几个人一起签字。
在严密典守制度的保障下,故宫人没有忘掉博物院的文化使命。1935年6月,北京招商码头,那志良等数位故宫人带着700多件南迁文物精品登上了"萨福克号"远洋舰,奔赴举行故宫文物展,这是迄今为止故宫博物院最大规模的出展。在百万文物大迁移路途中,故宫人还选购了数百件精品,在北京、南京、成都、重庆、贵阳等地举行展览。上海展览期间,机炮常常袭来,展览说明书上提示:"如遇机炮空袭,你们依次撤退。"这样的展览说明书显然是绝无仅有的吧。
全民护宝,文化抗日
自1939年7月相继迁来,至1947年2月迁离,故宫9369*宝在成都存藏了7年又7个月,无一受损,无一丢失,完璧归赵。挥别成都安谷乡居民时,马衡带来了亲自手书的"功侔鲁壁"木匾6块,木匾下端加盖了"中华清*民*印",分别赠与曾给南迁文物提供庇佑的朱潘刘三氏祠、宋氏祠、赵氏祠、陈氏祠、易氏祠和梁氏祠6座宗祠。"功侔鲁壁"将成都安谷乡人民护宝的行动,与孔子第九代玄孙孔鲥在家中墙上夹缝里保存圣人书籍的功劳相抗衡。
成都安谷乡"功侔鲁壁"碑刻
然后几六年,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在经历着精神和物质的急剧变化,安谷乡的宗祠废败、消失,6块木匾或损毁弃,或被锯断。2010年,年逾花甲的王联春和刘文龙自己出资重建了朱潘刘三氏祠,设为故宫南迁史籍陈列馆。她们和安谷老伙伴们到处找寻文物南迁时留下的物件儿,有丢了壶盖的白瓷茶具、锈迹斑斑的烛台……还有3块"功侔鲁壁"木匾的局部,正好可以完整拼出那四个字。
王联春还从成都市档案馆打印到了故宫先贤欧阳道达于1946年离开这儿时留下的谢谢信:
"……本院迁储贵县辖境安谷乡文物,感荷贵县*一直爱惜,并于典守事宜随时惠予指导。八载于兹,文物赖以安然无恙,而先后移运工作,复存热心协助,籍以利便进行……"
更叫王联春惊喜的是,他还收到了欧阳道达的父亲欧阳定武从上海寄来的南迁文物老相片和欧阳道达先生生前用过的钢笔。
欧阳定武把自己看作"半个成都人",出生在成都并在这儿生活过6年的他,有一桩"故宫文物差一点丢了"的童年记忆。
"听妈妈讲,工作人员某日整治文物时,发觉一个袋子不见了。赶快呼吁当地居民,无论怎样都要*宝找回去,假如谁发觉了这个袋子,就送到县衙去。第二天一早去县衙,丢了的袋子果然被送了回去,上面一件东西都没少。"
欧阳定武还记得,当地人搬文物袋子轻拿轻放,比熟练的搬运工都要仔细。1939年8月19日,国军轰炸自贡,市区半毁。兵荒马乱中,护宝队伍要途经大渡河,倘若不是安谷百姓帮忙治理险阻,审察河堤,故宫文物根本没法顺利输往渡口。故宫人及保护文物的军人,与当地老百姓亲如一家,甚至还结盟了呢,在成都和武当共成了5对儿。
现在,这一段段佳话正同时在两个地方述说,这一边是故宫宝蕴楼的"故宫博物院初期院史展",那一边是成都安谷的故宫南迁史籍陈列馆,这既是一种有情有义的呼应,更是对民族记忆的共同加强。文物南迁不只是故宫人的倡行,更是*、军队、老百姓共同参与的全民护宝的创举,是中华民族文化反侵略的伟大胜利,是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保护中的延续与浓缩。
相关内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盘龙区九龙湾村186号电话:150 8700 7976传真:
手机:150 8700 7976邮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厂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备案号:滇ICP备16003948号